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民族志影展

廣西民族志影展

廣西民族志影展由廣西民族博物館於2012年創辦,是一個面向全國,輻射東南亞的國際民族志雙年展。影展關注中國及東南亞國家的社會歷史文化變遷及民族文化多樣性,致力於推動紀錄影像的多元取向,創造一個有國際影響力的紀錄影像交流平台,力求增進各民族及地域間的文化交流與對話,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彰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多元文化和多彩世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廣西民族志影展
  • 創辦單位:廣西民族博物館
  • 創辦時間:2012年
  • 舉辦地:中國南寧(ChinaNanning)
  • 英文名縮寫:GIEFF
發展歷程,常設單元,歷屆影展,廣西生態博物館紀錄片影展,2013廣西紀錄影像展,2014廣西國際民族志影展,2016廣西民族志影展,獲獎作品簡介,廣西生態博物館紀錄片影展,2013廣西紀錄影像展,2014廣西國際民族志影展,2016廣西民族志影展,

發展歷程

2004年廣西民族博物館將影視人類學工作方法運用到日常業務工作中,依託分布於廣西各地的10個民族生態博物館推動“文化記憶工程”,開展影像記錄、整理、培訓、展示等具體內容。
2011年8月,廣西民族生態博物館第一期鄉村紀錄影像培訓班在融水安太苗族生態博物館舉辦。
2013年1月,廣西生態博物館紀錄片影展在廣西民族博物館舉辦;
2013年,影展升級並更名為“廣西紀錄影像展”。2013年12月25日至29日,2013年廣西紀錄影像展在廣西民族博物館舉辦;
2014年11月28日至12月3日,2014廣西國際民族志影展在廣西民族博物館主會場開幕,並在主會場和廣西民族大學廣西師範學院、南寧民族影城IMAX等分會場播映入圍的優秀影片。
2016年12月9日至14日,2016廣西民族志影展在主會場廣西民族博物館舉辦,另在廣西民族大學、賀州學院設立分會場,公開展映入圍影片。

常設單元

1、主展映單元
本單元徵集以人類學民族學為學術支撐的民族志電影,同時也鼓勵對民族或地域文化進行多元表達;堅持紀錄影像的文化品格,探索各種可能的表述方式。
2、鄉村影像單元
本單元徵集鄉村居民及鄉村工作者拍攝的紀錄片,旨在鼓勵鄉村社區的自觀視角表達,倡導文化傳統的本土表述,促進農村社區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服務鄉村振興。
3、新銳單元
本單元徵集在校學生和其他拍攝者首次公映的紀錄影像作品,旨在鼓勵新人參與紀錄片創作,關注民族的歷史、文化與生活。
4、廣西非遺單元
本單元徵集社會各界製作的反映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及代表性傳承人的紀錄片,旨在營造社會關注並參與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
5、特邀單元
每屆根據不同的主題邀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影片進行展映。

歷屆影展

廣西生態博物館紀錄片影展

廣西生態博物館紀錄片影展於2013年1月15日在廣西民族博物館舉辦,為期兩天,影展播映了廣西10個民族生態博物館呈送的紀錄片作品20餘部。
本屆影展是廣西民族博物館在民族文化遺產保護與宣傳方面進行的探索和嘗試,為參展的鄉村影像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溝通交流平台,參展作品表現了他們對民族文化宣傳、保護、開發等方面的需求和思考,向觀眾展示了各生態博物館民族文化風情,為廣西民族博物館生態博物館“文化記憶工程”工作開闢了新的發展道路。
廣西生態博物館紀錄片影展參展人員合影廣西生態博物館紀錄片影展參展人員合影

