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的世界

張大千的世界

《張大千的世界(共3冊)》主要內容:在張大千同畢卡索這兩位東西方藝壇高峰人物歷史性會晤50周年之際,友人汪毅先生捧來了《張大千的世界》(套書)——《回眸張大千》《聚焦張大千》《大風堂的世界》的書稿。這是汪毅在4年前推出《走近張大千》,打響四川實施文化名人戰略的頭一炮之後,繼續苦心經營、筆耕不輟的新收穫。三部書稿內容豐贍,充滿創意,形象生動,引人入勝,既保持和發揚了前書詩、文、畫、照並茂的優點,又在張大千研究的廣度、深度和系統性上有進一步的開拓和升華,堪稱展示張大千波瀾壯闊、五彩斑斕的生活世界、藝術世界、情感世界及所創大風堂畫派群體形象的鴻篇巨製。

基本介紹

  • 書名:張大千的世界
  • 出版社:四川美術出版社
  • 頁數:720頁
  • 開本:16
  • 品牌:四川美術出版社有限公司
  • 作者:汪毅
  • 出版日期:2008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1035246, 9787541035241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張大千的世界(共3冊)》展示的“三千大千世界”是如此博大精深,浩蕩壯美,使人心靈受到震撼,高山仰止之情油然而生。這對於如何估量張大千及大風堂的文化價值,評價其在藝術史上的文化定位,以至思考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時代里中國畫的未來走向,也都足以發人深省,啟示良多。

作者簡介

汪毅,1955年8月生於重慶。畢業於北京中央文化管理幹部學院社會文化藝術系。
曾任四川省內江市張大幹紀念館館長、文化局副局長等職,曾被中共內江市委、市政府授予“內江市有突出貢獻的科技拔尖人才”稱號(享受政府津貼)。
現供職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系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會員、四川省文聯委員、重慶大足石刻研究會副會長、四川省地方志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等。
在《人民日報》(海外版)、《散文》《台聲》《星星詩刊》《中華文化論壇》、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百餘家報刊台發表文學作品、劇本、論文計五百餘篇。正式出版專著有:《中國佛教與安岳石刻藝術》《樂山樂水》(《悠悠我心》《藍天下的抒情》《走近張大幹》《感悟菩提》,有書評及報導計百餘篇。作品曾獲國家、省(“五個一工程”)、市級獎二十餘次。主編或策劃《大風堂報》《張大幹名跡》《走近張大幹文論集》《巴蜀史志》《高道陳摶》《三星堆圖志》等報刊書多種,計近1000萬字。曾參加“龍門石窟15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1994年敦煌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百年來中國文學學術研討會”(台灣舉辦)等重要國際性學術活動。

圖書目錄

壯美的“大千世界”(總序) 章玉鈞
築起兩岸文化論壇的高台(序) 黃小祥
堂外贅言(序)李維一
心香一炷祭大千(自序)
張大千的藝術世界
大千藝術,美不勝收
踏歌廬山念大千
踏歌黃山說大千
讀張大千、張善子《黃山畫景》攝影集
敦煌石窟編號第一人
世紀經典,永恆大千
川菜蜀情味酣濃
丈量三千大千世界
走近張大千的文化意義
張大千的生活世界
內江張大千紀念館走筆
台灣張大千先生紀念館采情
台灣張大千先生紀念館巡禮
踏上思念路
張大千當“模特”塑銅像記
張大千迷戲票戲
張大千留在敦煌的自畫像
張人千的情感世界
張大千畫作中的四川情結
張大千憐筆築冢
張大千愛石情獨鐘
張大千情愛世界一隅
後記
《回眸張大千》
《大風堂的世界》

