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慶文物

延慶文物

延慶縣位於北京市西北部,新石器時期已有人類活動。有舉世聞名的八達嶺長城、千古之迷古崖居等文物。縣內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5處,其中國家級1處(八達嶺長城)、市級7處。區域內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07處,有靈照寺、金剛寺、岔道萬人坑、李尚書墳、玉皇廟山戎墓遺址、燒窯峪摩崖造像、神仙院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延慶文物
  • 外文名:無
  • 定義:京市18個區(縣)之一
  • 位於:北京市西北部
簡介,文物普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靈照寺,神仙院,金剛寺,朝陽寺,花樓,花盆戲樓,胡家營戲樓,商周村落遺址,岔道萬人坑,革命烈士陵園,燒窯峪摩崖造像,石佛洞石佛,望京石及天險,大呼沱石獅,東紅寺鐵鐘,出土文物,銅器,金銀器,陶器,石刻,書畫,文物保護,

簡介

新石器時期已有人類活動,在勝利街、營城子、金牛山東南、永寧南門外、孤山等地曾發現過磨製石斧,下辛莊發現有大小石斧5件,中羊坊北山坡發現石錛1件,柳溝西山坡發現石鋤2件。在媯水河流域、白河流域發現多處歷史遺存。在西撥子村發現春秋時期窖藏銅器,1件青銅釜內裝有53件青銅器物,生活用具有釜、鼎、匙、耳環;工具和兵器有刀、獵鉤、錐、鑿、戈和小銅泡。帶有遊牧民族特色。在戰國時期八達嶺(見八達嶺長城)已是長城的重要布防地帶,營城子、西撥子一帶有燕國長城遺址。唐代延慶地區為防禦軍治所所在地,谷家營西南曾發現唐防禦軍防城副使張乾耀墓志銘。遼、金、元3代延慶地區為兩都交通必經之地,建有皇帝的納缽地,附近有龍泉、白馬泉、東川、應夢寺、養鵝池等名勝,以及東川獵場和明昌苑、香水園等皇家園林。明初於區域內的關口修建障塞,並在各口兩邊的山上建起邊城、梢牆、擋馬牆等,後逐漸增建為長城。八達嶺長城、關城、城牆、要塞及關溝中部的居庸關(見居庸關及雲台)構成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抗日戰爭時期延慶縣為平北抗日根據地的一部分,並鑄有平北抗日紀念碑。至2004年,縣內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5處,其中國家級1處(八達嶺長城)、市級7處。

文物普查

延慶縣於1958~1997年共進行了三次文物普查。1958年進行北京市第一次文物普查,1984年進行北京市第二次文物普查,1997年進行北京市第三次文物普查。
①古遺址。中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23處。最早的古遺址為舊石器時期。文化遺址多為元、明時期遺址,城池遺址多為明代遺址。文化古遺址存有沈家營馮莊舊石器遺址、紅石灣銅礦遺址、香屯磚窖遺址、木化石遺址、春秋山戎墓遺址、古崖居遺址、古榆林驛站、靈照寺、城隍廟等;城池遺址存有隆鎮衛城遺址、延慶舊城遺址等。
②古墓葬。其中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6處。區域內的古墓葬以漢墓居多,唐、遼、元、明、清各代均有一些特色墓葬。出土文物有銅器、鐵器、陶器、瓷器等。古墓葬存有房老營漢墓群、刁千戶營漢墓群、永寧磚廠漢墓葬群、常里營舊村漢清墓群、南菜園漢唐墓群、西撥子唐墓、王莊遼墓、唐張乾曜墓、遼梁王墓、康兵馬墓等。
③古建築。其中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36處。古建築主要有古塔、寺廟、園林、戲樓、關城等。寺廟除山神、土地等廟外,多為大型建築群體,且大多寺廟內塑有泥塑、銅像及石佛。寺廟以元代建築居多。最早的寺廟為應夢寺,據傳建於遼統和年間。園林主要為遼、金、元3代所建。古建築存有佛峪口白塔、齊仙廟、龍泉、張山營戲樓等。
延慶文物
④石窟寺石刻。其中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25處。石刻有摩崖刻字、石像等,主要分布於八達嶺地區。有回文碑摩崖石刻、摩崖彌勒佛像、佛爺灣石刻、白河堡水庫摩崖佛像等。
⑤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文物。其中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12處。
⑥其他文物。其中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10處。有幫水峪鐵鐘、古城鐵鐘等。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至2004年,區域內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07處,有靈照寺、金剛寺、岔道萬人坑、李尚書墳、玉皇廟山戎墓遺址、燒窯峪摩崖造像神仙院等。

