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海大捷

廈門海大捷

廈門海大捷是鄭成功率領南明軍隊在抵抗清朝軍隊中取得的一場戰鬥勝利。

基本介紹

戰爭背景,作戰雙方,鄭成功,清軍,戰爭過程,戰爭作用,戰爭影響,

戰爭背景

永曆十三年(1659年),鄭成功率領南明軍隊北伐失利後,回師廈門進行休整。清廷趁明軍新敗之際,派遣安南將軍達素率領清軍進入福建,並將浙江明安達禮屬下八旗軍以及沿海各省綠營水軍,都歸達素親自指揮,妄想全面進攻廈門消滅鄭成功麾下明軍。永曆十四年(1660年),達素率軍抵達泉州,計畫分兵三路出擊,分別從同安、圍頭、海澄三個方向侵犯廈門,還命令駐守廣東的清靖南王耿繼茂派兵北上參與圍剿。鄭成功經過周密分析,決定以攻對攻,率領明軍在海上與敵人決戰。他派鄭泰所部出擊浯嶼(大金門),抵禦廣東方面清軍;又派陳鵬所部守衛高崎抵禦同安方面清軍;自己則率領主力明軍集結海門海域,迎擊海澄方面清軍。

作戰雙方

鄭成功

(1624年8月26日-1662年6月23日),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大木。福建泉州南安人,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時監生,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並封忠孝伯,世稱、“鄭賜姓”、“鄭國姓”、“國姓爺”,又因蒙永曆帝延平王,稱“鄭延平”。
1645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鄭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藉海戰優勢固守泉州府的海島廈門、金門。1661年率軍橫渡台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大員(今台灣台南市境內)的駐軍,收復台灣,開啟鄭氏在台灣的統治,但不久即病死。有《延平王集》行世。鄭成功死後,台灣民間陸續建立廟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為重要。

清軍

滿清統治中國的基本武裝力量。最初為由滿洲人建立之八旗軍,通過戰爭建立了“清朝”,後來又派生出蒙古八旗與漢八旗,統稱為清軍。

戰爭過程

五月十日黎明,清軍從海上出發開始進攻,明軍將領周瑞、陳堯策奮勇抵抗,壯烈犧牲。清朝海軍又攻擊陳輝部隊,陳輝令部下大發火炮,火燒大量清軍艦隻,清軍抵擋不住,且戰且退。中午,海上颳起大風,海浪洶湧,鄭成功親自率領巨艦衝殺清軍船隊,鄭泰也率領浯嶼方面軍隊加入戰鬥,明軍越戰越勇,清軍潰敗橫屍遍海,達素乘坐小船狼狽逃回泉州。有兩百名滿洲兵乘船逃到圭嶼,企圖據守頑抗,明將馬信將其誘降,然後在夜裡將他們全部投入大海淹死。
高崎方面,明軍守將陳鵬暗地約定清軍打算投降,從同安出發的清軍以為高崎唾手可得,於是放鬆了警備。但是陳鵬部下陳蟒不肯投降,他率領部下奮起抵抗清軍,已經登入的清軍毫無防備,被殺得血流成河,跳入大海溺死的清軍不計其數。高崎方面明軍共擊斃清軍一千六百餘人,並俘虜了清軍主將呂哈喇。鄭成功聞訊立即逮捕叛變的陳鵬,以陳蟒頂替他的職位。
廣東方面由許龍率領的清軍過了兩天才到,得知清軍在海門高崎兩個方向都遭到慘敗,於是不敢進攻灰溜溜地原路返回。遭到慘敗逃跑的達素,帶領清軍殘兵敗將逃到福州,畏罪自殺。自此明軍取得了廈門海大捷的輝煌勝利。

