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文化遺產

廣東文化遺產

廣東省三普登記珠三角地區廣州市、佛山市、東莞市、深圳市、珠海市、中山市,共有祠堂建築3172座,約占廣東省全省登記祠堂建築約7500座的42.3%。

其中根據潮汕祠堂、廣府祠堂和客家祠堂在全省三普登記數量中所占比例,我們遴選了219座廣府祠堂、41座潮汕祠堂、40座客家祠堂,編入蘇桂芬主編的《廣東文化遺產(古代祠堂卷)》。

基本介紹

  • 書名:廣東文化遺產
  • 出版社:科學 (2013年12月1日)
  • 頁數:264頁
  • 語種:簡體中文
  • 作者:蘇桂芬
  •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1日
  • 外文名:Guangdong Cultural Heritage
  • 開本:16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廣東省三普登記珠三角地區廣州市、佛山市、東莞市、深圳市、珠海市、中山市,共有祠堂建築3172座,約占廣東省全省登記祠堂建築約7500座的42.3%。
其中根據潮汕祠堂、廣府祠堂和客家祠堂在全省三普登記數量中所占比例,我們遴選了219座廣府祠堂、41座潮汕祠堂、40座客家祠堂,編入蘇桂芬主編的《廣東文化遺產(古代祠堂卷)》。

編輯推薦

廣東文化遺產(近現代重要史跡卷)》適合歷史學等相關學科師生閱讀參考。

圖書目錄

總序
概述
第一章紀念碑紀念亭
三元里廣東人民抗英鬥爭烈士紀念碑
潮州黃岡丁未革命舉義誓師處紀念碑
光復紀念亭
沙基慘案紀念碑
廖仲愷紀念碑
朱執信紀念碑
中山縣殉國烈士紀念碑
黃埔軍校東征陣亡烈士紀念碑
八一起義軍三河壩戰役烈士紀念碑
粵軍第一師諸先烈紀念碑
陸軍第六十二軍一五七師抗日陣亡將士
紀念碑
大旺消滅血吸蟲病紀念碑
第二章烈士墓名人墓
節兵義墳
義勇之冢
陸皓東烈士墳場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
四烈士墓
楊仙逸墓
馮如墓
范鴻泰墓
伍漢持墓
朱執信墓
華僑五烈士墓
史堅如墓
興中會墳場
庚戌新軍起義烈士墓
沙基慘案烈士墓
香洲烈士墓
孫達成墓
孫壽屏墓
孫昌墓
伍廷芳墓、伍朝樞墓
鄧仲元墓
潘達微墓
張民達墓
古應芬墓
鄧蔭南墓
周文雍、陳鐵軍烈士陵園
胡漢民墓
盧廉若墓
冼星海墓
廣州起義烈士陵園
葉劍英詩碑
梁士詒墓
陳炯明墓
陸軍六十三軍一五二師抗日陣亡將士公墓
東江陣亡烈士墓
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墳園
海軍廣州烈士陵園
深井外國人公墓
巴斯教徒墓地
三灶萬人墳
三灶千人墳
萬人冢墓
閘口國殤冢
海門萬人冢
第三章故居
劉氏家廟
洪秀全故居
凌十八故居
康有為故居
丘逢甲故居
入境廬及榮祿第
張弼士故居
孫中山故居
陸皓東故居
陳少白故居
尢列故居
白雲樓魯迅故居
楊殷故居
葉挺故居
阮嘯仙故居
陳芳家宅
唐紹儀故居
陳濟棠公館
蔡廷鍇故居
馮達飛故居
鄧演達故居
彭澤民故居
彭湃故居
蘇兆征故居
陳垣故居
梁啓超故居
程君海故居
鄒魯故居
馮如故居
古元故居
周其鑒故居
容閎故居遺址
陳宜禧故居
司徒美堂故居
陳蘭彬故居
葉劍英故居
李堅真故居
謝晉元故居
羅香林故居
虎門蔣光鼐故居
容庚故居
鄭觀應故居
鄧發故居
陳慈黌故居
張炎故居
陳可鈺故居
萬木草堂
李漢魂故居
薛岳故居
李惠堂故居
李金髮故居
林風眠故居
第四章早期反對外國侵略
林則徐銷煙池舊址
廣東水師提督署寨牆舊址
三元里平英團舊址
義勇祠
昇平社學舊址
淇澳島抗英遺址
雁田抗英指揮部舊址
中英街界碑
英國領事館舊址
法國巡捕房舊址
廣州灣法軍指揮部舊址
廣州灣法國公使署舊址
抗法鬥爭麻章營舊址
南柳人民抗法鬥爭誓師處
遂溪人民抗法團練總部舊址
吳川人民抗法鬥爭總指揮部舊址
第五章農民起義
拜上帝會舊址
蕉城鎮太平軍康王部指揮部舊址
牛眠埔洪仁王乾避難遺蹟
三合會西義軍活動舊址
大洪國王宮舊址
大洪國招賢館遺址
第六章推翻清朝的鬥爭
中國同盟會番花分會舊址
七女湖起義舊址
三二九起義指揮部舊址
辛亥革命恩平起義舊址
廣東咨議局舊址
第七章國民革命運動
廣州大元帥府舊址
廣東省立宣講員養成所遺址
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舊址
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
春園
中國共產黨廣東區委會舊址
周恩來同志主持的中共兩廣區委軍委舊址
國民黨“一大”舊址
黃埔軍校舊址
黃埔軍校同學會舊址
廣東東江各屬行政委員公署舊址
國民革命軍東征軍總指揮部總政治部舊址
周恩來在揭陽革命活動舊址(揭陽學宮)
石龍公園史跡
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
省港罷工委員會舊址
赤山約農會舊址
廣東省農民協會舊址
廣寧縣農民協會舊址
花縣第一屆農會舊址
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
廣東省農民協會南路辦事處舊址
陸豐縣總農會
江頭鄉農會舊址
國民政府舊址
越南青年政治訓練班舊址、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舊址
中央銀行舊址
廣東財政廳舊址
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
仲愷農校舊址
第八章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
八一南昌起義南下部隊指揮部軍事決策會議舊址
汕頭八一南昌起義南下部隊總指揮部舊址
涵碧樓
海豐紅宮紅場舊址
高潭區蘇維埃政府舊址
廣州公社舊址
中共東江特別委員會、紅二師師部舊址(百慶樓)
雙峰寨
仁居紅四軍縱隊司令部舊址
東門街謝屋紅軍標語
馬圖紅四軍軍部舊址
紅七軍傷病員治療處舊址
普寧大南山石刻革命標語
大南山紅場革命舊址
台山縣政府大樓
東江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舊址
潮普惠蘇維埃政府舊址
廣州中山紀念堂
……
第九章抗日戰爭
第十章解放戰爭
第十一章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編後記