靈照寺

位於媯水湖畔。建於金代,曾名觀音寺,元末毀。明永樂十二年(1414)在原址重建。正統五年(1440)明英宗敕賜匾額,名為靈照寺。天順二年(1458)建天王殿。成化六年(1470)建山門、廊廡、丈室。清乾隆三十一年(1692)重修。坐北朝南,占地面積3678平方米,建築面積1065平方米。二進院落,三層殿宇,有山門、天王殿、大殿。大殿東西有兩廡,兩側配殿是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鎮寺寶幢屋、聊房。1937年在此辦女學,後為國小,俗名南堂。1949年後被糧庫占用,後交文物部門。20世紀90年代後重修大殿、天王殿、山門、兩廡及丈室,恢復寺宇的原樣。寺記憶體延慶各地古碑刻數十塊。2004年8月,被納入政府信息網北京“首都之窗”信息網站。

神仙院

位於龍慶峽旅遊區內。建於明代,廟門為天然石洞,稱鐵宮門。旁有大石直立,原有佛殿3楹。崇禎十二年(1639)建樓貞殿。1949年前遭戰爭破壞。1990年重修。有殿房29間,分上、下兩院,用台階隔開,上院正殿供佛、道、儒三教尊師,東西殿供菩薩、金剛;下院西殿供八仙,東殿供三官,山門西側供有民間俗神三姑娘。廟旁岩石有一水池,稱神盆。院中有古松1株。廟後杏樹1株,稱念珠杏。廟西有鐘樓,掛有清代鐵鐘。廟院中立崇禎十二年《創建樓真殿碑記》。

金剛寺

位於龍慶峽旅遊區內。因傍依金剛山,故名。建於山麓平台上,為清嘉靖年間所建。寺內有鑿石成像,為龍神像。乾隆初年延慶知州李鐘俾著《邀友同登金剛山》,描寫金剛山景色及金剛寺。後寺因年久失修,殿宇圮塌。1987年美藉華人劉雪娥捐資重建金剛寺。新寺占地面積2025平方米,建築面積3.5萬餘平方米,建有正殿5間,東西配殿各3間,正殿有石像8尊,銅佛2尊,殿壁上有彩畫。院中有石台,上有石佛像,皆為舊時物。寺院鐘樓上懸有鐵鐘,院內有重修金剛寺碑。

朝陽寺

位於千家店鎮西與排字嶺村隔河相對的山樑上。因其位於朝陽之地,視同接受周圍群山朝拜,故名。建於清代康熙年間,宣統三年(1911)重修。寺內分前後3個院落。每年農曆四月二十八舉辦盛大廟會,延慶、懷柔及河北赤城等地民眾前來趕會。

花樓

位於四海鎮花樓村西。樓高13米,每面9米,青磚建築,10米處每面開瞭望孔,高3米,寬11米,原為明邊垣上箭樓。

花盆戲樓

位於花盆村南關帝廟門前。建於清雍正四年(1726),道光六年(1826)重修。面闊3間,81米;進深3間,86米;明間闊31米,次間闊21間;台基高17米。建築面積73平方米。灰色板瓦,邊垂脊穿插梁,抱頭梁,金柱通天,圓椽,羅鍋椽,彩繪。磚地,檐柱露明。

胡家營戲樓

位於胡家營村。建於清道光年間,1921年重修。坐南向北。面闊3間,79米;進深2間,6米;明間闊315米,次間闊2米;台高11米。磚砌,條石立角壓邊。6檁柱,面上檁墊、方椽、飛檐、卷棚頂、筒瓦磚頂。磚木結構較完好,東山牆壁畫依稀可見。

商周村落遺址

位於張山營鎮胡家營、姚家營兩村間一個土坎上。東西長500米,南北寬200米,占地面積1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度1~15米。

岔道萬人坑

位於八達嶺鎮岔道村。1943年侵華日軍預修封鎖溝,西起岔道,東至媯川永寧,全長40千米,溝寬8.3米,深9.9米,每隔1千米建1炮樓。日軍用6000餘名勞工每天要乾十七、八個小時,每月死、傷200餘人。後死亡人數漸增。春夏時節霍亂流行,數百名勞工被關地窖餓死、病死。將未死勞工從岔道西北城牆推入一方圓20餘平方米、深10餘米大坑,縱火焚屍。先後有七八百民工被燒死在“活人坑”內。封鎖溝修築歷時一年多,以失敗告終。1965年發掘“萬人坑”屍骨七八百具,後在此建岔道“活人坑”紀念亭。

