張寧(明代官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寧(1426—1496)字靖之,號方洲,一作芳洲,浙江海鹽人,明朝中期大臣。景泰五年進士,授禮科給事中。丰采甚著,與岳正齊名,英宗嘗稱為“我張寧”雲。成化中出知汀州,先教後刑,境內利病悉罷行之。後為大臣所忌,棄官歸,公卿交薦,不起。能詩畫、善書法,著有《方洲集》等。

基本介紹

  • 本名:張寧
  • 別稱:一作芳洲
  • 字號:字靖之
    號方洲
  • 所處時代:明朝中期
  • 民族族群:漢
  • 出生地:浙江海鹽
  • 出生時間:1426
  • 去世時間:1496
  • 主要作品:《方洲集》
生平簡介,無畏諫臣,奉使朝鮮,遭忌引歸,相關文獻,明史,情史,堯山堂外紀,代表作品,

生平簡介

無畏諫臣

張寧,自幼聰穎過人,7歲題畫龍圖有“莫點金睛恐飛去”之句。景泰五年(1454)中進士,授禮科給事中。在朝中以敢言直諫著稱。
景泰七年,順天府舉行鄉試,內閣大臣陳循王文之子均未中考,兩大臣竟聯名誣告考官不公。張寧十分氣憤:“為一己私利,為不中用的兒子叫屈,視國法如兒戲,真恬不知恥!完全喪失大臣應有的品德,請求罷免這兩人職務。”皇帝準其奏。
朝廷議論考核官員,有大臣建議考核南京大小官員,但避談京城官員。張寧奏道:“京師尤根本之地,考核不可免。”又說:“目前京城地區武職3萬餘人,每年耗銀百萬,把國庫都挖空了。不如大力精簡,合格者充實都司、衛所,不合格的全部淘汰。”這建議因涉及眾多人切身利益,議而未決。

奉使朝鮮

天順四年,朝鮮王誘殺鄰部毛憐衛都督,都督之子興兵復仇,一場內部仇殺追在眉睫。明朝廷經過緊急商議,決定降旨譴責朝鮮王,盡力制止仇殺。但由誰去執行這一使命呢?朝鮮王是擁有實力的一方之王,弄不好會翻臉,使臣有性命之虞。
大臣曹石極力推薦張寧出使。這以前曹石因擅權事被張寧諫止,懷恨在心。明為推薦,實欲借刀殺人。皇帝遂派張寧和都指揮武忠兩人為正、副使臣前往朝鮮。張寧欣然受命。
張寧並非不知曹石居心,但他將此看作報效國家的極好機會。他深感肩負責任重大,已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見了朝鮮王,他大義凜然,慷慨陳詞,一一列數朝鮮王的不是,把事先準備好的一番話爽爽快快傾吐出來。朝鮮王大為震驚。接著張寧又曉以利害,誠懇規勸朝鮮王懸崖勒馬,迷途知返。同行的武忠則在朝鮮王面前顯示了自己的神威:他把兩張弓併攏,一手拉開,射出兩箭,天上兩雁應聲落地。朝鮮王暗想:大明的文臣言辭慷慨不怕死,武臣驍勇善戰,我不是對手呀,況且使臣講得句句在理。於是接受規勸,向都督之子承認錯誤。結果兵不血刃,免卻了一場眼看將發生的惡戰。 張寧不辱使命,勝利歸來。不久因功升任都給事中。 張寧後來寫了一本《奉使錄》,記敘出使朝鮮的前後經過,被收入《四庫全書》和明代海鹽地方叢書《鹽邑志林》。

遭忌引歸

張寧才高志大,英宗意欲重用。但他久居諫壇,直言無忌,為朝中權貴所惡。給事中王徽因彈劾大學士李賢而獲罪,張寧率六科論救,由是漸與內閣相忤。後出為汀州知府,抑鬱不得志,遂以病免職。家居30年,屢次被薦,終不復召。在家鄉築方洲草堂(為海鹽著名的園林,今不存),以琴書自娛。張寧為文遵古法,才思敏捷,兼善畫,著有《讀史錄》、《刪改史論》、《方洲集》等。

相關文獻

明史

張寧,字靖之,海鹽人。景泰五年進士。授禮科給事中。七年夏,帝從唐瑜等奏,考核南京大小諸臣。寧言:“京師尤根本地,不可獨免。”又言:“京衛帶俸武職,一衛至二千餘人,通計三萬餘員。歲需銀四十八萬,米三十六萬,並他折俸物,動經百萬。耗損國儲,莫甚於此。而其間多老弱不嫻騎射之人。莫若簡可者,補天下都司、衛所缺官,而悉汰其餘。”議格不行。帝得疾,適遇星變,詔罷明年元會,百官朝參如朔望。寧言:“四方來覲,不得一睹天顏,疑似之際,必至訛言相驚,願勉循舊典,用慰人心。”帝疾不能從,而“奪門”之變作。天順中,曹、石竊柄。事關禮科者,寧輒裁損,英宗以是知寧。朝鮮與鄰部毛憐衛仇殺,詔寧同都指揮武忠往解。寧辭義慷慨,而忠驍健,張兩弓折之,射雁一發墜,朝鮮人大驚服,兩人竟解其仇而還。中官覃包邀與相見,不往。尋擢都給事中。憲宗初御經筵,請日以《大學衍義》進講。是年十月,皇太后生辰,禮部尚書姚夔仍故事,設齋建醮,會百官赴壇行香。寧言無益,徒傷大體,乞禁止。帝嘉納之。未幾,給事中王徽以牛玉事劾大學士李賢,得罪。寧率六科論救,由是浸與內閣忤。會王竑等薦寧堪僉都御史清軍職貼黃,與岳正並舉。得旨,會舉多私,皆予外任。寧出為汀州知府,以簡靜為治,期年善政具舉。寧才高負志節,善章奏,聲稱籍甚。英宗嘗欲重用之,不果。久居諫垣,不為大臣所喜。既出守,益鬱郁不得志,以病免歸。家居三十年,言者屢薦,終不復召。
無子。有二妾。寧沒,剪髮誓死,樓居不下者四十年。詔旌為“雙節”。