2013廣西紀錄影像展

2013廣西紀錄影像展於2013年12月25至29日在廣西民族博物館舉辦。本屆影展由廣西民族博物館主辦,廣西師範學院新聞傳播學院協辦。本屆紀錄影像展為期5天,參展作品來自全國各地,其中入圍影片77部(含2部特邀影片),展映了50餘部,內容涵蓋了漢、壯、瑤、苗、侗、京、彝、藏、維吾爾等民族,涉及手工藝、戲曲、婚俗、節慶、儀式、生計等題材。組委會從拍攝者身份的角度考慮,將上述影片分為博物館單元、社區村民單元和獨立創作者單元進行競賽。
本屆影展是在廣西生態博物館紀錄片影展基礎上的發展和創新,它的規模更為宏大,面向的觀眾群體更廣泛,參展作者的身份不再局限於區內生態博物館的鄉村影像工作者。通過與高校合作,讓更多人尤其是相關專業的專家和學生關注和參與到活動中,通過與區外的紀錄片影展和電視媒體合作,向其推薦優秀作品,致力於打造一個廣西一流,全國有影響力的民族民俗文化宣傳、展示和交流平台。

2014廣西國際民族志影展

2014廣西國際民族志影展共徵集到來自中國、美國泰國馬來西亞等作者的原創影片150餘部,分主展映、鄉村影像、新銳和特邀等四個單元。主展映單元入圍作品19部,鄉村影像單元入圍作品53部,新銳單元入圍作品25部,特邀單元作品5部。涵蓋、黎、蒙古、土家、阿昌、傈僳、赫哲納西等民族,涉及手工藝、戲曲、節慶信仰飲食生計等題材。影展於2014年11月29日至12月3日公開播映了入圍作品,除廣西民族博物館主會場外,還在廣西民族大學廣西師範學院設立了分會場,在南寧民族影城IMAX設立了放映點。
本屆影展進一步升級定位,將“廣西民族志影展”確定為展示民族文化的固定性雙年展,在單元設定、片源徵集、專業評審及顧問配備等方面開始與國際接軌,影展的內容與形式由此固定下來,入圍標準和評分規則逐步規範,得到了國內外學者、相關從業人員的一致好評,知名度和影響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2016廣西民族志影展

2016廣西民族志影展共收到來自北京、台灣、香港、內蒙、新疆、貴州、海南、廣東、廣西等20餘個省區市及東南亞、北歐、北美投稿的原創影片近200部。主展映單元入圍作品13部,鄉村影像單元入圍作品21部,新銳單元入圍作品14部,特邀單元作品7部。影片內容涵蓋漢、壯、瑤、苗、侗、回、水、藏、彝、哈尼、哈薩克、維吾爾、薩米等民族,涉及手工藝、戲曲、婚俗、節慶、儀式、信仰、飲食、生計等題材。本屆影展於2016年12月9日至14日公開展映了入圍作品。
本屆影展得到了國家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挪威王國駐廣州總領事館的大力支持,由賀州學院、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廣西民族大學民族研究中心、特羅姆瑟國際電影節、極地光影電影節及廣西10個民族生態博物館共同協辦。

獲獎作品簡介

廣西生態博物館紀錄片影展

1、最佳影片獎:《白褲瑤的葬禮》、《取粘膏》
《白褲瑤的葬禮》作者: 何春、黎夏
白褲瑤人的葬禮隆重而莊嚴,虔誠而肅穆。葬禮也是每一個白褲瑤人生命中最重要的禮儀。
葬禮中的牛和服飾代表逝者不離不棄的財富,聲聲銅鼓伴隨逝者一路平安,親人們每一次悲傷的哭泣寄託著無限的哀思,每一個歡樂的笑聲更是一種深深的祝福。
《取粘膏》作者: 陸朝明
作者陸朝明秉著對本民族珍貴文化的熱愛,用攝影記錄了南丹里湖白褲瑤的傳統文化,展示了白褲瑤割粘膏的情況,體現了白褲瑤人熱愛本民族文化的精神,有利於傳統民族文化精髓的記錄和傳承。
2、最佳剪輯獎:《瑤紗》
《瑤紗》作者:黎夏
白褲瑤是瑤族的一個分支,總人口為3萬人左右。生活於廣西省南丹縣裡湖瑤族鄉、八圩瑤族鄉、貴州省荔波縣的瑤山鄉一帶。白褲瑤人雖然離公路很近,卻保持著自己與外界有一定區別的生活習俗。特別是他們的服飾製作工藝,全部是手工製作的。從種棉花、壓棉花、紡紗、跑紗、織布等等,至少需要經歷兩年的時間,通過3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一套服飾。雖然,服飾製作的過程很艱辛,繁瑣,可是白褲瑤婦女們對自己服飾的執著精神更深深吸引著我們。