文摘

早期,系張大千在藝術上臨古師古並不斷完成藝術積累的時期;同時,也包括他師法自然的初期,兩者具有交叉,難以截然分割。他的臨古師古,當然包括向親人(其母親、姐姐、哥哥)、古人學習,特別是向拜門之師曾農髯、李梅庵的學習。這個時期界定為1908年至1943年11月,即張大千10歲隨其母曾友貞習畫至從敦煌臨摹壁畫的結束。張大千是從傳統藝術中走出來的,故他對於臨古師古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收穫。他信奉臨古是讀書,甚至晚年在台北摩耶精舍接受媒體採訪時還大談其道理。他指出“要學畫,首先應從勾摹古人名跡入手,由臨撫的工夫中方能熟悉勾勒線條,進而了解規矩法度”。在技法的學習和臨古的目的方面,張大千的體驗是:“臨摹中將古人的墨法、用色、構圖,透過一張又一張的畫作,仔細觀察它的變化,並加以了解、領會、深入內心,達到可以背出來的程度,然後經過背臨過程,將古人技法運用自如,最後把古人東西變為自己的。”張大千的臨古師古時期竟達35年,作品多呈疏簡清秀的寫意風格。其間(包括張大千攀黃山,登泰山,走羅浮,躍衡山,援華山,奔莫乾,游雁盪,越劍門,幾度小住青城山師法自然的時段與師古過程在時空上的交錯),他以最充沛的精力,造化在手,吞吐宇宙,完成了臨古師古的藝術積累,即從近代畫家一路溯源,歷經清、明、元、宋,直追唐、隋至北朝,不斷心追手摹,筆師古代山水、人物、花鳥各路名家,探微求里,然後創作自己的作品。這個時期,張大千的繪畫作品數量頗大,奠定了他脫穎而出的堅實基礎。在臨古師古過程中,台灣研究張大千的專家傅申先生認為,張大千堪稱中國畫家轉益多師的代表,其臨古名跡所涉獵的範圍之廣、數量之大、形式之多、精進之勤、天賦之高、用心之深,得益之豐,堪稱獨步。在筆墨技法訓練方面,張大千也是得古法精華最多、最好的畫家,甚至達到了仿誰像誰的境地。可見,張大千臨摹的過程是不斷超越一般意義臨摹的過程。他臨摹的純熟,當屬於創造性的臨摹,因為其臨摹不是簡單機械的複製,而是豐富並提升了被臨畫作的內涵、墨法、筆技、畫意,故有“比石濤更石濤”的美譽。要不然,他怎么敢自負讓黃賓虹大師輸了眼,並自詡:“世嘗推吾畫為五百年所無,抑知吾之精鑒,足使墨林推誠,清標卻步,儀周斂手,虛齋降心,五百年間,又豈有第二人哉!”至於張大千耗時近3年臨摹敦煌壁畫,幾乎吸盡敦煌壁畫精髓,既是他臨古師古的重要藝術實踐和最踏實的磨鍊,又是他臨古師古的集大成。特別是在繪畫色彩、線條、人物造型等方面,具有重大突破,使其早期的文人畫風中注入了寫實的精工畫風特點,成就了其藝術人生。因為,當循著中國美術史的軌跡去考察,我們將感慨北魏至元千年的傳統美術中,敦煌壁畫具有唯一性與系統性,既表現了中國傳統藝術與舶來佛教文化的有機結合,拓展了中國美術的領域;又表達了與上古傳統美術(殷商青銅器與玉器上的花紋、戰國的漆畫、漢代的壁畫與石刻和畫像磚等)的繼承與演變的關係。
中期,系張大千在藝術上以和諧自然、師法自然為主體並不斷升華師古的時期,兩者互為包容,難以“一刀切”。這個時期界定為1943年12月至1960年,即張大千結束敦煌之行並再度客居青城山至他潑墨潑彩畫風形成前夕的1960年止。其間,張大千再度感悟青城山的靈氣,作有《青城山十景圖》,並遊覽或客居印度、阿根廷、巴西、法國、瑞士、奧地利、日本、美國等國家和中國台灣、香港地區,豐富了他的創作源泉。這個時期長達近20年,系張大千藝術創作的高峰時期,對於他晚年畫風的維新不乏重要意義。青城山素有“天下幽”的美譽,極富特色。無疑,青城山激活了張大千的創作靈感,賦予了他師法自然的領悟,是其畫風漸變的驛站。據統計,張大千在青城山作畫數量達千餘幅,而且他的筆觸幾乎囊括了青城山的每一處勝景,致使他的青城山情結終生難以化解:“歸來猶得住青城”、“平生結夢青城宅”、“夢歸青城不可攀”,並留有傳世之作《青城山通景屏》,甚至晚年還為青城山上清宮題署並贈畫鍊師,以喚起悠長而特殊的記憶和強烈的歸宿感。此外,張大千在這個時期暢遊神州大地,飽覽亞、歐及南北美洲神奇風光,留下了《西康游屐》(組畫)、《瑞士瓦浪湖》等“搜盡奇峰打草稿”的作品。同時,這個時期他還不斷重複早期曾遊覽黃山等名山大川的題材,只是這個重複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師法自然和深化師古的另一種體驗。
晚期,系張大千在繪畫藝術上超越師古、師自然而直抵師心高度的時期,即他開創潑墨潑彩新法並步入藝術峰巔的時期。這個時期界定為1960年至1982年。其標誌或依據是,張大千1960年所作的第一張巨幅成形的潑墨風格作品《潑墨荷花通屏》為發軔,1981年7月至1983年1月所作的最後一幅潑墨潑彩作品《廬山圖》為壓軸。這發軔與壓軸,宛如一條連線線,讓我們由此看到張大千從潑墨荷花畫風的實踐,推及潑墨山水,進而到石青、石綠潑彩的純熟表現的發展軌跡。張大千的潑墨潑彩,是其繪畫結構的維新,也是其繪畫境界美的推拓,屬於近代藝術革命以後的“自動技法”,無疑是一種時代精神的作品。

