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宗寺(山西省五台縣廣宗寺)

廣宗寺(山西省五台縣廣宗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廣宗寺位於山西省鎮營坊村山腰。沿靈鷲峰小山脊的石台階繼續登高,路過的第二處寺院叫廣宗寺,該寺的天王殿就在路邊。廣宗寺俗稱銅瓦殿。該寺背依靈鷲峰,面臨台懷諸寺,規模雖小,但布局嚴謹,列為五台山十大青廟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宗寺
  • 位置台懷鎮營坊村山腰、菩薩頂的下邊
  • 始建時間:明正德二年
  • 重修時間:清代
簡介,歷史,建築,法尊法師墓塔,旅遊攻略,鄰近景點,地圖信息,

簡介

位於台懷鎮營坊村山腰、菩薩頂的下邊,始建於明正德二年,清代重修。廣宗寺創建於明正德年間。《清涼山志》載:“正德初,上為生民祈福,遣中相韋敏建寺。鑄銅為瓦,今稱銅瓦殿,賜印,並護持。命秋崖等十高僧住。”寺內正殿背後立有明正德三年石碑,對創建廣宗寺的情況作了較詳細的敘述。原來,廣宗寺的銅瓦殿,計畫在東台頂建造,後因“峰頂極高,風勢雄猛”,“無益於後”,才選址於此處。
該寺依山而建,規模雖小,但布局嚴謹,是五台山十大青廟之一。銅瓦殿是寺院的主殿,共有3間,殿頂覆以銅瓦,在五台山的寺院中別具一格。殿內供有華嚴三聖:文殊菩薩、毗盧佛、普賢菩薩,兩側鑄有十八羅漢像神態各異,變化多端。該寺高大雄偉,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築風格。
廣宗寺
寺內東北角還建有一座墓塔,高6米,塔身潔白, 這是原中國佛學院院長法尊法師的靈骨塔。法尊法師精通藏文,他把長達二百卷的《大毗婆娑論》譯成藏文,對佛教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因廣宗寺是他出家的地方,在他80歲圓寂後,就選擇這裡作為他安放靈骨的地方。
寺院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寺院之一,名列五台山十大寺院之一。
廣宗寺廣宗寺

歷史

明朝歷史上,明孝宗(1470-1505)朱佑樘似可算是較為開明的皇帝之一,在位時斥逐奸妄,起用正直練達之士,且屢禁皇親國戚侵占民田,故史有“弘治中興”之稱。
弘治中後期,孝宗上五台山拜佛,有感靈山顯跡,很想在高高的東台望海峰上建一所皇家寺院,專用於為民祈福。他恐東台山高風猛,還特頒旨意,大佛殿要用銅瓦銅脊,以保證沉穩堅固,不被山風颳倒。詎料世事無常,此事剛剛起了個頭,這位賢君已撒手人寰,年僅三十六歲。
廣宗寺廣宗寺
孝宗卒,其長子朱厚照(1491-1521)繼位,是為武宗,年號正德。年輕的朱厚照對父親的這一遺願十分看重,登基伊始,就命御馬監太監韋敏專司此事,務將先帝在世時就想蓋的這所佛殿蓋好。
韋敏領旨而行,先將先帝孝宗指明要用的大批銅瓦鑄好,而後再落實下一步具體蓋大殿的事宜。韋敏去東台實地勘察後,發覺要在東台上建寺困難重重,不僅在於望海峰上山高風猛,更難在上山的路崎嶇艱險,夫役難行,大批物料搬運不便,而且真的將寺院蓋起後,今後要找僧人看守都難。為此,他給皇帝上了奏摺,婉言陳述,請旨定奪。
廣宗寺廣宗寺
正德二年(1507)七月,明武宗下諭,準韋敏會同當地官員,從長度量,按五台山實際情況,選擇相應之地,將銅瓦殿蓋起來,以實踐先帝為民祈福之願。他還告誡韋敏,去五台山蓋殿,務必約束手下的人,不可擾害百姓,若發生這種事,他要追究責任的!該敕諭全文如下:
敕御馬監太監韋敏:
昔先帝在御,嘗為海內百姓祈福,許於五台山蓋造佛殿,未就而龍馭一賓。今銅瓦佛像已完,爾敏請予五台山東頂蓋造安奉。朕奉遵先志不敢違,但聞峰頂極高,風勢雄猛,爾敏到彼,會同山西鎮巡等官,從長度量,相應所處蓋造,無致徒為勞費。合用錢糧物料並各色匠役人夫,即行都布按三司從宜分派措用,仍委分巡分守官各一員監督,務令堅宗,以稱先帝為民祈福之意。事完,爾即回京,所至必須約束下人,不許因而生事、擾害百姓,如違,責有所歸。
廣宗寺廣宗寺
故諭。
正德二年七月十五日
這件敕諭,今日還在,若去廣宗寺,穿過銅瓦殿後,可看到兩塊並列的石碑,其中一塊馱在一隻石龜上,敕諭就一字不漏地刻在那上面。背面刻著同年十一月韋敏給皇上的一份上疏。
韋敏到山西後,會同鎮守太監、巡按御史、按三司掌印官、布政按察使、指揮檢事、分巡分守官等一大批官員,並各色匠役,一起上東台頂實地考察,斟酌再三,最後決定將銅瓦殿建在菩薩頂下邊,於是,遂有了今日所見的這所皇家寺院。
銅瓦殿剛建成時,全稱為銅瓦銅脊文殊寶殿,尚無寺名。繼此殿建成後,後來又陸續建造了山門、鐘樓、鼓樓、僧房、藏經樓等建築。正德十年,御馬監太監焦寧奏請寺額,武宗親賜“廣宗”兩字,意為廣弘正宗佛法,這所寺院從此以廣宗寺名昭天下。武宗並降敕曉諭附近居民,毋得侵擾該所寺院,違者將以法治之。這件聖旨,刻在銅瓦殿正前左側的一塊石碑上,也為石龜所馱,與大殿後面的那塊敕諭石碑相得益彰,都已成為當年那段歷史的見證了。