後記

在進行廣東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後續工作中,廣東省文物局適時組建了廣東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編輯委員會和編寫組,組織了一批專家和編務人員,除編輯《廣東省不可移動文物名錄》外,還在三萬多處登錄點中精選了二千多處,分門別類的編寫出版10卷《廣東省文化遺產》。選編的圖片和文字資料主要來源於廣東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資料庫,並由主編負責各卷的概述和簡介文字改編。謹在此向全省參與普查工作的全體人員和編寫、編輯人員表示衷心的感謝。由於時間和條件所限,選編資料未能一一核對,錯漏在所難免,請讀者見諒並給予批評指正。
承科學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鼎力支持,各有關責編費時用心,使本書得以較高的質量出版,順此表達誠摯的謝意。
編者
二○一三年五月

序言

廣東北倚五嶺,南臨大海,史稱嶺南,又稱嶺表、嶺外和嶺海。本地區的早期人類遺址主要分布在洞穴、河流兩岸的山岡台地、濱海的沙丘與鹹淡水之交的貝丘。歷代的古墓葬則更多的保存在古城、古鎮、古村落周圍的山岡丘陵地帶。先秦及漢以來,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使廣東沿海地區留下了許多相關的遺址、遺蹟。境內的石灰岩地區、紅砂岩分布區與沿海的花崗岩分布區,有很多歷代的石刻遺留。唐宋以來,廣東形成粵府、潮汕一雷州、客家三大民系,各種古建築如寺廟、祠堂、民居,各具風格與特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與地方特點。清末及中華民國時期,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許多建築都具有中西合璧的風格特徵,表現出鮮明的僑鄉風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也有不少反映時代面貌和地方特點的建築。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進入改革開放年代,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始終站立時代潮頭,留下了許多歷史印記。這些都是自古以來生活在嶺南地區的人們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它們構成了廣東各個時期的文物特色,展現了歷代粵人艱苦創業的歷史軌跡。
廣東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是在國家文物局業務指導、省政府直接領導下,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提高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水平的一項基礎資源調查工作。根據《國務院關於開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通知》(國發9號)要求,廣東省制定了《廣東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方案》,成立了廣東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並組建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辦公室,各地市、縣區組建普查隊。至2007年12月,全省完成文物普查的宣傳發動。期間,省普查辦公室在佛山市順德區、韶關市始興縣進行普查試點工作。2008年1月,廣東省文物普查實地調查工作在全省各地陸續展開,參加普查工作的普查隊127個,普查隊員、各鎮村聯絡員一萬多人。2009年12月,全省文物普查實地調查工作基本結束。  2010年12月,國家普查辦驗收專家組對廣東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實地調查階段進行整體驗收。在普查過程中,省普查辦公室組建了督查組對全省各地的實地調查工作給予具體指導和業務輔導,制訂工作方案,出版《文物普查工作手冊》,多次組織文物普查隊員進行業務培訓和交流,還開設了文物普查網站,即時發布普查簡訊、簡報。各地市、縣普查隊嚴格執行國家文物局制定的相關技術標準,把好普查隊伍關、業務培訓關、實地調查登錄關、普查時間進度關和質量驗收關,為廣東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圓滿收官做出突出貢獻。
