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爵(明朝副總兵官都指揮使)

張世爵(明朝副總兵官都指揮使)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世爵明朝副總兵官都指揮使。世爵號鎭山。廣東右衛人。

基本介紹

  • 本名:張世爵
  • 字號:號鎭山
  • 所處時代:明朝
  • 出生地:廣東右衛
  • 職務:明朝副總兵官都指揮使
碧蹄館之戰,中伏,以寡勝多,從容撤退,戰果,援朝抗倭,右軍配置,右軍諸將,平壤之戰,

碧蹄館之戰

中伏

李如松率領的明軍在攻下平壤後,欲乘勝追擊日軍,先遣副總兵查大受與朝鮮將領高彥伯領騎兵數百偵查開城王京之間的道路,正月廿五偵查先鋒在碧蹄館(位於首爾西北部的京畿道高陽市德陽區的碧蹄洞)南方的礪石嶺遇到日軍前野長康加藤光泰的偵察隊數百名,一時之間,雙方交戰日方遭到重創。日方在損失約數百騎後敗退,查大受則退往碧蹄館。據史記載,體察使右議政兪泓馳啟曰:“本月二十七日,李提督領兵發行,聞查副揔ㆍ高彥伯,同往體探,適逢賊六七百名,斬獲四百餘級。
26日李如松得報後,以為日軍如當地土民所說棄京城撤退,遂率領本部兵馬騎兵3,000餘人(一說2,000人,亦有僅帶親兵1,000人之說法)從開城疾馳引援。
孰料日軍立花宗茂率先於其他日軍,獨自領3,200名軍兵正在礪石嶺埋伏,以部將森下釣雲、十時但馬偵查到明軍查大受所部,小放幾發鐵炮後回報,便從清晨7時傾開始,起先僅以部將十時連久內田統續、天野貞成(本名安田國繼,討取森蘭丸之“明智三羽烏”之一。)率500兵為第一陣擺旗示弱引誘查大受來攻,十時連久投槍、拔刀奮戰率隊突擊至北邊的望客硯,但遭查大受約3,000兵力的包圍,中箭(可能為李如梅所射之箭)撐到立花軍第二陣小野鎮幸米多比鎮久的800兵交替後身亡,不久立花宗茂與其弟高橋統增率本隊2,000兵從左方奇襲明軍右翼,查大受因此更往北邊的碧蹄館退軍,此時宗茂率親兵800追擊,但部將池邊永晟奮戰戰死,又查大受終於接應了馳援而來的李如松,此前哨戰歷經5小時,後立花軍轉往碧蹄館西南邊的小丸山布陣休息,接應小早川隆景等日軍大部隊軍勢於望客硯。
李如松得知先鋒已經交戰迅速展開為鶴翼之陣,於礪石嶺北方的望客硯迎來查大受軍勢後於碧蹄館重整軍陣,此時近中午時分,突然20,000名日軍先鋒軍如小早川隆景、毛利元康、小早川秀包、吉川廣家等出現占領望客硯,後面還有日軍本隊20,000兵如宇喜多秀家、黑田長政進軍。

以寡勝多

由於碧蹄館地形狹隘,又多泥濘水田,不利騎兵行動,於是李如松且戰且退,往北方高陽市的出口惠陰嶺,急忙傳令中軍主力急速進兵,雖然剛開戰明軍先鋒擊退小早川隆景的左翼先鋒粟屋景雄3,000兵,但隆景右翼先鋒井上景貞3000兵又反包夾明軍先鋒,但是戰況仍是明軍優勢,一方日將立花宗茂領3,000兵從日軍左方移動至明軍右側山上,見機先以部將立花成家率鐵炮隊三度射擊後全軍突擊明軍右翼,立花軍中其中一位金甲武將(安東常久)與李如松單挑時,被李如梅射殺(部分史料前後解讀可能金甲武將被誤認為是井上景貞,但此役後他仍生還,於之後小早川秀秋為家督時代時回仕毛利家,後出奔。),而明軍左翼也遭到毛利元康、小早川秀包、筑紫廣門的突擊,正面則是小早川隆景壓制,明軍頓時如同被包圍的態勢。此時李如柏李寧查大受張世爵、方時輝、王問等明將皆各自持刀奮迅作戰,其中李有聲為護衛如松而遭到隆景部將井上景貞等日軍擊落肢解,如松的親衛隊此時戰死約80餘人,立花軍中也有小野久八郎、小串成重、小野成幸戰死,小早川秀包麾下先後也有八名家臣身亡,不久小早川隆景投入吉川廣家、宇喜多秀家(實則為其重臣戶川達安所率)、黑田長政的軍勢欲加包圍,兩軍從午後交戰6個小時至黃昏,然而明軍終於等到左協大將副總兵楊元率援軍到來,楊元奮勇衝破日軍包圍領軍搶占如松右方陣地,並和李寧的炮營發炮轟擊日軍援護明軍撤退,此時立花宗茂突出軍勢猛烈追擊,一族之戶次鎮林在追擊李如松時戰死,日軍小早川隆景因為明軍援軍的到來方始退軍。(以上過程為參考、融合《明史‧李如松傳》[1]、《日本戰史‧朝鮮役》[2] 的說法。)
明軍將士明軍將士

