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五大心理治療案例

弗洛伊德五大心理治療案例

此書是弗洛伊德作為精神病醫師治療心理疾病的五個重要案例,主要通過對小漢斯、“鼠人”、:“狼人”、施雷伯大法官和少女多拉五個案例的描述和分析,展現了精神分析理論和臨床的基石:從人格建構的核心、壓抑到各種結構性的病理,最後到夢與症狀的構成,以及臨床會談中的基本方案和轉移反轉移等核心的實踐過程;而且弗洛伊德藉此展示精神分析的不斷發展,包括他本人勇於透過自己的錯誤來展現這些發展,他呈現了精神分析如何從實踐產生的理論和因為實踐而不斷變革其理論和技術的過程。

基本介紹

  • 書名:弗洛伊德五大心理治療案例
  • 譯者:李韻
  • 出版日期:2014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2006629
  • 作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 頁數:500頁
  • 開本:16
  • 品牌: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精神分析史上最著名的五個案例·國內首次集結出版
弗洛伊德五大心理治療案例首次集結出版
本書精選了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五個經典案例——小漢斯、“鼠人”、“狼人”、施雷伯法官和少女多拉。這五個案例在心理學史上不但非常有名,而且還經過最廣泛的討論,分別涉及幼兒期心理症、恐懼症、強迫症、妄想症和歇斯底里症。弗洛伊德在“談話療法”的基礎上,對這些案例進行了抽絲剝繭的分析,深入挖掘潛藏在人類精神中的“潛意識”,最終得出了後世皆知的結論——“心理症都源自願望的壓抑”。

本書還收錄了弗洛伊德圍繞歇斯底里症的形成與發作機制撰寫的兩篇論文,以及就幾種常見於精神分析的典型性格類型所做的論述。在這幾篇引人入勝的小文章里,我們得以看到弗洛伊德理論從實踐到抽象的歸納成形過程,在他以文學名著人物為對象所作出的分析中,我們還將看到他如何將文學批評和精神分析結合在一起。

閱讀這些文字,讀者不僅可以了解精神分析理論的發展變化,還將看到精神分析理論在臨床中的具體實踐過程。跟隨著弗洛伊德的實踐,一起面對精神分析的各種難題,觀察他如何理解與改善病人的情感和精神衝突。在如同偵探小說一般扣人心弦的描述中,讀者將會感受到精神分析的魅力和技巧。

作者簡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知名醫師、精神分析學家,猶太人,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著有《夢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論》、《圖騰與禁忌》等。提出“潛意識”、“自我”、“本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結”、“里比多”(Libido)、“心理防衛機制”等概念。被世人譽為“精神分析之父”,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之一

圖書目錄

一、關於一名五歲男童的恐懼症的分析報告(“小漢斯”)/1
(一)引言/3
(二)病歷與分析/16
(三)評述/85
(四)後記/118
二、關於一個強迫性心理症病例的分析報告(“鼠人”)/121
(一)引言/123
(二)病歷記錄/126
(三)理論概要/171
三、關於一個幼兒期心理症病例的分析報告(“狼人”)/193
(一)引言/195
(二)背景介紹和病歷綜述/200
(三)幼年性引誘的經驗及其直接後果/205
(四)夢和原初意象/214
(五)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231
(六)強迫性心理症/243
(七)肛門愛及閹割情結/253
(八)得自童年早期的一些補充材料——最終的解決/268
(九)概要綜述和幾個問題/282
(十)後記/299
四、關於一個妄想症病例的分析報告(“施雷伯大法官”)/301
(一)引言/303
(二)病歷/305
(三)解析/323
(四)論妄想的機制/343
(五)後記/360
五、關於一個歇斯底里症病例的分析報告(“少女多拉”)/363
(一)引言/365
(二)臨床表現/372
(三)第一個夢/412
(四)第二個夢/437
(五)後記/452
六、論歇斯底里幻想及其與雙性戀心理的關係/461
七、論歇斯底里的症狀/469
八、論精神分析中常見的幾種性格類型/475
(一)與眾不同的人/478
(二)倒在成功臨近時的人/483
(三)帶著負罪感犯罪的人/499