戰爭作用

1650年(明永曆四年,清順治七年),鄭成功族叔(一說族兄)鄭彩、鄭聯的軍隊領有廈門。鄭成功退回閩南之後,為了拓展實力乃藉口鄭聯在廈門橫徵暴斂、使民不聊生;採取施琅的獻策,用計圖取廈門。同年中秋,鄭成功趁著鄭彩離開廈門的時機,前往廈門拜訪鄭聯,鄭聯大意並未設防,慘遭刺殺身亡。不久,鄭彩得知鄭聯的死訊,更加不敢與鄭成功作對,回到廈門便將兵權都交了出來;鄭成功自此接收了鄭彩、鄭聯大部分的部隊,並且實際取得廈門、金門作為根據地。
同年農曆十一月,清平南、靖南二王率數萬鐵騎攻入廣州;鄭成功奉敕南下勤王,令叔父鄭芝莞留守廈門。十二月,鄭成功抵廣東揭陽,與鄭鴻逵會師;兩人商討後,決定由鄭成功繼續率軍南下勤王,而鄭鴻逵則移師往廈門協防。同年,魯王在閣部曾櫻等人陪同下,來到廈門投靠鄭成功,被安置在金門。
1651年(明永曆五年,清順治八年)正月,鄭成功抵南澳。二月二十五日,鄭軍艦隊於鹽州港附近遭遇風暴,鄭成功的主船險些解體、翻覆,幾乎所有船上器具,包括鼎灶都一併丟失;據記載當時船上甚至連食物都無法準備,鄭成功本人也連餓兩餐。直到隔天下午風雨漸歇,鄭成功的主副座船才得以回到岸邊與艦隊會合。此乃鄭成功本人於海上遭遇最大的一次兇險,事後鄭成功也重賞主副中軍船的兩位駕駛。
同年農曆三月,鄭軍抵達廣東大星所(今廣東惠東)。另一方面,清福建巡撫張學聖得知鄭成功的主力軍隊已經前往廣東,廈門防務鬆散,似有可趁之機;乃命令馬得功、王邦俊等趁虛攻擊廈門。馬得功挾持身在南安的鄭芝豹,命其交出船艦渡載清軍往廈門,並且順利在海面上擊敗鄭軍。面對清軍來襲,負責廈門防務的鄭芝莞未戰先怯,只顧著將財物搬運至私人船上逃亡;使得清軍相當輕鬆就攻破廈門,並將鄭家的積蓄、裝備掠奪一空。由於事出突然,董夫人與鄭成功長子鄭經只來得及攜帶祖宗牌位避於海上逃過一劫。清軍僥倖偷襲得逞之後,卻沒打算留在廈門與鄭軍決戰,於是滿載戰利品即返回內陸。這時趕赴廈門支援的鄭鴻逵,正好於海面遭遇返航之馬得功部隊,將其圍困,卻被馬得功威脅將害其母、兄(鄭芝龍)性命,無奈之下只好放走馬得功。不久,鄭成功於廣東得知了廈門遭襲擊的訊息;原本他仍堅持繼續南下勤王,但終因上下將士思歸,哭聲遍聞,乃不得已班師回廈門。收復廈門後,鄭成功追究起責任,將怯戰以逃的叔父鄭芝莞斬首;而放走馬得功的鄭鴻逵則交出兵權、自請退隱東石鎮白沙,不再過問政事。同年農曆五月,鄭鴻逵麾下大將施琅擅自處決鄭成功部將曾德,鄭成功以此為由欲誅施琅全家。施琅雖在友人幫助下逃脫,但父親、胞弟均被處死。從此,施琅與鄭成功結下大仇,決定再度降清。

戰爭影響

廈門海大捷沉重打擊了清朝恢復不久的東南海軍,穩定了南明在金廈的抗戰局面。此後,清軍不敢再對鄭成功部隊輕舉妄動,而鄭成功也將注意力轉移到收復台灣、創建新根據地上面了。
廈門戰役對清廷的海上力量造成毀滅性打擊,沿海各省水師在此戰中幾乎全軍覆滅。鄭成功在此戰的勝利,穩定了他自北伐失敗後,抗清勢力危如累卵的局面。此後,清軍不敢再對鄭成功部隊輕舉妄動,而鄭成功也鑒於擴大戰略緩衝的需要,將注意力轉移到攻占台灣、創建新根據地上面。
另一方面,清廷水師的覆滅,令沿海各省的海防如同虛設。為了避免鄭成功的海上力量騷擾沿海地區,清廷不得不採取嚴厲的海禁政策,採取了黃梧的建議,於康熙元年(1662年)實施“遷界令”,下令沿海各省的所有居民內遷50里,並將該處的房屋全部焚毀,以及不準沿海居民出海的措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