3、最佳攝影獎:《鹹面製作》
《鹹面製作》作者:韋青山
在桂西南一個叫?>那坡的小縣城,北部山區有一種食品叫“瓜苗撈麵”,其主要食材就是當地自製的麵條和當地種植的南瓜苗。自製麵條是在當地一個叫馬元村的寨子裡製作的,因為馬元村所在地石漠化嚴重,長年缺水,耕地面積極為稀少,農作物以玉米和小麥輪種,產量極低,進行麵條加工並不能維持生活,所以僅少數人仍在堅持這種純手工的傳統製作方法。每年農曆三月,麥子成熟收割後,守候著土地有了收成的村民就開始製作麵條了。
4、最佳題材獎:《白褲瑤的外國乾爹》
《白褲瑤的外國乾爹》作者:麥西 陸文東
隨著城市化、現代化的不斷發展,農村許多傳統民俗都在慢慢消失,但是地處廣西的白褲瑤仍完整的保留著認乾親的傳統儀式。
影片記錄了當地白褲瑤選認外國國籍乾爹的擬親屬現象,體現了認乾親這種現象普遍存在於白褲瑤民間社會之中,一個長期在白褲瑤地區做調查的美國學者也成為了白褲瑤的乾親。
其餘參展的10部影片獲優秀獎。

  
 

