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州(明代東北地區軍事行政機構)

建州(明代東北地區軍事行政機構)

北方的建州是明朝永樂元年設定,當時明朝欲壓制北元殘餘勢力,於是在女真聚居地設立遼東指揮使司,開始著手控制女真族的各個部落。建州部猛哥帖木兒努爾哈赤六世祖)時為明朝建州衛左都督,北方的部族勢力強大,南下壓迫建州。猛哥帖木兒被殺,建州部被迫南遷,最終定居於赫圖阿拉。在發展過程中,建州逐漸分為建州衛,建州左衛和建州右衛,史稱建州三衛。1593年,努爾哈赤統一建州三衛。萬曆四十四年(1616),努爾哈赤登大汗位,建國後金,建州三衛結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建州(建州三衛)
  • 民族:女真(滿洲)
  • 所屬機構:奴兒乾都司、遼東都指揮使司
  • 所在地區:遼東
  • 時期:1403-1616
  • 著名人物:努爾哈赤
女真建衛,建州三衛,建州統一,

女真建衛

1408年(永樂六年)三月,居於忽的河、法胡河、卓兒河、海刺河等處的“女直野人頭目哈刺等”朝明,明“遂並其地入建州衛”。忽的河疑為今輝發河支流富大河,海刺河疑即今松花江支流海浪河。至此,建州衛管轄的女真人分布區,西擴至今吉林市東南,東近日本海,北達穆稜河,南過圖們江明廷在任命猛哥帖木兒為建州衛指揮使的同一年,又在居今圖們江北、琿春河流域把爾遜所領的胡里改部另一支女真中置毛憐衛,作為建州衛的子衛。胡里改部雖分設兩衛,但明廷常委任建州衛或毛憐衛的女真頭人到對方衛分任職,因而後來史書稱居建州、毛憐等地的均為建州女真。與海西女真、野人女真(東海女真)並稱女真三部。
建州
建州衛設立後,朝鮮認為是明朝扼制其向北發展,為了抵制女真人歸明,關閉慶源集市貿易,引起女真人憤怨。1406年(永樂四年)女真人“入慶源界抄掠”。結果被朝鮮軍擊退。數月後,阿哈出率部眾西南徒至回波江(今輝發河)流域的鳳州(亦作奉州、方州、坊州、房州,疑在今吉林海龍縣境)。同時遷來的,還有部分毛憐衛的居民。猛哥帖木兒所統斡朵里部人世與胡里改部為婚,兩部關係密切。所以猛哥帖木兒當因在“庚寅事變”中參與“寇慶源府”,畏朝鮮卷土來攻,亦於1411年(永樂九年)率部眾遷到鳳州地面,住在從鳳州通往開原的地方。