後記

在張大千同畢卡索這兩位東西方藝壇高峰人物歷史性會晤50周年之際,友人汪毅先生捧來了《張大千的世界》(套書)——《回眸張大千》《聚焦張大千》《大風堂的世界》的書稿。這是汪毅在4年前推出《走近張大千》,打響四川實施文化名人戰略的頭一炮之後,繼續苦心經營、筆耕不輟的新收穫。拜讀之後,深感三部書稿內容豐贍,充滿創意,形象生動,引人入勝,既保持和發揚了前書詩、文、畫、照並茂的優點,又在張大千研究的廣度、深度和系統性上有進一步的開拓和升華,堪稱展示張大千波瀾壯闊、五彩斑斕的生活世界、藝術世界、情感世界及所創大風堂畫派群體形象的鴻篇巨製。書稿展示的“三千大千世界”是如此博大精深,浩蕩壯美,使人心靈受到震撼,高山仰止之情油然而生。這對於如何估量張大千及大風堂的文化價值,評價其在藝術史上的文化定位,以至思考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時代里中國畫的未來走向,也都足以發人深省,啟示良多。
說到對張大千的評價,他的知交、藝術大師徐悲鴻和溥心畲已分別作出過“五百年來第一人”和“宇宙難容一大千”的讚譽。這14個字言簡意賅,是登高望遠,從四維時空的宏大背景里論世知人、明心見性的不刊之論,決不可貶為世俗應酬或浮泛諛詞而不屑一顧。張大千身處之世,是中國社會發生千古未有之劇變的20世紀,這也是中華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交匯、碰撞中向現代轉型的時期。在清代末世衰微和西風東漸、列強入侵的態勢下,傳統文化處於弱勢,徹底否定中國文化,包括否定以文人畫為突出代表的中國畫的思潮,一度取得了主導的話語權,中國畫經歷了一場文化認同和價值意義的危機。但有出息的中國畫家並未聞風懾膽或偃旗息鼓,而是以上下求索的精神作出了各有特色的選擇,在崎嶇的道路上跋涉前行。今天回頭來看,無論是變古為今,或是引西潤中,或是折中、融合中西藝術等各種流派的大家,都為中國藝術的傳承創新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如果要在東西文化碰撞、交流,前現代、現代、後現代藝術接踵而至的20世紀,選出一兩位既是傳統的又是創新的,既是中國的又是世界的華人藝術家,來作為中華藝術的代表,恐怕張大千當列入首選。
從汪毅先生的書里可以看到,張大千一生浸淫於傳統,出入於傳統,堅持走“師古人——師造化——師己心”的傳承創新之路。他“師古人”溯源之遠、開掘之深,“師造化”遊蹤之廣、眷戀之切,“師己心”氣魄之大、獨創之雄,卻遠非他人之可以比擬。尤以下列三事對他登上藝壇高峰關係極大。一是西上敦煌,面壁3年,遍觀石窟遺址,臨摹北魏、隋、唐、五代壁畫,這不僅是500年來第一人,簡直是1500年來第一人。由此打破文人畫與民間工匠畫及院體畫之樊籬,系統地清理漢唐以來的傳統,整合中國畫的資源,振千年之頹勢,開藝苑之新局。由此,他的畫風產生了一個飛躍。二是他前半生流連於華夏的名山大川,後半生則棲止海外,遊歷亞、歐、南北美洲山川勝景,觀摩世界名作,多次舉辦畫展,進軍西方藝壇,有些畫作中融會對異國風光的感受,既“拿來”又“送去”,成為中國內地相對封閉的特定時代里中華藝術文化走向世界的先行者。三是他師古而不泥古,師造化而又超越造化。尼采有“上帝死了”的名言,張大千則曰:“畫家自身便認為是上帝,有創造萬物的特權本領”,並引用李賀的詩句:“筆補造化天無功。”晚年變法,藝臻化境,受西方抽象主義畫風及半自動技法的啟發,活用王洽、梁楷、二米減筆、潑墨法,進而發明青綠潑彩,並以之繪製山水長卷、荷花通屏,色墨交疊,氤氳混沌,元氣淋漓,濃麗清艷,這種驚世駭俗的創造,把現代藝術與國畫神韻融於一體,中國畫的意境、風格、技巧由此推進到新的高度。張大千藝術創新的影響廣泛而深遠,並正由大風堂門人和再傳弟子及喜愛張大幹藝術者發揚光大。