2013廣西紀錄影像展

1、最佳組織獎:
白褲瑤村民團隊獲最佳影片暨最佳團隊獎白褲瑤村民團隊獲最佳影片暨最佳團隊獎
獲獎單位:南丹里湖白褲瑤生態博物館、融水安太苗族生態博物館和那坡黑衣壯生態博物館
2、最佳影片暨最佳團隊獎:
獲獎單位:南丹里湖白褲瑤生態博物館
3、博物館單元
1)最佳影片獎:《瑤家酒》
《瑤家酒》作者:黎夏
從小,在外人的眼中,白褲瑤人是個好酒的民族,無處不喝,無處不醉。酒,對我們白褲瑤人來說,到底有什麼意義,為了解開心中的疑惑,我去了一趟我們白褲瑤釀酒工藝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岜地。
(2)最佳攝影獎:《瑤族黃泥鼓製作》
《瑤族黃泥鼓製作》作者:肖茂興、謝加強
黃泥鼓是金秀瑤族特有的用於祭祀瑤族先祖盤王的傳統民間樂器。傳說瑤族先祖上山打獵時被山羊撞下懸崖掛在一棵泡桐樹上身亡,其子女找到父親的遺體後砍下泡桐木製作鼓身,打死山羊剝皮製作鼓面,然後塗上黃泥狠狠敲打。
《瑤族黃泥鼓製作》劇照《瑤族黃泥鼓製作》劇照
(3)最佳剪輯獎:《火龍窯》
《火龍窯》作者:黃毅、盧山、梁楊菁、趙曉蕾
靖西縣錄峒鄉凌準街歷來是靖西縣主要制陶產區,新窯屯和舊窯屯都有製作陶器的傳統,據說這裡的制陶技術是明清時期由湖南長沙陶工傳授來的,現在仍採用龍窯裝燒法燒造泥質陶器。龍窯陶器製作始終伴隨著靖西壯族民間習俗演變發展而演變和發展,形成了靖西獨特的制陶工藝,是中國古代燦爛的陶器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其整體生命來源於整箇中華民族的龐大的智慧體系,其個體生命展示了壯族兄弟的勤勞和才智,因而它具有中華文明的遠古性特徵。
4、獨立創作者單元
(1)最佳影片獎:老友紀
《老友紀》劇照《老友紀》劇照
《老友紀》作者:高超、趙陽明、龍良雲、吳浩宇、成軼倫
南寧,一座嗜粉如命的城市。每天清晨,街頭巷尾總會響起清脆的“噹噹”聲,那是刀口打擊砧板的聲音。此時遍布全城的大小食肆卻都還沒有開始營業,而香氣的來源,則正是各個居民區附近最早開張的老友粉店。這些陳設大多樸素到有些簡陋的店堂里,爐火已旺,熱情蒸騰。二三兩不等的一份米粉,放入少許酸辣椒酸筍豆豉蒜蓉、碎肉爆炒,然後放醋放水,粉在湯水中剛煮熟過心便起鍋入碗,一碗獨具南寧風味的老友粉便製成……
(2)最佳攝影獎:《刀郎舞》
《刀郎舞》作者: 艾沙江·吐爾遜
《刀郎舞》劇照《刀郎舞》劇照
刀郎舞是一種獨特的維吾爾族舞蹈,主要以表現古代刀郎人在大森林中的狩獵生活為主要內容。
隨著日益開放和經濟建設加快等因素,逐步影響到刀郎維吾爾人的生活。同時,由於西方強勢文化上午滲透,平靜的綠洲生活被打破,相對封閉的綠洲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加之年輕一代對刀郎民間舞蹈等傳統文化缺乏了解,一味追求新鮮,時尚,對傳統文化的情感逐漸淡漠,對刀郎文化的傳承機製造成了巨大衝擊。
(3)最佳剪輯獎:《漂·舞》
《漂·舞》劇照《漂·舞》劇照
《漂·舞》作者:杜雨含 、首善文 、陳小莉 、樊娟 、高怡
本紀錄片,希望通過谷舞點典現代舞團成員真實漂著的故事,同時結合舞團此次編排的舞蹈劇《多少還是漂著》,表達生活中漂泊在外,彼此互相的堅持,不放棄的奮鬥,通過他們的故事傳達勵志的情感與精神。
5、社區村民單元
(1)最佳攝影獎:《奶奶和我一同“上學”》
《奶奶和我一同“上學”》作者:何福仁
影片記錄融水縣安太鄉培秀村南西屯小學生蒙家樂兄妹(留守兒童)上學的過程。因家離學校很遠,每天天還沒亮,85歲的老奶奶就起來為孫子孫女準備,然後送他們上學………
(2)最佳剪輯獎:《掃廟》
《掃廟》作者:李萍
《掃廟》劇照《掃廟》劇照
廣西那坡縣城廂鎮龍華村莫屯掃廟起源於宋朝。相傳宋朝時期雲南民族英雄陳氏兄弟當年為朝廷效力,清剿逆賊,一路追殺到廣西,最後不幸戰死在龍華莫屯。莫屯村民為了紀念他們,在每年的農曆10月11日進行祭拜儀式,祈求四大神靈能夠為本村寨消災解難,庇佑四季平安、五福臨門。

  

