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紀念館(四川省內江市張大千紀念館)

張大千紀念館(四川省內江市張大千紀念館)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大千紀念館位於四川省內江市東桐路圓頂山,為紀念一代國畫大師張大千而建。紀念館東臨西林開發區;西與內江師範學院等高、中等學校相鄰;南俯沱江;北為淺丘田園風光。地貌為一狹長之小山丘陵。東西長約400米,南北寬約75米。占地面積20973平方米。地勢東高西低,登高南眺,甜城內江盡收眼底。 紀念館的五個展區,以數百件照片、實物、詩箋、書信、畫稿、畫集、書籍及書畫作品,分別展示了張大千的生平事跡、藝術進程、藝術特色、藝術成就及在世界藝壇的影響和地位。另在台北市有同名張大千紀念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張大千紀念館
  • 類別:美術博物館
  • 地點四川省內江市東桐路圓頂山
  • 竣工時間:1990年
  • 開放時間:9:00-17:00大年三十下午閉館
  • 門票價格:免費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四川省內江市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簡介,建築介紹,建館歷史,主體建築,陳列展覽,新妝迎客,交通信息,

簡介

台北張大千紀念館位於台北市士林區,原稱『摩耶精舍』,『摩耶』源自佛教典故,意謂釋迦牟尼佛之母摩耶夫人腹中有三千大千世界,因而以此為名。張大千紀念館建於1976年,原是張大千先生自美返國後的居所-摩耶精舍,於1983年完成其一生最後一幅巨卷『廬山圖』後在同年4月病逝;張大千先生病逝後,遺骨火化安葬於摩耶精舍後院梅丘立石下,其後代子孫將摩耶精舍與其繪畫收藏品等全部捐出,由國立故宮博物院規劃成立張大千紀念館並管理之。
內江張大千紀念館占地近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包括四個陳列展覽廳,一個展廊,一個展銷廳及行政業務用房等。建築觀感親切自然、古樸典雅、氣勢恢宏,是具富川南民居特色的園林建築。之外,新建有一座長36米高2米的鐫刻有大千先生及胞兄張善子先生書畫作品的藝術牆,一個360平方米的荷花池,一個約800平方米的芭蕉園、一個300平方米的百梅園和大風堂味苑餐廳。紀念館的五個展區,以數百件照片、實物、詩箋、書信、畫稿、畫集、書籍及書畫作品,分別展示了張大千的生平事跡、藝術進程、藝術特色、藝術成就及在世界藝壇的影響和地位。
張大千紀念館張大千紀念館
自1992年9月正式開館以來,紀念館共接待約30個中國和地區的旅遊觀光人士近80萬人次,解說服務1000餘場,中外來賓對內江修建張大千紀念館和紀念館本身給予高度評價。出自張學良劉海粟啟功等名人書題聯匾及大千先生的各時期陳展品等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觀眾均盛讚大千先生在傳統文化的創新及傳播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和保護髮掘敦煌藝術等方面做出的卓著貢獻。
為了將張大千紀念館建設成為中國西部地區集文化藝術、傳統書畫、宗教活動、旅遊休閒、環保綠化等為一體的多功能的、可供中外遊客觀光娛樂及中外藝術文化交流的中心,內江市人民政府啟動了大千園景區籌建工作。2009年,景區一期工程完工,占地280餘畝的“大千園”正式落成對外開放。2014年,為符合4A級景區評定要求,政府斥資近5億元對景區進行提升改造,啟動了張大千博物館、魏明倫碑文館、邱笑秋藝術館、沿江旅遊棧道、旅遊生態停車場、地下停車場、旅遊星級衛生間、景區遊客接待中心以及園區智慧旅遊系統等國家4A級旅遊景區創建配套項目建設。

建築介紹

紀念館占地31.46畝,建築面積1060平方米,立體建築有大風堂、畫苑,還有廊、亭、榭、水池、假山等附屬設施,採用三合院、四合院、幾重幾進院落式布局,獨具民族民居風格。中廳“大風堂”內塑有由香港運回、旅美收藏家捐贈的大千先生銅像,左右兩側畫苑分別陳列張大千、張善子書畫等,正門匾額“內江張大千紀念館”為張學良將軍親筆題寫。張大千紀念館占地31畝多,主體建築有大風堂、畫苑,配有長廊、亭、榭、水池、花園、山石等,總面積1060平方米,採用三合院、四合院幾重幾進院落式布局,粉牆青瓦、穿門結構、坡面、馬頭牆與山頭屋面交替使用,獨具民族民居建築風格。館內收藏並展出大千先生各個時期的藝術作品,介紹了國畫大師一生的藝術成就和藝術生涯。館內園林布局精巧、環境幽靜,站在臨江的長廊上,可俯視沱江,眺望內江城,與西林古寺對視,是內江市區內風景秀麗的名勝。
張大千張大千