張大千曾說:“藝術乃人類共通語言。中西藝術表現方式或殊,而講求意境、功力、技藝則一。”當中國畫界不少人質疑國畫的“遺貌取神”而轉向西方寫實風格時,西方繪畫卻伴隨科技和工業的發展,受中國畫、日本浮士繪及非洲黑人面具的影響,由以往的摹仿、寫實轉向表現和抽象之途。當年,畢卡索會見張大千,正處於他在自我摸索中探尋中國畫奧秘之時,他對大千慨嘆:白人實無藝術!縱觀寰宇,第一唯中國人有藝術,不解何以有那么多中國人遠至巴黎學習藝術。畢卡索對中國藝術給予了這么高的評價,而當今世界正日益關注和看好中國藝術,這再次啟示我們,要像張大千那樣珍視傳統,承傳民族文化的血脈,而不可妄自菲薄,拋卻傳統,放棄自己的文化本位。如果那樣,就會在文化多元共存和競爭的環境裡失去自我,連對話的平台也將失落。畢卡索、張大千50年前的高峰會晤,意味著東西方藝術的相互走近,雙向互動和優勢互補,具有多元文化和而不同、共存共榮的象徵意義。
張大千是蜚聲全球的大師、中華文化的英才,同時也是巴蜀文化的驕子,被評為四川古今十大文化名人之一。雄奇險秀的巴山蜀水孕育和陶冶了張大千,巴蜀文治教化的傳統養成了他優越秀冠的才華和豪放不羈的性格,反之,張大千又同歷代眾多的四川名人一起為巴蜀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張大千一輩子持川腔、做川菜、繪蜀山、署蜀人,對故土一往情深、魂牽夢繞,故鄉也以有這樣的藝術巨匠而引以為驕傲。願(《張大千的世界》(套書)的出版,能幫助更多的人走近張大千,喜歡張大千,更好地領略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進一步推動巴蜀文化名人資源的開發,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聚焦張大千》)
《聚焦張大千》是我近20年來不斷暢遊張大千這個博大、深邃、精彩的世界的結晶。在此遊程中,我時常涌動一種莫名的亢奮,這或許就是所謂憬悟的體驗吧。
《聚焦張大千》分張大千的藝術世界、生活世界、情感世界三個板塊。張大千人生、情感、藝術經歷的傳奇性,確定了他是一座神奇的所羅門寶藏,自然為無數“淘寶者”所關注。因此,有關張大千的書籍與傳記,海內外已是汗牛充棟、美不勝收。本書在具體表述上,為有別于海內外諸多大同小異的傳記以縱不斷線的表現方法,即從張大千的出生寫到去世,便用心於截取張大千世界的橫斷面,或感物寄情,或據形寫意,或濃墨重彩,或恣意縱談,完完全全、酣暢淋漓地表達對館主大千先生的那番自我的情愫、自我的體驗、自我的憬悟、自我的感慨。這些文章,均在海內外報刊發表。由此,我眼中與心中所聚焦的張大千就更自我、更純粹、更獨特一些,要不然我怎么能刷新寫有3篇有關台灣張大千先生紀念館文章的紀錄?