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萬

張之萬

張之萬(1811年-1897年),字子青,號鑾坡,直隸南皮(今河北省滄州市南皮縣劉八里鄉雙廟村)人,張之洞堂兄。晚清大臣,著名書畫家。是清朝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四朝元老。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進士第一名(狀元)。光緒二年(1876年),任河南巡撫,移督漕運,歷任江蘇巡撫、閩浙總督。光緒八年(1882年),任兵部尚書,後調刑部。光緒十年(1884年),到軍機處,兼任吏部尚書。升任協辦大學土、體仁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因年邁請辭回鄉。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壽終,年八十七歲,贈太保,諡文達,入祀賢良祠。

概述內圖片來源:浙江圖書館中國歷代名人圖像細覽

基本介紹

  • 本名:張之萬
  • 字號:字子青
    號鑾坡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河北省滄州市南皮縣
  • 出生時間:1811年
  • 去世時間:1897年
  • 主要作品:《張文達公遺集》
  • 主要成就:鎮壓太平軍,東西捻軍,官至大學士
  • 官職:東閣大學士
  • 追贈:太保
  • 諡號:文達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初入仕途,靜海之戰,督辦團練,平定捻軍,江蘇巡撫,授大學士,入賢良祠,主要成就,政治,軍事,經濟,思想,書畫,人物評價,報刊評價,名人評價,軼事典故,河北梆子,南皮窩頭,子青之馬,親屬成員,後世紀念,張之萬墓,張之萬宅,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七月初八,張之萬出生於河北南皮。
張之萬像張之萬像
嘉慶十九年(1814年), 4歲的張之萬開始讀書。
道光八年 (1828年), 進縣學為秀才。
道光十七年(1837年),時逢每十二年(逢酉年)一次的選貢生,張之萬被選拔為貢生,送京城國子監讀書。
道光十九年(1839年), 以七品京官分發到刑部浙江司學習行走。
道光二十年 (1840年), 應鄉試中舉人,中舉後仍在刑部任職。

初入仕途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 ,張之萬入京會試、殿試,中進士第一名狀元(中進士的“金榜”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授翰林院修撰。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任湖北副考官。
鹹豐元年(1851年),任河南正考官。
鹹豐二年(1852年)八月,出任河南學政,由侍讀,遷升為內閣學士。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對策,以一甲第一名狀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

靜海之戰

鹹豐三年(1853年),林鳳祥、楊開芳率太平軍進攻河南,攻破歸德、睢縣一帶,進逼省城開封。張之萬請求調直隸、山東、陝西、安徽四省軍隊鎮壓,親自帶頭捐獻軍餉,致太平軍北伐受阻。
鹹豐四年 (1854年),太平軍進攻直隸,連克交河、南皮、滄州、青縣、靜海等地,前鋒逼近天津,大敗納爾經額於臨銘關。張之萬請求在靜海、獨流一帶圍攻太平軍北伐軍,北伐軍彈盡糧絕,又無援軍,突圍南下。張之萬因此有功得到嘉獎。

督辦團練

鹹豐六年(1856年),調入北京,充日講起居注官,又由愛新覺羅·奕譞推薦入值上書房。
鹹豐八年 (1858年),教授愛新覺羅·奕詒、愛新覺羅·奕譓兩郡王讀書。
鹹豐九年(1859年),補授翰林院侍讀,任會試同考官。七月,英法聯軍進攻大沽口,張之萬奉命與軍機大臣焦祜瀛、御史陳鴻翊督辦團練。張之萬聘張克明、黃四海為部下武官。
鹹豐十年(1860年),任會試同考官。