建州三衛

1412年(永樂十年),明朝將猛哥帖木兒所部從建州衛中析出,另置建州左衛,以猛哥帖木兒為建州左衛指揮使。時建州衛首領阿哈出孫李滿住,於1423年(永樂二十一年)率“一千餘戶到婆豬江居住”。婆獵江即今鴨綠江支流渾江。李滿住等領400餘戶住在渾江中游之兀刺山城(今遼寧省桓仁縣東北之五女山城)南麓瓮村,距鴨綠江只一日程。同時遷到婆豬江流域的,還有猛哥不花所統西毛憐衛部眾。猛哥帖木兒未一同南遷,先派管下童家吾等27人率男女200餘名還阿木河舊居地,“隨率正軍一千名,奴人、小兒共六千二百五十名”,又返回到阿木河地區。猛哥帖木兒所以能再回阿木河地區,是得到明太宗同意回“原久居去處住坐”的。
李滿住等遷居婆豬江流域後,屢受朝鮮軍襲擊。李滿住等被迫於1433年(宣德八年)率部又遷到婆豬江支流富爾江上游的“吾彌府”居住。由於朝鮮方面誤以為李滿住於1432年襲擊朝鮮江界、閻延等地,1437年(正統二年)又欲發兵攻吾彌府。李滿住聞訊,舉部再西遷,於翌年到達今渾河支流蘇子河畔,史稱“移住灶突山東南渾河上”。(滿語稱灶突山為“虎攔哈達”,意為煙筒山)。其遺址迄今尚存,即今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境靠近煙筒山的蘇子河上游之舊老城
跟隨猛哥帖木兒遷回阿木河居住的建州左衛人,在1433年前已有零星遷往婆豬江地區,1432年(宣德七年)猛哥帖木兒向明欽差談及,他的“族親在婆豬江等處”。次年,猛哥帖木兒因積極協助明欽差裴俊刷還被楊木答兀從開原引誘叛逃到牡丹江、綏芬河一帶的“漫散軍官”及兵丁,衝突中,殺死“野人”頭目阿答兀。同年閏八月,原為安樂州(治今遼寧省開原)千戶的楊木答兀,“糾合各處野人(即所謂“七姓野人”)約八百餘名人馬”,襲擊建州左衛,猛哥帖木兒及長子阿古(亦作阿谷,又名權豆)等人均被害,次子童倉(董山)被俘,房屋被燒毀,弟凡察等“俱各失所”。事件發生後,朝鮮藉機派兵進駐阿木河地區。凡察向明廷求救,明廷只下詔令“野人”放還童倉,卻不發兵問罪。凡察在歸途中往會李滿住,滿住力勸凡察遷來同注。童倉被放回後,與叔凡察討論今後大計,都有南遷之意,遂於1440年(正統五年),不顧朝鮮兵的阻截,率百餘戶遷到婆豬江流域,與建州衛都指揮使李滿往會合,住在三土河(今三統河)、婆豬江以西至冬古河(即董鄂河,今大雅兒滸河)地區。同時遷來的,還有部分東毛憐的部民。凡察、童倉遷到婆豬江流域後。建州三衛
1442年(正統七年)叔侄發生建州左衛“衛印之爭”,即爭奪領導權。明廷為了平息紛爭,析建州左衛為左、右二衛,以童倉為猛哥帖木兒正嫡,掌左衛,凡察掌右衛。自此,便有了歷史上著名的“建州三衛”。建州三衛中,據朝鮮史籍 1451年的記載,時建州衛有1700餘戶,左、右二衛合計才600餘戶,總計2300餘戶,以建州衛人戶數最多。如按每戶5人計算,時建州三衛共有人口還不到12000人。不過應當看到,無論是阿哈出遷出綏芬河流域,或是童倉和凡察南遷婆豬江時,史有明文,建州衛和建州左衛都有部分部民未遷走,1440年童倉等南遷時,左衛部民“留居者過半”。遷居婆豬江流域的建州女真時雖只有1萬多人,但由於他們在長期遷徙中患難與共,而聚居在一地後,因來歸者日益增多,遂形成一個強大的聯盟集團。原來人數較少的建州左衛,當猛哥帖木兒後裔清太祖努爾哈赤登上政治舞台後,建州女真8部、海西女真4部及東海女真的一部分,均先後被他統一起來。建州女真8部及其分布為:蘇克素護(亦作蘇護或蘇滸)河部,因居地臨水得名,今稱蘇子河;哲陳部,哲陳為滿語,疆、城郭之意,因居建州女真區域西北角得名,地在今蘇子河與渾河合流處一帶;完顏(一作王甲)部,分布在今新賓滿族自治縣東北的渾江上游地區;渾河部,以水得名,約分布在今撫順市東南的渾河流域地區;棟(一作董)鄂部,以水得名,居今稱大雅兒滸河流域;鴨綠江部,居今鴨綠江上游地區,有人認為該部居民是明成化年間(1465—1487)從圖們江流域來投的毛憐衛人;訥殷部,以水得名,地在今松花江上游地區;珠舍里部,分布在朱色冷河(今二道江)流域,地在今吉林省安圖縣境。前人常稱前5部為滿洲5部,後3部為長白山3部。表明建州女真區域,東至鴨綠江,西抵撫順市,南有遼寧縣桓仁縣境,北達圖們江的廣大地區。