建館歷史

為紀念世界著名國畫大師張大千,內江市政府於1986年1月組織成立了內江市重建《大風堂》籌備委員會;1987年2月27日,經省政府同意,省文化廳以川文物(87)函字第6號《關於建立“張大千紀念館”的復函》,同意內江市重建“張大千紀念館”。按四川省建築勘測設計院的設計,第一期工程總投資需180萬元左右,根據地方財力情況,採取了分期分批實施的辦法,逐步完善。1987年,內江市政府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自籌20萬元,省政府補助20萬元,文化部撥款10萬元,共籌先期開辦資金50萬元。1987年3月5日張大千紀念館第一期工程奠基;1988年八月九日破土動工修建第一期工程,市財政先後在1988年安排資金40萬元,1989年安排了20萬元,張大千紀念館自籌資金10萬元,共70萬元修建第一期工程,1990年十月主體工程——“大風堂”落成,1991年內江市財政又安排了16萬元,加上前面的70萬元,總計86萬元,基本上支付了第一期工程決算款。同年又撥了44萬元的完善經費,在1992年市財政安排了8萬元的經費,用於張大千紀念館正式開館業務經費。1992年初,張大千紀念館對館內陳列展品的徵集工作進行了部署。上半年,先後安排人員前往北京成都樂山夾江等地徵集展品,又與張大千、張善孖的親屬取得聯繫,徵集展品,共徵集到展品一百多件。從而豐富了陳列展覽內容,為正式開館做好了準備。1992年9月11日中秋佳節,張大千紀念館隆重正式開館。
張大千紀念館張大千紀念館

主體建築

以大千先生故居舊稱“大風堂”命名的主體建築,採取仿古木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根據四川民居建築布局的特色,採取三合院和四合院的組合,成為幾進的院落布局及外部造型的特徵以穿斗構造,坡屋面,馬頭牆與山屋面交替運用等等處理手法表現,觀感上親切自然,具有比較濃厚的鄉土氣息,與當地的民居風格比較協調地融合在一起,與張大千一生保持民族傳統習慣相符合。整個主體建築、青瓦粉牆,古樸典雅,氣勢恢宏,是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園林式建築。

陳列展覽

張大千紀念館除長年陳列、展覽張大千和張善子的作品外,還舉辦過以下展覽:春節元旦期間中舉辦“內江市迎春書畫展”以及“內江市根雕盤景展”、“紅岩英烈史實展”、“南京雨花石展”、“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票券收藏展”、內江籍畫家“李多木書畫展”、“周詩成寫生畫展”、“沿著紅軍走過的路——內江畫家深入生活書畫展”和“張大千原作暨大風堂弟子展”等,同時,還針對大千故里後繼有人舉辦了“稅收在心中——內江市中小學生書畫現場大賽”、去年又舉辦了“內江市第一屆‘大千杯’少兒書畫現場大賽”。尚與中國22家書畫名家紀念館聯合舉辦中國書畫名家紀念館聯展12次。15年來總計舉辦各種展賽近40個。

新妝迎客

2007年8月25日,張大千紀念館經過近一個月的維修裝飾及環境整治,全館面貌煥然一新,以嶄新的形象向遊客開放。 張大千紀念館自1992年開館以來已近10年,由於資金缺乏年久失修,整體面貌已破舊不堪。這次整治,對前後門上山道路進行了裝飾,在前門石台階口新增大理石館標一座,為遊客提供了清楚的旅遊指示;原後山道路為簡易炭渣路,現採用花紋條形磚裝飾,解決了雨後道路泥濘,遊客、汽車難以從後門進館參觀的問題,新鋪設的後山道,路面整潔、美觀實用,車容量達20餘輛,為重大接待、接納旅遊團隊作好了充足的硬體準備,並新建後山大門一座,門柱文化石裝飾、配以鐵藝鑲花大門,更顯氣派;主展區則將牆面、屋檐、展廳門窗重新油漆、粉刷,更換展廳燈具二十六組,為遊客提供潔淨、明亮的參觀環境,同時對原展廳外的展櫃進行調整,取消了一、二、三展廳外的臨時展櫃,還紀念館川南民居、仿大千故居建築特色的風貌,同時,新增四、五兩個展廳,新增展品近60件,四展廳外新增展櫥一壁,增強了遊客的可參觀性,五展廳的通玻落地展櫥使用10mm玻璃,確保了遊客遊覽的安全;作為園林式單位,紀念館新近添購假檳榔、天竺葵、女貞球八十株,修建培養草坪、花圃近200平方米,為遊客休閒娛樂、參觀小憩提供了清新、舒適的場所。

交通信息

118路、103路、219路、105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