平定捻軍

鹹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鹹豐帝去世,同治繼位。鹹豐去世前,給同治留了八位輔政大臣總攝朝政。慈禧不滿,張之萬參與發動辛酉政變,八大輔政大臣被剷除。事後,張之萬受到慈禧重用,署工部侍郎,提為內閣學士。
同治元年(1862年),擢禮部右侍郎,兼署工部左侍郎。三月,奉召與太常寺卿許彭壽等編纂《治平寶鑑》。書成,深得慈禧歡心和賞識,賞賚珍物甚多。九月,御史劉毓楠奏劾河南洛陽知府任桂擅殺李書聲,副將楊飛雄擅殺汝州魯山縣李詹事,朝廷命張之萬按察。張之萬至河南後,詳勘有關人員,回朝實奏,河南官吏擅殺、罰銀、浮收、苛派等情形。清廷降旨,巡撫鄭元善、知縣任桂、副將楊飛雄被降級、革職。十一月,張之萬授河南巡撫。不久,先後數次上疏,力主變通折漕、改革地方稅收辦法,得清廷信任。時捻軍張樂行擊破渦河南北,義民大起。張請清帝調按察使張汝梅、道員袁保莊(袁世凱的嗣父)共署河南軍務,擢張曜為總兵,改袁甲三舊部九百人,做為親軍。此時,張樂行率捻軍進攻渦河。臨漳、內黃農民紛紛回響。張之萬遣總兵李世玉、楊玉春、余際昌率部鎮壓。牽制搖擺不定的團練苗沛霖。十二月,張之萬在汝州督師,用強力拖住陳大喜的進攻,命總兵張曜、余際昌襲擊捻軍張鳳舞部。張鳳舞無援戰敗被殺。
同治二年(1863年),張曜擊陳大喜部,難以取勝,被張之萬革去總兵職務,總兵李世玉攻捻軍不利,受到摘去頂戴處分,張之萬遣余際昌、趙鴻舉連營環堵,企圖切斷捻軍西南聯繫。奏調東三省軍隊協助,購置馬匹、器械,充實騎兵。二月,陳大喜占據楊寨牽掣清軍,張之萬飛檄余際昌進攻土扶橋捻軍;總兵陳祿興、趙鴻舉進攻張崗捻軍。四月,苗沛霖反清。豫、皖震動,起義軍於方寨設伏,全殲余際昌部,余亦陣亡。張之萬再調張曜赴張崗,與團練大臣毛昶熙所遣清軍,四面環擊。激戰累月,汝南捻軍失敗。張崗捻軍失敗後,張之萬屯兵徐州,節制河南諸清軍。八月,毫州起義軍攻徐州,連破大莊、保全兩寨,直取開封。開封知府湯聘珍和他的親軍守城,張曜急救,保住開封。張之萬因指揮失利,被降二級留任。十月,捻軍藍大順由山陽、商州向西坪進發,與張宗禹會合。西坪,是清軍多隆阿大營轉運重地,位置十分重要。清廷命張之萬嚴防。張之萬遣鄉勇會同張曜進攻,敗張宗禹於重陽店,乘機襲占西坪,藍大順敗走。十二月,張之萬督師洛州,鎮壓皖、楚捻軍。
同治三年(1864年),張之萬以馬隊配合張曜部,先破白土崗,令總兵吳在升三面合圍,留出南召一面,故意暴露弱點,誘張宗禹出戰,由蘇克金馬隊掩殺,計畫一舉殲滅捻軍。因大雪,遲滯行動。張之萬將宋慶由安徽調往河南,令王文行部攻黃梅寨,吳元炳、範文美、蘇克金攻南召;額爾固善和宋慶扼踞石橋鎮。張宗禹於北河口突破清軍包圍圈,進抵橋灘。張之萬率各路清軍追擊,命宋慶截斷捻軍與太平軍會合路線。張之萬移師南陽,克汝南,殺捻軍首領趙國良。
同治四年(1865年),正月,捻軍襲擊開封,張之萬率兵由襄陽往援。三月,張宗禹率軍擊曹州,張之萬令張曜會剿。四月,張之萬被調署理河東(淮河以東)河道總督。五月,捻軍在曹州高樓寨設伏,全殲僧軍,擊斃僧格林沁。張之萬因“督剿"不利,貶去二品頂戴、革職留任。八月,新任河南巡撫吳昌壽領兵赴徐州,省城空虛,捻軍進逼開封。張之萬派河防清軍防守要寨,阻止義軍過河得逞。九月,賞還二品頂戴,補授河道總督。
同治五年(1866年),八月,調任漕運總督,因里下河(江蘇江北運河以東通稱)為江淮財賦要地,而清淮地區又為里下河門戶。洪澤湖、成子河、六塘河(江蘇宿遷縣東,泗陽縣北)皆清淮要地,張之萬調重兵設防,又調湘軍洋槍隊三千餘人與清淮炮船相輔。十二月,東捻起義軍突破六塘河,占領鹽河兩岸,準備與西捻會師。張之萬檄總兵姚廣武、張從龍配合水陸各軍,攻打東捻義軍。賴文光被俘。東捻軍全軍覆沒。
同治六年 (1867年),張之萬因鎮壓捻軍有“功”,賞頭品頂戴花翎。
同治七年 (1868年)閏四月,張之萬赴台兒莊會剿西捻。八月,西捻遇伏失敗。