至於其中的《踏上思念路》一文與自序《心香一炷祭大千》,讓熟悉我的朋友欷虛不已,並謂之“高山奔瀉的情感瀑布,可撞擊人心扉”。然而,令我自感詫異的是我對大千先生的一種感應,雖然我曾讀過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數年來,我幾乎每年的清明節前均能夢見大千先生,這似乎已不足為奇了。但讓我驚訝不已的是今年的清明節(2007年4月5日)凌晨,我竟夢晤大千先生於台灣摩耶精舍。一番侃侃而談之後,他竟取出一幅《茶花圖》贈我,並在畫上題長跋。夢境之長,令我欷虛並不勝感慨,故夢醒後竟一氣呵成小詩4首,以寫照夢境:(一)滿紙生芳華,搖曳美茶花。牽畫同留影,掀髯說題跋。(二)墨彩絢若霞,鮮活妍奇葩。勝讀茶花賦,春深滿枝丫。(三)一花一題跋,此物相思芽。我心喜呵護,移夢報君家。(四)行誼走天下,茶花開我家。我家年有夢,夢意今最佳。
《聚焦張大千》配有近300幅圖片。在中國畫家中,海峽兩岸建有紀念館的只有張大幹;在中國畫家中,作品傳播於海外最多的只有張大千;在中國畫家中,海外舉辦畫展最多的只有張大千;在中國畫家中,作品在海外影響最大的只有張大千。由此,本書圖片選擇的重點:一是海峽兩岸兩個張大千紀念館,以此為讀者洞開兩扇認知張大千人生起點與終點的窗;一是張大千流傳於海外的為一般人少見的畫作,以給讀者一種新鮮感和欣賞的愉悅;一是儘量挖掘屬於張大千的情感世界、藝術世界等方面鮮為人知的內容,以給讀者一種視覺衝擊和心靈的震撼。由此可以說,這些照片對於見證張大千的“三乾大千世界”,無疑是生動、活潑並給人許多遐思的。其中有的照片首次公開,對展示張大千世界的原真性具有特殊意義。
書的總序《壯美的“大千世界”》,由四川省政協原副主席章玉鈞不辭辛苦慨然所作。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黃小祥情系張大千,拔冗欣然作序。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新聞局局長李維一友情作序,表達了對兩岸文化交流的關注。台灣“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大千先生摯友秦孝儀為此書欣然題箋,以傳達他對大千先生的緬懷之情。張大千的親屬、大風堂門人及其弟子與諸朋友十分關注此書,或提出修改意見,或幫助校稿,或提供照片。他們是:張心智、張心玉、張心瑞、張心慶、張心義、張正雍、謝伯子、龍國屏、王永年、蕭佛存、李順華、唐鴻、馮璧池、鄧雪峰、孫家勤、毛懷■、唐健風、游三輝、張之先、李代遠、李明明、鐘遠超、李永暉、白剛、何紀爭、曹湘秦、汪曉靈、陳開湖、羅■沅、葉紅、曹鴻浙、張志先、羅倫建、曹公度、沈舜安、謝建新、王亞法、冷威俊、楊國欽、謝生保、蕭景勛、許啟泰等。特別是傅運鴻先生,屢屢告誡我別輕易放棄寫作,給我以激勵。這裡,我還要特別感謝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四川省台灣事務辦公室、中共內江市委、內江市人民政府的支持。此外,得到夫人鄧家鳳一如既往的理解,使我免唱了“鍋瓢碗灶交響曲”,讓我贏得了寶貴的業餘時間去研究和寫作。四川美術出版社為此書的出版給予了熱忱支持,特別是社長袁久勇,責任編輯侯榮、李成,裝幀設計者鄒小工,責任校對王培貴、倪瑤。在此,一併表示謝意。