革命烈士陵園

位於八達嶺鎮東北1千米處,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1954年8月中共延慶縣委、縣人民政府將散埋在全縣各村的300多位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犧牲的烈士遺骨遷葬於此。陵園中央小山上建有碑亭3個。左邊亭內碑上刻有抗日戰爭時期延慶縣第一任縣委書記徐智甫、縣長鬍瑛等5名縣級領導及營以上烈士的英名。右邊亭內紀念碑於1949年建立,1954年遷移至此。此碑一面刻有烈士英名,另一面刻有碑文。

燒窯峪摩崖造像

位於燒窯峪村北。建於明代,用崖壁鑿成佛殿3座,從東至西排列。東殿較小,面闊3.5米,高1.9米,進深3.2米,正面一字排列佛台3個,台上原有石刻佛像3尊。中殿面闊4米,高1.96米,進深2米,在崖壁上雕出佛像11尊,正面前坐像3尊,左右兩側各4尊神像。西殿面闊、進深與中殿一致,稍高於中殿,殿內雕有神像9尊,正面佛台有坐像3尊,左立4尊,右立2尊。中、西兩殿頂部雕有斗拱、斗拱下有蓮花圖案。

石佛洞石佛

元代造像。位於八達嶺鎮岔道東溝石佛洞。洞頂為石板1塊,洞內有1台,台上盤坐1佛,高1.8米。

望京石及天險

位於八達嶺瓮城東門外。望京石為一花崗岩石,長1.5米,寬3米,高1米,面刻有“望京石”3字。此石為金代望京寺一部分,寺毀石存。天險石刻在八達嶺東門外500米北山崖壁口,有“天險”2字,字1米見方,為隸書,下題“知延慶州事四明(今浙江)童恩摩崖、同游元和(今江蘇)宋駿聲、四明張仲恕、張嗣鴻。清道光十五年(1835)四月遼陽劉振宗”。字南向,距地面50米,峭壁高6米。

大呼沱石獅

清代石雕。位於八達嶺鎮大呼沱村場院。石獅成對,高70厘米,頸圍80厘米,座高10厘米。花崗岩質,蹲式,張口,卷鬃,系項鈴,內側足踏繡球,縷空雕刻。一隻石獅底座及內側腿被毀,另一隻尚完好。

東紅寺鐵鐘

位於康莊鎮東紅寺村委會門前。明正德年間鑄造,高1.2米,鐘上鑄有銘文:“大明正德三年(1508)歲次戊辰冬檜月吉日造。宣府鑄隆慶州洪寺屯順岩寺鐘一口,重五百斤。”

出土文物

銅器

主要有魚紋西瓜銅敦、銅鑿、窖藏銅器、青銅劍、銅戈、西漢青銅鼎、青銅鐎盉、青銅壺和青銅鍅等。20世紀80年代,在西撥子村發現有窖藏銅器,在1件青銅釜內裝有53件青銅器,有鑿、戈、刀、勺、斧、錛、鼎等。

金銀器

主要有金臂環。藏於延慶文管所。

陶器

主要有繩紋灰陶器口沿、底及碎片。以1985年在軍都山東周墓地出土褐陶指甲紋三足罐為代表,其為山戎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

石刻

主要有八達嶺地區摩崖石刻、佛爺灣石刻、白河堡水庫摩崖佛像、天門關石刻、石槽石刻、東門營北轉佛石刻等。以八達嶺地區摩崖石刻為代表,包括望京石、天險石刻、回文碑摩崖石刻、摩崖佛像“五郎像”、摩崖佛像“六郎影”、五桂頭石刻、摩崖彌勒佛像、彈琴峽滿文石刻、八達嶺瓮城東、西門門額石刻、長城敵台門額石刻等。最古老的為遼代的縉陽寺功德碑。

書畫

2005年在張山營鎮晏家堡村北發掘遼金時期的壁畫磚室墓,該時期壁畫在延慶為首次發現;2006年3月,在大莊科鄉董家溝村發現有清中後期“四目神”壁畫。

文物保護

延慶於1984年成立縣文物保管所,負責區域內的文物工作。1958~1997年三次文物普查中確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2項,收入博物館收藏的7項,其餘露天文物均與有關單位簽訂文物保護責任書。1996年延慶縣委、縣政府把八達嶺長城建設列入《延慶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畫和2010年遠景目標》,至2000年底,已修復敵樓16座,城牆全長3741米,遊覽總面積達到119萬平方米,成為萬里長城中保護範圍最大,修復面積最大的文物景區。1998年與42個單位和個人簽訂文物保護責任書250餘份。八達嶺特區製作大理石文物保護標誌牌12塊。康西草原建有文物展覽館。同年與遼金城垣博物館聯合舉辦文物考古夏令營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