從容撤退

另外根據《征東實記》、《萬曆三大征考》等史書記載,李如松率輕騎解救出查大受軍後,繼續鼓勇急進,又從碧蹄館向王京方向逼進了三十里,和王京數萬日軍對峙了三天,最後方從容撤退。

戰果

兩軍從午後交戰6個小時至黃昏,據中國史記載明軍傷亡2,500人,日軍死亡則超過8,000人,另據朝鮮史載兩軍各死傷5、6百人,部分日史記載明軍參戰人數為20,000人,倭軍斬首明軍6,000人。滿清編寫者則說“諸營上軍籍,死亡殆二萬”云云,占了當時明軍入援朝鮮參戰兵力的一半。都遠遠高於朝鮮史的記載,根據朝鮮宣祖實錄所記,明軍投入戰役人數當不超過5,000人,當日軍望見明軍步兵抵達後隨即撤退,可見明軍投入戰場兵力並不多。而朝鮮《宣祖實錄》記載,此役之後,明軍大勢依然,應可確信二萬之死亡云云系虛說。  戰後日軍並未追擊,反而退返王京,顯示日軍並未完全控制戰場,此役應該是勝負各半。但是李如松經此役後,因親兵死傷甚重,加上明軍北兵與南兵之爭日烈,李如松以後就無意進取,先退開城,後又退往平壤。但終達到逼退日軍從平壤南下於戰略上的成功。

援朝抗倭

萬曆二十年(1592)十一月,明朝各路部隊遼東會師,援朝軍隊組建完成,總兵力四萬餘人,宋應昌為經略,李如松為提督。部隊分為三軍,中軍指揮官為副總兵楊元,左軍指揮官為副總兵李如柏,右軍指揮官為副總兵張世爵
明軍明軍

右軍配置

右軍張世爵,領親兵一千五百。下轄本官並游擊劉崇正領遼陽營並開原參將營馬軍一千五百三十四名,原副總兵祖承訓領海州等處馬軍七百名,原副總兵孫守廉領瀋陽等處馬軍七百零二名,原加銜副總兵查大受領寬佃等處馬軍五百九十名,薊鎮參將吳惟忠領南兵三千名,標下都司錢世禎領薊鎮馬兵一千名,真定游擊趙文明領馬兵兩千一百名,大同游擊谷燧領馬兵一千名,共一萬零六百二十六名。

右軍諸將

欽差統領浙江游擊將軍吳惟忠。號雲峰。浙江金華府義烏縣人。
副摠兵王必迪。
欽差統領昌平右營兵參將趙之牧。
欽差統領南北調兵涿州參將張應種。
欽差統領山西營原任參將陳邦哲。
欽差提督票下統領大同營兵游擊將軍谷燧。大同衛人。
欽差保定游擊將軍梁心
其餘聽用將官。其類亦多。

平壤之戰

平壤城東有大同、長慶二門,南有蘆門、含毯二門,西有普通、七星二門,北有密台門,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城外有牡丹峰高聳,峰頂駐守日軍2000人,與平壤日軍形成犄角之勢。日本小西行長的第一軍共16000餘人,配備了先進的火繩槍。提督李如松命令薊鎮游擊吳惟忠遼東總兵查大受(原李成梁家丁)率軍攻打牡丹峰,中軍楊元右軍張世爵領兵進攻城西七星門;左軍李如柏(李成梁子)、參將李芳春領兵進攻城西普通門祖承訓力攻城南蘆門。一月八日晨,李如松命令各部隊發炮攻城,日軍依託城池拚死拒戰,神機營總兵駱尚志勇猛異常,攀梯攻上含毯門城樓,日軍擲下巨石擊中其腹部,依然奮戰不止,身後浙江兵數人緊隨上城。祖承訓先以朝鮮軍打頭陣,進攻南城門,率部攻上城樓。張世爵用大炮撞碎城西七星門,李如柏攻破含毯門,楊元攻破普通門,各軍乘勝爭先,與日軍展開巷戰。游擊將軍吳惟忠在攻打牡丹峰時胸口中彈,仍然大呼督戰,率部攻克峰頂。李如松坐騎被日軍子彈擊中,換馬再戰,戰馬墮於塹中,提韁躍出,繼續前進,日軍殘部退入城內各處堡壘死守,明軍以火攻焚其密窯土堡,半夜時分,小西行長率殘兵逃出城去,李如松令李寧祖承訓、葛逢夏等半路截殺,斬獲首級359級,生擒2人。總計斬獲日軍首級1250級,其中有倭將25名,生擒2名,並俘戰馬2985匹,救出朝鮮被虜男女1225人(朝鮮《大東野乘·再造藩邦志》)。日軍被火燒死的不可計數,腥臭聞於十里,其餘跳城溺水死者無算。錢一本編《萬曆邸鈔》(萬曆二十一年癸巳卷)記載,平壤一戰明軍斬倭級一千五百有餘,燒死六千有餘,淹斃溺殺五千有餘。平壤之戰歷時一天一夜,參戰雙方5萬多人,僅牡丹峰一役,就全殲日軍2000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