序言

在張大千同畢卡索這兩位東西方藝壇高峰人物歷史性會晤50周年之際,友人汪毅先生捧來了《張大千的世界》(套書)——《回眸張大千》《聚焦張大千》《大風堂的世界》的書稿。這是汪毅在4年前推出《走近張大千》,打響四川實施文化名人戰略的頭一炮之後,繼續苦心經營、筆耕不輟的新收穫。拜讀之後,深感三部書稿內容豐贍,充滿創意,形象生動,引人入勝,既保持和發揚了前書詩、文、畫、照並茂的優點,又在張大千研究的廣度、深度和系統性上有進一步的開拓和升華,堪稱展示張大千波瀾壯闊、五彩斑斕的生活世界、藝術世界、情感世界及所創大風堂畫派群體形象的鴻篇巨製。書稿展示的“三千大千世界”是如此博大精深,浩蕩壯美,使人心靈受到震撼,高山仰止之情油然而生。這對於如何估量張大千及大風堂的文化價值,評價其在藝術史上的文化定位,以至思考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時代里中國畫的未來走向,也都足以發人深省,啟示良多。
說到對張大千的評價,他的知交、藝術大師徐悲鴻和溥心畲已分別作出過“五百年來第一人”和“宇宙難容一大千”的讚譽。這14個字言簡意賅,是登高望遠,從四維時空的宏大背景里論世知人、明心見性的不刊之論,決不可貶為世俗應酬或浮泛諛詞而不屑一顧。張大千身處之世,是中國社會發生千古未有之劇變的20世紀,這也是中華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交匯、碰撞中向現代轉型的時期。在清代末世衰微和西風東漸、列強入侵的態勢下,傳統文化處於弱勢,徹底否定中國文化,包括否定以文人畫為突出代表的中國畫的思潮,一度取得了主導的話語權,中國畫經歷了一場文化認同和價值意義的危機。但有出息的中國畫家並未聞風懾膽或偃旗息鼓,而是以上下求索的精神作出了各有特色的選擇,在崎嶇的道路上跋涉前行。今天回頭來看,無論是變古為今,或是引西潤中,或是折中、融合中西藝術等各種流派的大家,都為中國藝術的傳承創新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如果要在東西文化碰撞、交流,前現代、現代、後現代藝術接踵而至的20世紀,選出一兩位既是傳統的又是創新的,既是中國的又是世界的華人藝術家,來作為中華藝術的代表,恐怕張大千當列入首選。
從汪毅先生的書里可以看到,張大千一生浸淫於傳統,出入於傳統,堅持走“師古人——師造化——師己心”的傳承創新之路。他“師古人”溯源之遠、開掘之深,“師造化”遊蹤之廣、眷戀之切,“師己心”氣魄之大、獨創之雄,卻遠非他人之可以比擬。尤以下列三事對他登上藝壇高峰關係極大。一是西上敦煌,面壁3年,遍觀石窟遺址,臨摹北魏、隋、唐、五代壁畫,這不僅是500年來第一人,簡直是1500年來第一人。