建州統一

萬曆十一年(1583年)五月,努爾哈赤率領部眾去攻打尼堪外蘭,攻克圖倫城,但是,努爾哈赤原約諾米納率兵會攻圖倫城,而諾米納背約不赴。尼堪外蘭又預知訊息,攜帶妻子離開圖倫城,逃至甲版城。努爾哈赤攻克圖倫城後勝利而歸。八月,努爾哈赤攻打甲板城。然而,先前背盟的薩爾滸城主諾米納見尼堪外蘭有明朝做靠山,勢力較強,便偷偷地給尼堪外蘭泄露了風聲,尼堪外蘭聞風輾轉逃往撫順附近的鵝爾渾城。努爾哈赤再度撲空,遂收尼堪外蘭部眾後而還。不久,諾米納與其弟鼐喀達約同努爾哈赤會攻巴爾達城,努爾哈赤深知機會來了,便佯許盟約。戰前,努爾哈赤請諾米納先攻,米納不從。這時,努爾哈赤便使用預定之計,輕而易舉地除掉了諾米納。
建州(明代東北地區軍事行政機構)
萬曆十二年(1584年)正月,努爾哈赤向李岱駐守的兆佳城(今遼寧新賓下營子趙家村)發動攻擊,取勝並生擒李岱。萬曆十三年(1585年)二月,努爾哈赤在對蘇克蘇滸部、董鄂部取得勝利之後,又劍指蘇克蘇滸部左鄰之哲陳部。努爾哈赤以披甲兵二十五、士卒五十攻打哲陳部界凡城,但因對手準備充分,努爾哈赤無所斬獲。當回師至界凡南部太蘭岡之時,界凡、薩爾滸、東佳、巴爾達四城之主率四百追兵趕來。瑪爾墩城之戰的敗軍之將、界凡城主訥申、巴穆尼等率先逼近,努爾哈赤單騎回馬迎敵。訥申將努爾哈赤馬鞭斬斷,努爾哈赤回馬揮刀砍中訥申後背,將其劈為兩段,又回身一箭擊斃巴穆尼。追兵見主帥陣亡,呆立一旁。努爾哈赤親自殿後,用疑兵之計與其部屬七人將身體隱蔽,貌似有伏兵一樣僅露頭盔。對方失去主帥,軍心不穩,又擔心有伏兵,因此不敢再追。四月,努爾哈赤再率綿甲兵五十、鐵甲兵三十征哲陳部,途中遇界凡等五城聯軍八百。面對十倍於己的敵軍,努爾哈赤的五祖包朗阿之孫札親和桑古里卸下身上的鎧甲,交給別人,準備逃跑。努爾哈赤怒斥二人後,與其弟穆爾哈齊、近侍顏布祿,兀凌噶四人射殺敵軍二十餘人。敵軍雖眾,但畏於努爾哈赤一方之勇猛,士氣大衰,紛紛潰逃。努爾哈赤追至吉林崖,大獲全勝。
萬曆十四年(1586年),努爾哈赤攻克鵝爾渾,尼堪外蘭逃到明朝領地。努爾哈赤請求明邊吏押還尼堪外蘭,並將他處死。萬曆十四年(1586年),在“建州老營”的廢址上建城,該城在天命六年(1621年)後金遷都遼陽後被稱為佛阿拉,即“舊老城”(今新賓縣永陵鎮二道村)。萬曆十五年(1587年),努爾哈赤再攻哲陳部山寨,殺寨主阿爾太,又派額亦都攻打巴爾達城。至渾河,河水因漲潮無法淌過,額亦都以繩將士兵相互連線,魚貫而渡。渡河後,額亦都夜襲巴爾達城,守軍沒有防備倉促應戰,額亦都則率領士兵奮勇登城。額亦都身中創傷五十多處,依然不退,最後一鼓作氣攻克巴爾達城。額亦都因此戰獲賜“巴圖魯”勇號。隨後努爾哈赤領兵攻打洞城,城主扎海投降。至此,哲陳部完全被努爾哈赤吞併。
萬曆十六年(1588年)九月,蘇完部長索爾果、董鄂部長何和禮、雅爾古部長扈爾漢率三部軍民歸附努爾哈赤,使其聲勢大震。努爾哈赤厚待來投之諸部首領,以索爾果之子費英東為一等大臣、將長女許配給何和禮、並收扈爾漢為養子,賜姓覺羅。後來,費英東、何和禮、扈爾漢與努爾哈赤剛剛起兵之時的麾下猛將額亦都、安費揚古並稱“五大臣”,成為努爾哈赤政權中的中流砥柱。其後,努爾哈赤再戰兆佳城,斬城主寧古親章京。同年,努爾哈赤攻克完顏(王甲)城,消滅了建州女真的最後一個對手完顏部。經過5年的征戰,努爾哈赤相繼征服建州5部。
從1583到1593,用了十年的時間,努爾哈赤最終統一建州女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