序言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 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出生於奧地利弗萊堡的一個猶太人家庭。早年在維也納大學研習神經病理學,畢業後行醫,從事神經精神醫學的研究。弗洛伊德一生著述甚豐,重要著作有《夢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論》、《圖騰與禁忌》等多種,提出了一整套劃時代的理論,包括精神構造的“潛意識”“前意識”“意識”劃分、人格構造的“自我”“本我”“超我”劃分、夢的解析方法、以及“里比多(原欲)”、俄狄浦斯情結等概念,和馬克思、達爾文一道,被譽為影響世界最深的人。
晚年的弗洛伊德曾對他的一個崇拜者說道:“我不是一個偉人,我只是做出了一個偉大的發現”。這個偉大的發現,無疑正是“潛意識”的存在。掩藏在人類意識的植被之下,這些不為本人所知的思想、願望、衝動、需求,就像一片儲量驚人的煤礦;它們也曾是地面上的植物,卻因為年代的變遷、地殼的運動而終被擠入幽暗的地下,變成黝黑而模糊不明的形態。“潛意識正是人格中的早期部分,也就是在幼兒期間即已被割裂並拋棄的那個部分;這部分人格被埋藏起來,沒有隨人格的其他部分一同發展,也就是說,它一直是處於壓抑狀態中的。” 按照弗洛伊德的比喻說來,潛意識就像是埋藏在維蘇威火山灰燼下的龐貝古城,它不僅是亞平寧半島的過去,也不停地向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們發出穿越世紀的召喚。
於是,文明伴隨著壓抑發展起來,而壓抑又在文明人的心中催生出種種病態。作為一名精神病醫師的弗洛伊德從對各種心理疑難疾病的技術性思考開始,逐漸發現夢的重要意義,進而逆流而上,發掘到作為許多心理現象之根源的潛意識。雖然只是“一個”發現,但卻為包括心理、文化、社會、藝術、哲學、宗教等諸多領域的諸多問題打開了突破口,一整座恢宏磅礴的精神分析理論大廈拔地而起,由這頂上望去,一條全新的地平線出現在人類面前。不論弗洛伊德奠基並建立的理論大廈在後人的客觀而審慎的目光下暴露出了多少瑕疵和紕漏,任何人都不能不承認費希爾和格林堡所說的話:“弗洛伊德的理論現在已經是我們文化實質的基礎部分。”
這種以弗洛伊德學說為基礎的文化,就是理性思維和科學方法主導下的現代文化。在東方的中國,以解夢而著稱的另有其人——“周公”。這其實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我們的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其實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經在綜合運用邏輯與象徵的方法、從系統與歷史的全方位視角下解讀人心、社會和自然。這在某些層面上甚至是領先於現代科學的;但是我們的解說卻一直停留在富有啟發卻語焉不詳的層面,這就導致智慧的積累和傳承必須藉助機緣巧合的悟性,討論與合作則因為缺乏共同的平台而無法有效地展開。弗洛伊德所在的那個時代,也即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時代,給整個世界留下了現代化與全球化的命題。我們這個“早熟的文明”在經歷過劇烈的陣痛之後也開始了它的“再發育”。從這個角度上說,弗洛伊德理論的基礎意義也不再局限於西方了。
如今,弗洛伊德的理論著作,比如《精神分析引論》,早已成為國內西方學術譯著的經典;許多小冊子,比如《圖騰與禁忌》、《性學三論》等,也都得到廣泛的傳播;而在這些系統性的論著中常會引用到的一些案例分析報告卻還沒有得到系統的引介。值得強調的是,弗洛伊德首先是一名醫生而非哲學家,他特別重視臨床實踐的作用,而他的思想在形成過程中的種種試探、推進、迂迴、乃至自我推翻的過程也都體現在他的案例報告中。所以,我們把弗洛伊德最具代表性的五大案例——“小漢斯”、“鼠人”、“狼人”、“施雷伯大法官”以及“少女多拉”——呈現在讀者面前,讓讀者可以從弗洛伊德的分析實踐工作入手,更形象地把握他的理論框架和基本原理;而弗洛伊德本人的精巧的思辯、縝密的推理、以及他在面對難題時表現出的堅韌與耐心,也必能讓讀者在閱讀中體會到思維的樂趣、領會思考的技巧。
從五個案例的題目看來,它們分別針對恐懼症、強迫症、妄想症和歇斯底里症(小漢斯是綜合性的“幼兒期心理症”);但在事實上,每個案例當中都有不同類型症狀的綜合。在這些案例的分析過程中,我們將見證弗洛伊德那個著名結論的得出——“心裡症都源自願望的壓抑”。至於這種心理症具體表現為哪種症狀、或者其表現形式中哪種症狀的成分更加明顯,則取決於究竟是其早期生活經驗中的哪種類型的材料被從潛抑作用壓制下游離出來的里比多加以了利用、這些里比多對應著病人的哪個性發展階段,以及自我的審查機制對這些浮現出來的“不友好”內容做了哪些扭曲變形。換句話說,心理症儘管症狀各異、形式有別,但其本質都是一樣:對於原欲的不完全的壓抑。