由此打破文人畫與民間工匠畫及院體畫之樊籬,系統地清理漢唐以來的傳統,整合中國畫的資源,振千年之頹勢,開藝苑之新局。由此,他的畫風產生了一個飛躍。二是他前半生流連於華夏的名山大川,後半生則棲止海外,遊歷亞、歐、南北美洲山川勝景,觀摩世界名作,多次舉辦畫展,進軍西方藝壇,有些畫作中融會對異國風光的感受,既“拿來”又“送去”,成為中國內地相對封閉的特定時代里中華藝術文化走向世界的先行者。三是他師古而不泥古,師造化而又超越造化。尼采有“上帝死了”的名言,張大千則曰:“畫家自身便認為是上帝,有創造萬物的特權本領”,並引用李賀的詩句:“筆補造化天無功。”晚年變法,藝臻化境,受西方抽象主義畫風及半自動技法的啟發,活用王洽、梁楷、二米減筆、潑墨法,進而發明青綠潑彩,並以之繪製山水長卷、荷花通屏,色墨交疊,氤氳混沌,元氣淋漓,濃麗清艷,這種驚世駭俗的創造,把現代藝術與國畫神韻融於一體,中國畫的意境、風格、技巧由此推進到新的高度。張大千藝術創新的影響廣泛而深遠,並正由大風堂門人和再傳弟子及喜愛張大幹藝術者發揚光大。
張大千曾說:“藝術乃人類共通語言。中西藝術表現方式或殊,而講求意境、功力、技藝則一。”當中國畫界不少人質疑國畫的“遺貌取神”而轉向西方寫實風格時,西方繪畫卻伴隨科技和工業的發展,受中國畫、日本浮士繪及非洲黑人面具的影響,由以往的摹仿、寫實轉向表現和抽象之途。當年,畢卡索會見張大千,正處於他在自我摸索中探尋中國畫奧秘之時,他對大千慨嘆:白人實無藝術!縱觀寰宇,第一唯中國人有藝術,不解何以有那么多中國人遠至巴黎學習藝術。畢卡索對中國藝術給予了這么高的評價,而當今世界正日益關注和看好中國藝術,這再次啟示我們,要像張大千那樣珍視傳統,承傳民族文化的血脈,而不可妄自菲薄,拋卻傳統,放棄自己的文化本位。如果那樣,就會在文化多元共存和競爭的環境裡失去自我,連對話的平台也將失落。畢卡索、張大千50年前的高峰會晤,意味著東西方藝術的相互走近,雙向互動和優勢互補,具有多元文化和而不同、共存共榮的象徵意義。
張大千是蜚聲全球的大師、中華文化的英才,同時也是巴蜀文化的驕子,被評為四川古今十大文化名人之一。雄奇險秀的巴山蜀水孕育和陶冶了張大千,巴蜀文治教化的傳統養成了他優越秀冠的才華和豪放不羈的性格,反之,張大千又同歷代眾多的四川名人一起為巴蜀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張大千一輩子持川腔、做川菜、繪蜀山、署蜀人,對故土一往情深、魂牽夢繞,故鄉也以有這樣的藝術巨匠而引以為驕傲。願(《張大千的世界》(套書)的出版,能幫助更多的人走近張大千,喜歡張大千,更好地領略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進一步推動巴蜀文化名人資源的開發,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