江蘇巡撫

同治九年 (1870年)閏十月,張之萬接到吏部“檔案”調江蘇巡撫。冬天,張之萬與家人出發到蘇州出任江蘇巡撫,以拙政園為辦公場所,與家人生活在一起。十二月二十七日,顧文彬從京城回蘇州拜見張之萬,因故沒見到。
同治十年(1871年)正月初九日,蘇州織造部堂德靜山在湖廣會館宴請張之萬、顧文彬等十四人。十九日,張之萬回請顧文彬等同僚。九月初七日,張之萬即被朝廷任命為閩浙總督。十月,因年逾七旬,奏請回藉養親。冬,張之萬告養之後並沒有離開蘇州,他與弟弟張子京居住在拙政園會客,拙政園經過張之萬經營修治,漸復舊觀。。
同治十一年(1872年)正月,張之萬將拙政園改為“八旗奉直會館”。
光緒三年(1877年)正月,張之萬母親病逝,蘇州官紳兩界的朋友們紛紛到八旗奉直會館弔唁。八月中旬,張之萬與家人從齊門坐船,扶柩離開蘇州,北上回南皮。

授大學士

光緒八年(1882年)一月,張之萬歸隱十年後再度復召入京,授兵部尚書(國防部長),賜紫禁城騎馬。
光緒九年 (1883年),補調刑部尚書。
光緒十年 (1884年)三月,中法戰爭爆發,清軍在越南北圻喪師失地,慈禧下令,軍機處全體下崗。由張之萬等組成的新的軍機處,處理緊要突發事件。這就是清史上的“甲申易樞”。張之萬兼署吏部尚書,協助慈禧向各省索款,籌建頤和園事宜。九月,充上書房總師傅。
光緒十一年(1885年)十一月,授協辦大學士,又入軍機處兼署刑部尚書。
光緒十二年(1886年),賞穿黃馬褂。十月,充會典館正總裁。
光緒十五年 (1889年),授體仁閣大學士,總理戶部事務。光緒帝大婚,授體仁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銜,賜西苑門內乘坐肩輿,僅有張之萬和愛新覺羅·奕譞有這種待遇。
光緒十八年(1892年) ,轉東閣大學士。

入賢良祠

光緒二十年 (1894年),以總辦慈禧六旬萬壽慶典, 賞雙眼花翎,賜用紫韁。以年邁免值軍機,甲午恩科殿試閱卷大臣。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85歲的張之萬因年邁四次請辭,才免值軍機回南皮家鄉養老。慈禧賜“樞衡介祉”匾額(藏於滄州市博物館)。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五月十五日,壽終,享年八十七歲。因生前鎮壓農民起義“功",賞陀螺經被,照大學士例體恤,贈太傅,諡文達,入祭賢良祠。

主要成就

政治

張之萬奉旨到河南按察,詳勘河南巡撫鄭元善及州縣官吏擅殺、罰銀、浮收、苛派等情形,回朝實奏,鄭元善降職為道台,知縣任桂、副將楊飛雄被革職、降級,此舉令張之萬名聲大震。同治元年(1862年),張之萬參劾功勳寵臣勝保,至同治二年(1863年)勝保被賜自盡。張之萬勤政不渝,剛正不阿,曾一日三本奏摺。
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張之萬族弟張之洞任湖廣總督主戰。張之萬因了解中日雙方實力和實情,堅持主和。甲午戰爭以馬關條約為結局。