2014廣西國際民族志影展

1、鄉村影像單元
(1)最佳組織獎:南丹里湖白褲瑤生態博物館、龍勝龍脊壯族生態博物館、融水安太苗族生態博物館
(2)優秀影片獎:《侗寨茶情 》、《京族風吹餅 》、《跳盤王 》
《侗寨茶情》劇照《侗寨茶情》劇照
《侗寨茶情》作者:張傳高(龍額侗寨公益團隊)
本片主要是記錄龍額村寨一個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呈現了侗家人製作油茶的過程,每一個場景都真實地展示了油茶在整個村寨人際間的紐帶作用,同時也體現了侗家人對油茶特殊的感情。
《京族風吹餅》作者:陳鳳梅、鄭愛莉
《京族風吹餅》劇照《京族風吹餅》劇照
京族風吹餅是廣西東興市京族三島最有名的風味小吃之一,風吹餅俗稱“冰喇”,風吹餅如草帽般大,因其極薄,薄得連風都可吹走,故名“風吹餅”,被譽為“京族三寶”之一,2011年5月,風吹餅被評為“廣西最受歡迎的旅遊休閒食品之一”。現在京族風吹餅已被列入東興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跳盤王》作者:肖茂興
《跳盤王》劇照《跳盤王》劇照
盤王是瑤族民間傳說中的瑤族始祖盤瓠。跳盤王是瑤族的傳統習俗,又稱做祖、還盤王願、祖宗願等,是瑤族為紀念先祖和祈求豐收平安而舉行的祭祀活動,一般在秋收後進行,歷經兩天兩夜。屆時全村男女老少身著民族盛裝參加活動,內容有師公喃經作法、跳黃泥鼓舞、唱民歌、聚餐等,既有濃厚的民族宗教色彩,又包含傳統的民族文化藝術,民族特色十分濃郁。
(3)文化遺產貢獻獎:《不織繭的金絲蠶》
《不織繭的金絲蠶》作者:王財金
《不織繭的金絲蠶》劇照《不織繭的金絲蠶》劇照
白褲瑤人相信萬物皆有靈,金絲也被賦予靈性。農曆的二三月份,白褲瑤人認為只有這個時候孵出的幼蠶才吉利。從幼蠶到回家(吐絲)的過程中,金絲蠶要經歷三次生死睡眠的蛻變。回家之後它們時刻忙碌著,把自己的一生留給人們,留在白褲瑤美麗的裙邊上。本片主要講述白褲瑤婦女餵養、護理金絲蠶的艱辛以及把美麗的蠶絲布縫製在百褶裙邊的過程。
2、新銳單元
(1)優秀影片獎:《遠山》、《家》、《漁家人》
《遠山》作者:成黎明、秦瑜明
《遠山》劇照《遠山》劇照
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蒙古人,被稱為德都蒙古,另一種意思其實是指離佛之聖地最近的蒙古人。幾百年來他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為青藏高原的歷史增添了一抹光輝與神奇。同時,也積極成為築造高原歷史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時代變遷,這片土地上的蒙古人由於各種原因而越來越少,但她獨特的“孤島”式的蒙古文化,卻讓德都蒙古人有著自己極其鮮明和富有獨特地域氣質的蒙古族文化。《遠山》這部紀錄片記錄了他們延續幾個世紀的遊牧生活,展示了他們獨有民族氣息。
《家》劇照《家》劇照
《家》 作者:全海燕
