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英(清末官員)

張世英(清末官員)

張世英(1843-1915年),字育生,清甘肅秦州(今天水市秦州區)人。7歲失母,事父甚孝。光緒二年(1876年)中舉,光緒六年考中進士,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光緒九年出任陝西甘泉知縣,後又任武功、渭南、鳳翔、蒲城、石泉、鳳縣、城固知縣和鄰州、商州知州,歷時28年。所到之處,推行新政,革弊興利。渭南在陝向稱難治,他的措施從加強地方組織入手,設村長、社長、里正,分級管理,以息訟、防盜、積倉、勸學為任務,執行數年,人稱清官。

基本介紹

  • 本名:張世英
  • 所處時代:清末
  • 出生地:清甘肅秦州
  • 出生時間:1843
  • 去世時間:1915
事跡,晚年,

事跡

張世英一生為官清正,在城固任知縣時清除多年的堰工積弊,並另籌基金,存款生息,作為經常維修用費,減輕了人民的負擔。武功任上,清理渭濱新舊圩田糾紛事件,使多年不能解決的舊案得到公允處理。蒲城任內,清查積年以熟報荒的陋弊,增加田賦收入1.5萬兩。在長安乘木筏在洪濤巨浪中查勘農田受災實況,賑濟災民,剔除以往從中虛報漁利的陋習。由於“政績為三秦之最,循良稱全陝第一,”五次受到傳旨嘉獎
民國元年(1912年)春,秦州在黃鉞倡議下,回響辛亥革命,宣告獨立,張世英首先回響,任臨時軍政府總務處長。省方保皇派派馬忠孝率軍壓境,勢欲動武。他恐禍及地方,便率士紳數人,挺身前去與馬商定和議,地方倖免一場戰火,又助黃鉞安民保境。民國3年,白朗陷城,繼之大軍雲集,當時守城官兵軍糧供給不足,即捐助家存300石谷,以支軍隊給養,使地方得以安寧。他思想民主,意識開放,能順應時代潮流。清末民初,當時好多人泥於舊習,守舊派多有微詞,他們反對舉義、自治。但張育生在天水四鄉創辦鄉自治會,倡民主,革舊俗,掃文盲,以開民智,為興民主,費盡心機。
張世英對辦教育情有獨鐘,認為“文明存國野蠻亡,滄海桑田此道長,種族欲延黃帝脈,除宏教育再無方。”他明確提出“教育救國”的主張,並身體力行。在渭南任內地辦學尤為卓異,興辦國小堂200餘所,宣講所100餘所。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他捐資在秦州辦起教育學堂,後改為亦渭學校,成為天水的模範學校。宣統元年(1 909年),張育生奉陝甘總督長庚令,在秦州試辦自治,在他擬定的自治綱領中,將教育放在首位。在他的倡導下,當時秦州城鄉共辦起夜校1300餘所,真是“無處不聞講訓弦歌之聲”聖旨。

晚年

晚年,他仍手不釋卷,在家中讀書養神,教家人兒童讀書識字。著有《歸山文牘》、《鄰渭偶存》、《癸丑記別》、《鄉飲習》、《秦州自治節錄》、《韻文集》、《二語擇要》等。世英歿後,靈棚三撤三起,延長數十日,吊者不絕,渭南民眾不遠千里,前來弔唁。地方人士私謚“惠勤”,並改故居二郎巷為“育生巷”以作紀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