2011年6月,國務院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發出《關於核定廣東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的函》,認定廣東省調查基本單元123個,登記不可移動文物共37156處,其中古遺址2462處,占總量的6.63%;古墓葬2528處,占總量的6.8%;古建築20566處,占總量的55.35%;石窟寺及石刻769處,占總量的2.07%;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10821處,占總量的29.12%;其他10處,占總量的0.03%。新發現的不可移動文物為27110處,占全省登記總量的72.96%;複查的不可移動文物為10046處,占全省登記總量的27.04%。不可移動文物消失點核定為1319處。
通過這次普查,基本掌握了廣東不可移動文物的數量、分布、特徵、保存現狀、環境狀況等,為準確判斷我省文物保護形勢、科學制定文物保護政策與規劃、構建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和落實省委省政府提出廣東文化強省建設任務提供了翔實科學依據。這次普查還起到了全面鍛鍊文化遺產保護隊伍的作用。
這次普查在推動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與利用上體現了創新。為了使普查文物得到有效保護,各地查保並舉,通過立法、體制創新、合理利用等手段,實現了文物保護的長效機制。省普查辦發文強調,凡進入公布名單的不可移動文物,都要掛牌保護,據統計,全省各地對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進行掛牌保護共6245處,採取保養、維修、規劃性保護、保護通告、簽訂責任管理書等其他保護措施的共2230處。在文物合理利用方面,各地著力把文化遺產的基因融入城市經濟的社會經濟發展中,為有效在“三舊”(舊城鎮、舊村莊、舊廠房)改造、建設“促進節約集約用地試點示範省”過程中,保護好和利用好普查新成果,廣東省文化廳與廣東省建設廳、廣東省國土廳聯合發出《關於在“三舊”改造中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廣州市撥出專款對廢棄了的珠江航道近代洋行太古倉及碼頭舊址進行了保護、維修,制定了規劃。現在作為工業遺產的太古倉已發展成集文化創意、展貿、觀光旅遊、文化娛樂等功能於一體的文化產業基地。珠江三角洲九個地級市在“綠道”建設中突出文化元素,用“綠道”將一處處文物古蹟串聯起來,人民民眾在休閒過程中可以充分地領略這些文化遺產的魅力。  為進一步鞏固我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全面、完整、準確地記錄我省不可移動文物,補充完善三普資料庫,省普查辦在全省範圍內開展廣東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攝像工作,並嚴格規定了攝影要求,以保障攝影成果的質量,以供今後研究、宣傳使用。或者萬一文物的局部或全部損壞時,可作為重修、重建復原的依據。這在全國尚屬首例。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束後,廣東省文物局迅速成立了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編制小組,組織了一批優秀的、在行業內有影響的專家,整理和編撰廣東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為進一步研究廣東各類型文物的特色、促進文物的保護與利用、更好地弘揚嶺南文化、廣泛開展文化交流打下良好基礎。
以廣東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為基礎,以各類別為分卷而編撰的這套廣東文化遺產叢書,突出特色是資料全面,收錄文物內容廣泛,圖文並茂,學術性和通俗性兼顧。每一個專題自成一卷,每一卷既有學術概括性很強的概述部分,對學術的歷史進行了梳理與回顧,又注意吸收學術新成果。一張張經過精挑細選的文物圖片,既考慮全面,又突出重點。可以說,這是一套為研究者提供基礎材料的資料彙編,同時又兼顧學術前沿性,是反映新世紀以來廣東文物考古新成果的通覽式著作。  廣東的文化遺產,蘊涵著廣東人民特有的精神文化價值,是生活在這片熱土上的歷代先民們智慧的結晶。深入研究並利用好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有利於弘揚嶺南文化多元兼容、開放務實、革新進取的精神,為建設文化強省和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貢獻更大力量。這也是我們整理出版這套叢書的初衷和願望。
廣東省文物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