對心理症本質的理解在事實上構成了整個弗洛伊德思想框架中的樞紐,由此出發,向內延伸可以順理成章地引出人格構造與里比多理論,向外發展則很自然地延伸到關於整個人類文明的思索上。在後一個研究方向上,晚年的弗洛伊德做了大量工作,而他的弟子榮格則在“個人無意識”的理論基礎上拓展出關於“集體無意識”的理論。有趣的是,在本書的五個案例中,我們就能看到弗洛伊德對於他的“叛將”榮格和阿德勒的筆伐。雙方的觀點衝突,集中體現在“狼人”案例中關於“原初意象”的理解方式上。這個問題的實質就是怎樣理解個人的心理系統發生機制的問題。在這一點上,弗洛伊德從其一貫的心理決定論角度出發,選擇了將“原初意象”解釋為被病人在極早期的嬰兒階段觀察到的真實發生過的場景。不過,他也並沒有完全排斥另外一種解釋,即“原初意象”也可能是病人在成長到具備一定理解力的階段之後、在某種外界信息刺激下以早期的一些模糊印象為基礎而構造出來的幻想。弗洛伊德指出,儘管存在上述懸而未決的疑問,所謂原初意象的心理影響力始終是確鑿無疑的,他說:“在心理症形成之初,那些來自童年的影響力的存在就已經被感知到了,因為它們的干涉在決定個體是否、以及將在何時敗給現實生活的問題上,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的。”也就是說,重要的是我們看到了早期經驗在個體心理中發揮關鍵作用的事實,至於這種早期經驗究竟是原初意象還是原初幻想倒不那么重要了。然而,如果允許了原初幻想的解釋,那么在將理論延伸到關於人類整體的心理系統發生機制的思考之後,就會如榮格的理論一樣,給許多神秘主義的內容留下空間。這卻是醫生出身的弗洛伊德所不能接受的。“若是在個體發生(ontogenesis)角度的研究還沒有完滿之前就從系統發生(phylogenetic)的角度去求解問題,這其實是犯了方法論上的錯誤。我不明白的是,為什麼我們要頑固地拒絕承認個體早期的“史前經驗”,卻又對來自祖先的史前經驗加以如此的重視。無論如何,有一點是不容忽視的:系統發生方面的因素與機制都不能脫離個體經驗而發生作用;它們若要產生真實的影響,首先必須在個體童年早期的某些事件中得到體現。”看得出來,相比於榮格的思想的奔放,弗洛伊德更表現出對於事實依據的固執。這種固執,恰恰正是其科學態度的所在。
實際上,我們手頭這五個案例本身就在體現弗洛伊德的立足事實的論證風格。精神分析強調個體幼兒期經驗的重要性,更劃時代地提出了幼兒期性慾的學說。這在十九世紀實在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驚天動地之論。正是這些案例的發表(尤其是作為幼兒期性慾理論第一個完整例證的“小漢斯”),讓人們看到了幼兒期經驗和幼兒期性慾對於個人心理的作用機制,從而有力地論證了弗洛伊德後來總結出的那些關於心理和精神構造的擲地有聲的結論。特別地,將這些案例串聯在一起,我們更能清楚地看到,那種被稱為俄狄浦斯情結的幼兒期經驗模式(也即弒父戀母情結,在女性則表現為少女多拉的那種戀父情結)的存在是多么的普遍而深刻。人作為一種社會性的動物,其個人經歷被社會模式所塑造,而社會模式的發生,又是人類在特定生理條件和聚居方式的約束之下經由數十萬年的時間沉澱而得出的穩定均衡的結果。因此,模式才會擁有強大的力量,使得它總是在與個人經驗的衝突中占據上風。“每當現實經驗與遺傳模式不能兼容,這些經驗就會在想像中被重塑改寫”;也正是“在遺傳模式與個人經驗的矛盾中,童年的心理衝突得以形成。”
弗洛伊德的工作因其劃時代的開創性而注定會與那個時代的主流發生衝突。這也就決定了他必須在談論某些敏感內容的時候仔細斟酌措辭,並且反覆地澄清自己在一些關鍵概念和論證邏輯上的見解。於是也就導致他的語言表述中不時出現模糊或者繁複的地方。這其實正反映出先驅的不易,以及某些必要的手腕。站在百年之後的今天回頭看這些論文,品讀其中篳路藍縷的艱險也是獲取知識以外的另一大收穫。
隨著現代心理學和社會學的不斷發展,今天的我們已經擁有了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多具備強大解釋力量的認識工具,弗洛伊德在論文中面對的認識瓶頸和社會環境早已不復存在,但這並不會影響這些案例報告的閱讀價值。因為作為一名醫生與科學家的弗洛伊德的思維方式和論證風格首先是體現在他的案例報告中,在這裡,我們看到的是介於成熟階段與完成階段之間的、動態演進中的思想;它在此之前的長時間的積累已經達到了高山仰止的程度,而其後的發展則又更加的波瀾壯闊。其演進過程中的一點一滴的試探與推進就反映在這些關於受著心理症困擾的人們的平淡而瑣碎的病例分析細節當中。


譯者水平有限,雖多番修訂譯稿,在最終呈現給讀者之前仍然感到惴惴不安。若有錯漏之處,敬請讀者諒解,並不吝批評指正。

譯者 謹識
2014年5月7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