軍事

同治元年(1862年),張之萬授河南巡撫。蒐集軍隊的實際情況、審查地形、挑選騎兵。規定漕糧每石折銀4兩,以2兩轉部庫,1兩作為省軍餉,余為各級官吏辦公所用,解決了省財政困難,有了穩定的軍餉。河南省境內流竄於周邊六省的捻軍有五強,張之萬撫豫期間平了四強。元年冬張之萬督師汝陽,張之萬派提督張曜等率兵進攻,破了蕭王寨。陳大喜逃跑。
同治二年(1863年)春,豫軍攻破張港斬殺了張鳳林滅捻軍五強之一。陳大喜糾集安徽亳州程二老坎、張宗禹兩個首領侵犯河南邊境。張之萬命令眾將分兵抵禦,圍困後攻下了汝州捻軍盤踞的地勢險要的張港,平掉捻軍堡壘十幾處。程二老坎在困窘中投降了,滅捻軍五強之二。
同治三年(1864年)春,豫軍大破陳得才於內鄉之赤眉城,浙川之板橋川等處,張之萬由汝州移營南陽,著即飭宋慶、葛承霖之軍,由內鄉等處跟追,期與楚軍合力會剿。捻軍由湖北進入安徽,張曜、宋慶等諸豫軍追擊捻軍到安徽六安之流瀑疃,將捻軍殺傷殆盡,陳得才逃跑而死,滅捻軍五強之三。先在寶豐戰敗陳大喜,又在魯山戰敗陳大喜,滅捻軍五強之四。捻軍五強只剩張宗禹了。
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張之萬署河道總督。當時僧格林沁親王統轄魯豫軍務,在山東曹州(今菏澤)高樓寨吳家店戰歿,督兵大臣皆獲咎。河道總督例兼兵部侍郎及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統轄“河標”七營,負有公務和軍務兩方面之責。八月,巡撫吳昌奇督軍赴許州,捻軍覷省城虛。張之萬分道嚴防,特選銳卒二百扼要防守,捻軍未得逞。
同治五年(1866年)八月,張之萬調任漕運總督,亦例兼兵部侍郎及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統轄“漕標”七營。十月,捻入徐州,張之萬以里下河為江淮財富,部署諸將嚴防之。
光緒十年(1884年) 朝廷詔書軍機大臣張之萬管理樞密。中法戰爭,張之萬奏請以兩江總督左宗棠舊部王德榜鎮守鎮南關,張之洞為兩廣總督,啟用馮子材攻克越南諒山,簽訂了《中法停戰條例》。自鴉片戰爭以來,“無一城之割,一粟之償”的戰爭,張之萬樞密之功也。

經濟

張之萬關注民生,在河南巡撫和江蘇巡撫任內,都注重興修水利。清鹹豐五年(1855年),黃河大決於銅瓦廂,全河分三股東北穿運河合流奪大清河入海。在此情況下,如何治理,議者不一。張之萬依自己的經驗,經過多方面調查,在掌握大量實際資料的情況下,提出了見解和解決辦法,故而於同治六年(1867)寫作了《治河芻言》,上奏朝廷,並作為專著出版。同治十年(1871年),兩江總督曾國藩、江蘇巡撫張之萬奏準大修寶山縣江西土塘石塘。同年,江蘇巡撫張之萬請設水利局,興修三吳水利。並用挖泥機船疏浚吳淞江黃渡至新閘一百四十丈。”(《上海市地情資料庫》)“同治十年(1871年)至同治十二年(1873年),江蘇巡撫張之萬設水利局,修元和、吳江、震澤三縣塘路泄水涵洞103處,建橋30座,修7座。”(《蘇州地方志》)造福人民,澤被蒼生。

思想

張之萬主張“以禮義治人,以廉恥立人。”知羞恥,就能講清廉,做事才能合乎道德。張之萬給子孫的格言:“教子孫兩條正路惟耕惟讀,遵先代三尺遺言克勤克儉。”以勤儉作為廉明的基礎。張之萬重孝悌,張之萬自道光十七年(1837年)選為拔貢生赴京,中狀元後久任京官;至同治元年(1862年)署河南巡撫,後又歷任河道總督和漕運總督。老母孟氏一直與其弟之京安居南皮縣。在這30餘年中,張之萬回南皮省親,與隨從人員回家,從來不許縣府官員迎送。夏季穿麻質夏布衣服,其他季穿棉質土布衣服,一副布衣宰相的平民形象。張之萬平時愛吃山藥和玉米面粥,雖有廚師可做酒席,只用來招待貴客,平時家人都是以素食為主。張之萬早在鹹豐六年(1856年),時任日講起居注官,即上奏朝廷《請頒發孝經疏》,以廣教化。
張之萬重孝悌,61歲便主動辭去位高權重的閩浙總督一職,以孝敬84歲重病的老母為由,自請休致(退休)。其主動辭官的舉動,在古往今來的為官從政史上十分難得,在官場士林贏得極高的聲譽,眾口一辭讚揚他志趣高潔,事母至孝,頗令人敬佩。以清廉自勵的張之洞對這位堂兄更是欽仰不已。在中國歷史上兄弟二人同朝入閣拜相的只有張之萬、張之洞二人。張之洞出任封疆大吏、治鄂18年,推行洋務運動,張之萬調京入閣為官給予了各方面的支持。