這是一部關於村民記錄員侯文濤的故事。侯文濤是一名臨時的森林防火員,也是一名熱愛攝像的苗族青年。平日裡,他還需要靠打工來養活家裡的妻子和三個孩子。這樣生存的壓力,使他處於一種無奈當中,不得不徘徊於現實與夢想之間。
《漁家人》 作者:唐國威
這是一部關於水上遊民(漁家人)生活現狀的紀錄片。相傳他們曾經是在越南生活的華人,長年累月漂泊於海上,以木船為家,以漁業為生。1979年中越戰爭爆發,大量越南華人因戰亂回到中國沿海境內。近年來,由於面臨著海上颱風(暴雨)增多和自然漁業資源的減少問題,漁民的生活也越來越不容易...
《漁家人》劇照《漁家人》劇照
《共歡》劇照《共歡》劇照
(2)評審會特別提名影片:《共歡》、《龍圖騰》、《阿娜的家》
《共歡》 作者:蕭以涵(馬來西亞)
該影片以“情緒”為主線,結合作者特殊的童年記憶,記錄了馬來西亞華人社會中傳統的民俗活動——鬼節,表現了鬼節對於“馬來西亞華人”這個特殊群體的特殊意義。
《龍圖騰》作者:盧穎
《龍圖騰》劇照《龍圖騰》劇照
本片以廣西賓陽炮龍民俗為背景,選取民間扎制炮龍的手工藝人馮存德、鄒玉特、盧德安、黃振良作為紀錄。
片的主人公。其中,馮存德作為扎龍業餘愛好者,是賓陽當地知名度較高的扎龍藝人。鄒玉特作為職業扎龍人,以此謀生。盧德安則是盧氏家族老龍的唯一傳人,肩負家族使命。通過紀錄老一輩民間扎龍藝人當下的生活場景和炮龍民俗風情,展現社會大轉型時期市場經濟的衝擊下,扎龍藝人們對中華傳統民俗文化——炮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執著與堅守。
《阿娜的家》劇照《阿娜的家》劇照
《阿娜的家》作者:李龍曉
影片拍攝於怒江深山,作者在那裡斷斷續續生活了一年多的時間,語言不通卻沒有阻礙他和阿娜一家在情感上的溝通,反而讓他靜靜的觀察和感受阿娜一家的山裡生活,同時也讓自己靜下心來去尋找生活的意義與面對未來的勇氣。
3、主展映單元
評審會提名獎 :《一張宣紙》、《驅魔的日子》
《一張宣紙》
作者:梁君健、雷建軍打紙簾的程肖春,上班在化肥廠裝尿素,下班回自己家織帘子,傳承千年的宣紙仿佛只在他一個人心中,對工業化的鄙視與屈服都在他的聲聲嘆息與滴滴眼淚之中,手閒了練字,心閒了吹簫,身閒了捉魚,琴棋書畫只是生活中的玩意兒。程肖春的家族和手藝的傳承讓我們看到了傳統手藝
人的精神世界及其與現代社會相遇之後所產生的失落和堅持。從這部影片中,看到了傳統宣紙正在走向消亡的過程,看到了一個化肥廠工人的業餘生活和豐盈的內心。
《一張宣紙》劇照《一張宣紙》劇照
《驅魔的日子》 作者:斗拉加
《驅魔的日子》劇照《驅魔的日子》劇照
對於藏
族來講,除穢淨化儀式貫穿著生命的始終,儀式功能圍繞著人無病、畜無災、五穀免受冰雹之害而呈現,淨化心靈是儀式的終極目標。本片試圖以儀式時間為脈絡,以平實自然的紀錄風格講述青海東部一個藏族農業村莊的民間儀式——“巴爾瑪”的全過程。“巴爾瑪”為魔鬼名,“巴爾瑪”儀式正是賀隆堡村在正月初七所舉行的淨化驅魔儀式。在這一天,全村的僧俗老少全部動員起來,為迎接心靈潔淨、風調雨順的來年而忙活起來。