情史

(張寧)有二妾,一寒香,姓高氏;一晚翠,姓李氏。年可十六七,皆端潔慧性。公老,益愛重之。及病將革,無子,諸姬悉聽之嫁,二氏獨不忍去,因泣請曰:“妾二人有死不貳。幸及公未瞑,願賜一閣同處,且封鑰之,第留一竇以進湯粥。誓以死殉公也。”遂引刀各截其發,以示靡他。公不得已,勉從之。乃寂居小閣,絕不與外通聲問。
及公卒,設席閣中,旦夕哭臨,服三年喪。不窺戶者五十餘年。嗣子曰嘉秀,字文英,舉嘉靖已醜進士。其錦旋日,二氏語之曰:“妾等犬馬之齒,已逾七旬,他日相從先公於地下,庶可無汗顏也。”文英感謝,即日啟鑰而出之,則皤然雙老媼矣。親戚莫不憐且敬焉。遂為奏聞,旌之曰“雙節”。
二姬之所難者有三:少艾,一也;為妾,二也;無子,三也。況聽嫁業有治命,前無所迫,後無所冀,獨以生前愛重一念,之死靡他。武之牧羝海上十八年,皓之留金十九年,遂為曠古忠臣未有之事。而二姬禁足小閣,且五十餘年,其去槁木死灰幾何哉!情之極至,乃入無情。天縱其齡,人高其義;寒而愈香,晚而益翠,真無愧焉。狐綏之歌辱其夫,艾之歌辱其子,明河之歌辱其年,以視二姬可愧死矣。

堯山堂外紀

張方洲有《感事》詩二首,蓋為英宗北狩而作,其—云:“羽書昨夜報居庸,百萬雄師下九重。天子垂衣臨大漠,群臣端笏扈元戎。禁中已乏回天諫,閫外誰成闢地功?千古澶淵扶日轂,令人長憶寇萊公。”其二云:“寶馬朱輪接上游,時危誰解奉天尤?鼎湖龍去英雄盡,劍閣雲深日月愁。玉輦已隨胡地草,青山依舊漢宮秋。元勛野死潼關破,誤國何人更首丘?”
成化初,張方洲忤權要,出為汀州知府。無何,引疾歸田,雅好山水,歲率一再至杭州,至輒攜親朋出遊西湖,訪孤山,吊岳墳,登天竺,彩舟蠟屐,隨意所之。興至呼筆,大篇短章,頃刻立就。《題蘇堤春曉》云:“楊柳滿長堤,花明路不迷。畫船人未起,側批聽鶯啼。”《平湖秋月》云:“風靜片雲消,寒波浸涼月。疑有夜吟人,推篷落楓葉。”《花港觀漁》云:“圉圉復洋洋,茭青露藻香。前湖張水戲,誰解步濠梁。”《柳浪聞鶯》云:“藜杖憩蘇灣,風溫翠漲間。驚聞雙語鳥,如在畫船間。”《三潭印月》云:“片月生滄海,三潭處處明。夜船歌舞處,人在鏡中行。”《南屏曉鐘》云:“幽夢忽驚覺,嚴城方向晨。看花春起早,已有曉妝人。”《兩峰出雲》云:“南峰雲乍晴,北峰雲欲雨。中有化霖人,高眠兩峰里。”《雷峰夕照》云:“爽朗忽蒼茫,山高易夕陽。百年歌舞地,消得幾昏黃?”《曲院風荷》云:“涼氣度方洲,香來水正流。時聞《採蓮曲》,不見採蓮舟。”《孤山梅雪》云:“春意逼溪橋,寒香閉蓬戶。山人不出門,驛使在途旅。”
方洲又善丹青,《題若水石榴圖》云:“涼風蕭颯紅錦裳,翠袍漸染燕支香。琅?枝重壓欲折,青女夜拆珍珠囊。金鋼碾碎鴉鶻石,絳綃進徹玲瓏色。葡萄酒盡蔗漿空,一顆靈丹透詩骨。”又《枇杷圖》云:“東州奇花凌早寒,吳山月廊香半酣。何人誤作《上林賦》,病骨卻思黃蠟丸。同時不數楊家果,三寸吳柑空萬顆。會須載酒醉西園,一樹黃金壓枝墮。”

代表作品

《夜宿獨流》
霽月中天見絳河,黃流滿地漾金波。
荒坡野火兼漁火,短棹吳歌雜楚歌。
去雁已連家信遠,閒鷗豈識客愁多。
江南二月花如錦,枉負歸期奈爾何!
《滿江紅·題碧梧翠竹送李陽春》
一曲清商,人別後、故園幾度。想翠竹、碧梧風采,舊遊何處。
三徑西風秋共老,滿庭疏雨春都過。看蒼苔、白石易黃昏,愁無數。
嶧山畔,淇泉路。空回首,佳期誤。嘆舞鸞鳴鳳,歸來遲暮。
冷淡還如西草,淒迷番作江東樹。且留他、素管候冰絲,重相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