書畫

張之萬工詩詞、擅書畫,畫承家學,抽暇便寄情書畫,以文會友,與大學士李鴻藻為首的清流派潘祖蔭、吳大澂、陳寶琛等名人交厚,書畫往來。張之萬繪畫、書法、文章、詩、楹聯皆精。書精小楷,唐法晉韻,兼擅其勝。書法雄峻秀逸,畫得王時敏神髓,山水畫與戴熙志趣相契並齊名,有“南戴北張”之稱。《中國美術辭典》:“善畫山水,傾心於王翬,用筆綿邈,骨秀神清。晚年筆簡意淡,頗見蒼潤。與戴熙討論畫學,最為相契,時稱‘南戴北張’。書精小楷,唐法晉韻,兼擅其勝。傳世作品有同治十二年(1873年)作《溪山幽遠圖》軸,圖錄於《名人書畫集》;光緒三年(1877)作《柳湖春靄圖》軸,圖錄於《神州國光集》。”“清季大臣,善書者首推翁同龢,工繪事者則推張之萬。”張之萬的小楷沒有字帖出版,存世於北京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張之萬1037本奏摺中,有486本朱批奏摺(原件)。傳世有《張文達公遺集》。
泊頭清真寺藏有張之萬書寫的 “清真垂教”匾額。洛陽民俗博物館藏有張之萬書寫的“義高恩享”匾額。西藏自治區檔案館藏有清朝慈禧賜給十三世達賴喇嘛親筆畫,長155厘米、寬53厘米。畫上有張之萬題詩:“在山為幽芳,出山為國香,茶蘭得相會,御筆友其祥。”

人物評價

報刊評價

人民網:清朝從順治三年(1646年)到光緒三十年(1904年),260餘年間一共產生了118個狀元。在118個狀元里,只有11人官居宰相,張之萬在當時的政治舞台和實業領域有過重大建樹,成為“狀元宰相”。
湖北日報:張之萬是晚清名臣,享年87歲,是中國歷史上最高壽的狀元。
文史精華:先有張之萬,後有張之洞。

名人評價

潘世恩:將來好傳我衣缽。
張亨嘉:張之萬於兵事,若有神授,儒臣治軍,風采隱然。
杜中州:研究張之洞離不開張之萬,張之萬是張之洞族兄。在從政方面兩個人互相扶持。張之萬在平定國亂,治理黃河上政績很大。在藝術上成績非凡。山水畫上號稱“南戴(熙)北張”,詩文成就之高當時公認。
張哲蓀:中國考出了610位文狀元。其中,清代114位,河北省占4位,張之萬是其中之一。在中國歷史上,兄弟二人同朝入閣拜相的只有張之萬、張之洞二人。張之萬是歷代狀元中最高壽者,歷事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四朝。

軼事典故

河北梆子

張之萬的母親去世,張之萬邀請孫葆元出任喪禮“點主官”,孫家戲班帶去《秦雪梅弔孝》,大受歡迎和讚譽。時而高亢激越、時而悲涼哀婉的唱腔,讓張之萬極為震撼,自此張之萬對梆子戲更加熱愛,並漸成票友。《清朝野史大觀》記載:“張相亦能自唱戲,花廳中無他陳設,帽架上置紗帽兩頂,欲演戲時,即自戴之。張相好梆子戲,京城梆子戲之盛,由張相始。”在張之萬的力推下,河北梆子走入宮廷,河北梆子自京津走向全國各地,風靡一時,形成了中國北方一個頗具影響力的劇種。

南皮窩頭

清末的一天,慈禧太后召見軍機大臣張之萬時,問及農村百姓經常吃什麼,張之萬答“窩頭”。慈禧便想嘗嘗窩頭的滋味,張之萬立即派人回老家南皮,精工細做,蒸好兩鍋窩頭,馳送京城,供呈太后品嘗。慈禧用後大悅,遂將南皮窩頭定為“御膳食品”。由此,南皮窩頭走進深宮大院,併名聲遠揚,成為名吃。2013年,祁家御膳窩頭被評為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子青之馬

張之萬養了一匹紅馬,非常神勇,曾經日行千里,卻沒有氣喘吁吁。有一個軍人看見非常喜愛,派人來買,張之萬不答應。那人一定要買,張之萬無奈,於是讓那人牽了去。沒過幾天,馬被送了回來,張之萬很奇怪,詢問緣故,那人說:“剛剛騎上去,就被馬掀了下來。連連換了幾個人,都被掀了下來。這匹馬是劣馬,於是退回來。”張之萬求之不得,於是退回了錢收回了馬。等到張之萬乘馬時,非常溫馴,和以前一樣。原來是這匹馬希望跟隨主人。

親屬成員

  • 堂弟:張之洞
  • 兒子:張瑞蔭

後世紀念

張之萬墓

據《南皮縣誌》記述:“清張之萬墓,雙廟北,1954年被盜,毀壞”。

張之萬宅

張之萬宅,位於江蘇省蘇州市拙政園內東部,保留完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