建築

廣宗寺占地面積為二千九百平方米,計有殿堂樓房二十八間,布局小巧緊湊。緊挨道邊的天王殿正中,供有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為銅質,造型很好,那盤腿打坐、大腹下附、滿臉堆笑、樂觀無憂的樣子,使人觀後受到感染,與大肚彌勒菩薩對笑不已。
穿過天王殿,面迎銅瓦殿。大佛殿位居正中,因殿為銅瓦蓋頂,以固千年,觀之浮光耀金,引人注目,故稱銅瓦殿。是該寺的主殿,殿建三間,重檐歇山頂,原頂部為銅瓦銅脊,現留銅脊和少部分銅瓦。木建大殿,上覆銅瓦,在五台山寺廟中僅此一處。但略令人遺憾的是,頂上的銅瓦已在“文革”中被當地農民造反派扒下來,稱斤論兩賣給了廢品資源回收筒。被稱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柏法師(1543-1604),曾詩詠銅瓦殿:“鱗鱗萬瓦五峰中,不用泥燒用鑄銅。無奈朔方冰雪甚,住僧無力可支傾。”紫柏法師在萬曆三十一年因冤獄酷刑而死,恐怕他那時無論如何想不到,銅瓦再堅,冰雪再甚,酷刑再厲,跟幾百年後的文革狂飆相比,也實在算不了什麼了。所幸的是,當年大殿里的佛像,在文革的瘋狂年代裡,卻奇蹟般地逃過了當時大多數寺院佛像未能倖免的被砸毀的命運,完好無損地留存到今天。
廣宗寺廣宗寺
殿內佛壇上立木製方格,供有上下兩層聖像。下層三尊是銅鑄“兩方三聖”,正中為阿彌陀佛,兩側為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佛家稱西方極樂世界有主佛阿彌陀,身旁有脅侍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是人死後“往生淨土”的地方。上層三尊聖像為泥塑,正中為釋迦牟尼佛,兩側為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據傳,這三尊佛像皆來自釋迦佛的故鄉,是由印度高僧仔細裝藏後,不遠萬里運來五台山的。大殿兩壁供有鐵鑄十八羅漢。後壁兩角分別供有藥師佛和阿彌陀佛。正殿內不太寬闊,供有如此多的聖像,使人感到“琳琅滿目”。正殿前內額掛有康熙御匾,上師“雲嵋”二金字。
說起這塊御匾的來歷,當地還流傳著一個挺有意思的故事。 康熙皇帝的父親愛新覺羅·福臨(1638-?),法名行痴,又號太和主人、體元齋主人,六歲嗣位,廟號世祖,年號順治。這位順治皇帝是個虔誠的三寶弟子,順治十八年,他寫了一首贊僧詩,表露了自己想出家為僧的心跡,就在這一年,二十三歲的順治皇帝果真拋棄帝尊之位,跑來五台山來出家了。清朝的正史上說他這一年生病而死,也許是要掩飾朝廷的某種尷尬吧。反正,清世祖不當皇帝了,皇位也不能空著,於是世祖的第三子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繼承了他的位置,廟號聖祖,年號康熙,繼位時年僅八歲。 康熙皇帝長大成人後,十分牽掛父親的下落,很想找到他,至少也要再見上一面。康熙十六年(1677),他初上五台山尋找父親,曾到過廣宗寺,還留下了一塊御碑,此碑今日還豎在廣宗寺里。康熙二十二年(1683),一年之內,他先後兩次登五台尋父,第二次是九月上的山,當他走進廣宗寺時,只見一個身穿舊納衣的老和尚正在打掃院子,就上前詢問:“請問師父,您上下怎么稱呼呀?”老和尚冷冷地說了句:“八叉。”繼續低頭掃地。康熙皇帝想,這個法號倒是挺少見的,也沒再細想,就進大殿拜佛去了。當他朝佛像叩拜的時候,腦子裡忽然靈光一閃,呀,哪有叫八叉的,上八下叉,不就是個父字麽?趕緊跑出大殿去尋自己的老子,可哪裡還有那老和尚的影子!此時,天空中忽然出現兩朵長雲,狀若愁眉,康熙皇帝一見,長嘆一聲,囑拿筆來,當即寫下“雲嵋”兩字,表達了他此時愁眉不解的心緒。