2016廣西民族志影展

經過5天展映進行激烈的角逐之後,本屆影展評選出了7個獎項,共有12部參展影片獲獎,具體獲獎情況如下:
1、鄉村影像單元:
(1)優秀影片獎:《攆瘟神》、《金剛隊長》
廣西民族志影展
《攆瘟神》 作者:高畢有
影片真實記錄了豆黑村彝族撒尼人的傳統習俗“攆瘟神””,作者希望通過影片引起世人對彝族傳統文化的關注和探討。
《金剛隊長》 作者:黎夏、羅勇
影片拍攝對象是白褲瑤村寨的隊長——肩負生活重擔,卻對清貧的工作始終充滿熱情的青年陸金剛,作者希望能向世人傳遞金剛隊長堅韌樂觀的正能量,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中,撫慰每一顆空洞的心。
廣西民族志影展
(2)文化遺產貢獻獎:《光明的心弦》、《壯族八音》
《光明的心弦》 作者:劉世生
影片展示了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畢光明製作超級大三弦的過程,反映了以畢光明為代表的民族民間工匠鍥而不捨的創作精神,反映了當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真實的生存發展環境。
廣西民族志影展
《壯族八音》 作者:盧山
廣西民族志影展
影片記錄了壯族八音傳承人李西克先生學習壯族八音的過程,以及他組建並帶領靖西市壯族博物館民俗演唱隊共同創作作品和外出表演的經歷,進一步闡釋了壯族八音的特點,真實展現了非遺項目的現狀,思考其傳承與發展的道路。
2、新銳單元:
(1)優秀影片獎:《姑婆》、《風華彩繪五十年 府城畫師潘義明》
《姑婆》 作者:楊宇菲
影片記錄齋姑群體的宗教信仰、社會互動,探討在男權為主的客家社會中,女性如何利用宗教走出家庭並獲得社會資源,追求女性主體性,通過口述生命史,闡釋齋姑遁世修行的生活,呈現客家女性在隨歷史洪流跌宕的一生中所迸發出的生命力量,豐富的精神世界,以及對命運、生死、孤獨、傳承等主題的情感態度。
《風華彩繪五十年 府城畫師潘義明》 作者:楊信男
廣西民族志影展
影片主要以潘師傅重遊舊廟為線索,加上口述歷史,製作潘義明個人紀錄影片,經過重遊舊廟,可以看到潘師傅曾參與彩繪的廟宇的現狀,廟宇是傳統藝術歷史的載體,而潘義明師傅則是這個載體的作者,通過影像的方式,歷史得以保留。
廣西民族志影展
(2)評審會特別獎:《回家》
《回家》 作者:師怡君
該片拍攝於當地哈尼族阿卡支系傳統節日“野矻扎”節前一天,記錄了從北京戒毒所歸來的村民黃阿小回家的過程以及儀式,力圖通過主人公回家的經歷,體現哈尼族阿卡人的民族文化傳統,並通過文化傳統展現該民族的包容與愛。
(3)評審會特別提名影片:《老口船家人》、《富川瑤族砍牛節》
廣西民族志影展
《老口船家人》 作者:陳海雲、陳旭婷、羅仁秀、吳宏珊
南寧市老口村的渡口旁住著一百多戶船家人,他們以船為家,捕魚為生。該片真實記錄了以林晶晶一家為代表的船家人的生活狀態,以及面臨搬遷上岸帶來的種種困擾。
《富川瑤族砍牛節》 作者:安帥誠、程習俊、劉橋勇
富川石家鄉龍灣村的砍牛節是祭祖的傳統習俗。
砍牛的前一天,廟首(神長)和各房族理事(現稱村屯組長)要恭請師公做法事,影片真實而詳細的記錄了法事的整個過程。
廣西民族志影展
3、主展映單元
(1)優秀影片獎:《魂歸何處》、《翠松拉姆》
《魂歸何處》作者:王寧彤
1994年,一群寮國苗族人民在中國生活了十四年後回到了自己的國家。他們選擇了靠近中國邊境的寮國埌南塔省哈瑤村定居,通過在中國學會的橡膠種植技術取得了寮國的公民身份。中國巨大的橡膠市場,讓這個村逐漸成為寮國最富有的村寨之一。
影片記錄了這個苗村2016年的苗族新年慶典。世俗的生活與神靈的信仰在苗族新年的村寨中交織著他們流動的認同......
廣西民族志影展
《翠松拉姆》 作者:西德尼瑪
離村莊三十多公里的空曠山谷里,有位藏族姑娘放牧著一百多隻羊,獨自一人生活。
這位姑娘叫翠松拉姆,今年二十歲,她就要考大學那年,母親突然去世,留下她和還在上國中的弟弟卓貝兩人。何去何從,她面臨著艱難的選擇......本片真實的記錄了她的生活。
廣西民族志影展
(2)評審會特別獎:《故鄉》
《故鄉》 作者:龍額侗寨公益團隊
廣西民族志影展
影片主要敘述了貴州省黎平縣龍額鎮岑蘭村的河歌歌師陸再齊和他家人一年的生活片段,記錄了以他為縮影的在外務工的侗族歌者們堅持著傳唱侗歌的故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