法尊法師墓塔

廣宗寺內東北角還建有一座墓塔,是原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中國佛學院院長法尊法師的靈骨塔。法尊法師圓寂於1980年12月,終年80歲。他精通藏文,對佛學研究造詣很深,曾對佛教經典作了大量的翻譯工作,把長達200卷的《大毗婆娑論》譯成藏文。廣宗寺是法尊法師出家的地方,故他的靈骨塔建在這裡。塔高六米,圍基三丈,塔身潔白。塔正面中央的石碑上嵌刻有趙朴初書寫的“翻經沙門法尊法師靈骨塔”字樣。法尊法師的靈骨塔於1981年9月落成。
佛法的淵藪來於天竺(即古印度也),在中國這塊廣袤的土地上,佛法的深入傳播,自然離不開佛教經典論著的翻譯。 將佛教經典論著由古梵語譯成漢語者,古往今來,聖賢迭出,而舉世公認鳩摩羅什(342-413)、真諦(499-569)、不空(705-774)和玄奘(602-664)為貢獻最大的四大翻譯家。 這四大翻譯家中,前三位皆來自天竺,帶有從佛陀故國來華夏傳法的意味;唯玄奘是走出中華國門歷游天竺十七年,將大量佛經取回國內。 值得注意的是,自公元七世紀蓮花生大師將佛教由印度傳往西藏,在雪域高原上開創了別具特色的藏傳佛教,雖從本旨上說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並無根本不同,但其教法多以密宗(又稱密乘)為特點而跟漢地顯宗有別,藏地浩瀚的《丹珠爾》、《甘珠爾》中收錄的大量密教典籍,在漢傳佛教中多未傳譯。 千百年來,時有藏地高僧來漢地傳法,有的且被朝廷委以高位,如元代帝師八思巴(1235-1280),明代大國師迦也協(1352-1435),清代國師章迦活佛(1890-1957)等,但將藏文佛教經典譯成漢語者,卻鮮有人,即便偶有所譯,數量亦較為有限。 民國時期,出現了一批有志赴藏求學密法的漢人,翻譯藏文經典一時慰成風氣,有大勇法師、能海法師、觀空法師、湯鄉銘居士、郭和卿居士等積極投入,成績斐然,其最有成就者,則當推精通漢藏的法尊法師。 法尊法師(1902-1980)入藏十年,深得藏密精髓,窮畢生之力,將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1357-1419)的重要著作《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等譯成漢文,還翻譯了《現觀莊嚴論略釋》、《辨法法性論》等藏文典籍,並將二百卷《大毗婆沙論》由漢文譯成了藏文,堪稱是溝通漢藏的一座橋樑,其功德實可比肩唐代西行取經的玄奘大師。
2007年8月5日五台山廣宗寺舉行法尊法師紀念館落成開光法會大會由。

旅遊攻略

遊覽五台山至少需要三天時間。遊人如住縣城,第一天可乘汽車北上參觀尊勝寺、佛光寺,下午到台懷,集中參觀顯通寺、塔院寺、羅睺寺和菩薩頂。第二天就近登黛螺頂,再游台懷中心區的碧山寺、南山寺和鎮海寺等。第三天可選擇一個台頂登臨,走京原線繁峙站的遊客可登東台,順路游游碧山寺;走河邊、忻州的遊客可登中台,順路游南禪寺和龍泉寺
另外一種旅遊日程建議是:第一天參觀南禪寺碧山寺顯通寺塔院寺。第二天參觀菩薩頂、廣宗寺、羅睺寺、龍泉寺、南山寺普化寺。第三天參觀東台日出、南台錦繡、金閣寺佛光寺
遊客如果投宿台懷鎮,可安排兩日游。第一天先游台懷鎮北山腳下的羅睺寺,接著去見通寺,然後依次游圓照寺、廣宗寺、菩薩頂。再由原路折回,進塔院寺東門。參觀塔院寺後,出南門東行,可進萬佛閣一游。第二天,清晨可去東台觀日出,然後游碧山寺。中午回台懷鎮稍事休息。下午向南步行約5公里到鎮海寺、普化寺、觀音洞、南山寺等。

鄰近景點

觀海寺 尊勝寺  金閣寺

地圖信息

地址:忻州市五台縣台懷鎮五台山風景名勝區內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