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海洋環境科學實驗教學中心

廈門大學海洋環境科學實驗教學中心(簡稱中心)是由學校組建並重點建設的多學科交叉、開放性的海洋環境科學實驗教學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廈門大學海洋環境科學實驗教學中心
  • 創辦時間:1946年
  • 學校屬性: 實驗教學中心
  • 執教教師唐世鳳、鄭重、金德祥、陳國珍
簡介,發展歷程,所獲榮譽,影響,

簡介

中心依託的海洋與環境學院,其海洋學科歷史悠久。早在1946年成立的海洋學系是我國海洋科學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發祥地。在6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著名學者唐世鳳、鄭重、金德祥、陳國珍、李法西、何恩典等曾先後在此執教。中科院院士伍獻文、曾呈奎、陳宜瑜是該學科畢業生中的佼佼者。學院擁有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學科和海洋科學一級學科;海洋科學國家人才培養基地;“環境工程學”和“物理海洋學”福建省重點學科;環境科學省級特色專業和國家級特色專業;擁有一支國家海洋環境研究創新團隊和省級教學團隊。有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水聲通信與海洋信息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海洋環境科學福建省-教育部聯合重點實驗室、環境健康與安全省級重點實驗室、“海洋化學與套用技術”和“海洋生物資源開發與保護”福建省高校重點實驗室等多個研究機構。

發展歷程

學院的環境科學研究起步早,且極具海洋特色。20世紀50年代就陸續開展海洋環境科學研究;1982年成立環境科學研究所;1992年成立環境科學研究中心;1995年獲批建立環境海洋學博士點和海洋環境科學教育部開放實驗室,1999年正式成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0年成立海洋環境科學福建省-教育部聯合重點實驗室和環境科學與工程系;2005年獲批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與環境學院充分利用亞熱帶和台灣海峽的地域優勢,承繼傳統海洋學科歷史悠久、紮實雄厚的基礎,瞄準了海洋環境新興學科的前沿。
1999年,學院通過省教委的合格實驗室評估,成立了我國南方高等學校中唯一的海洋科學基礎教學實驗室。在此基礎上,於2001年,進一步依託海洋與環境學院面向海洋的學科優勢和科研優勢,構建了海洋環境科學實驗教學中心。2004年借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啟動之機,進行全方位的改革,樹立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實驗教學理念,把環境和海洋兩個學科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環境科學以海洋為特色,海洋科學以環境為重點,根據國家海洋與環境科學人才培養的需求,實行以“特色+精英”教育為主線、兼顧複合型人才培養的模式,建立了高效運行的實驗教學管理體制,從實驗室建設、實驗教學體系、實驗教學隊伍、實驗教學內容和方法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建設。形成了具有明顯海洋環境特色的實驗教學中心。
通過改革,建立了符合海洋環境學科“特色+精英”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分層次、多學科、重研究”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對各層次教學內容、實施方式及其相互關係進行了疏理,使海洋環境科學的特色貫穿於整個實踐教學之中。
通過改革,建立了校院兩級管理、主任負責、資源共享、有責有權的中心管理體制。中心實驗室面積從1632 m擴大為4264 m,共投入1677萬元添置儀器和建造新船。現有800元以上儀器設備1541台(套),總值1440.7萬元,其中5萬元以上儀器41台套。此外,與學科建設、部重、國重等實驗室共享儀器設備5000多萬元。中心擁有和共享海洋環境科學實踐不可或缺的調查船,建立了12個室內和野外實踐基地,構建了本研一體化實踐訓練和跨理工科的實驗教學兩個平台,為研究型海洋環境人才培養的質量和影響力提供指導作用。
通過改革,建立了一支理論知識深厚、實驗技能熟練、富有責任心、敬業愛崗的實驗教學隊伍。

所獲榮譽

近五年中心教師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獎4項。其中一等獎3項,2等獎1項;建設了國家級精品課程2門,省級精品課程6門;4人獲得省級教學名師獎,1人被評為省級優秀教師。獲批省級“環境科學特色專業”、國家級“海洋科學特色專業”和省級“創新型人才教育團隊”及“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的建設。
全方位的改革帶來了中心實驗教學水平的全面提升,2006年中心獲批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全方位的實驗教學改革使學生的實驗創新能力不斷提高。一大批本科生參與了教師主持的國家和省部級科研課題。學生髮表科研論文103篇,其中SCI 論文2篇,在國家級科技競賽中獲獎1項,省級競賽中獲獎4項。本科生參加國家級的海洋和環境科學的專項調查任務。

影響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嚴謹求實的學風薪火相傳,秉持著深厚的學科積澱、良好的教學科研條件、優秀的師資力量、具有鮮明特色的人才培養體系,中心培養了一批高素質的海洋與環境科學基礎人才,在全國高校海洋與環境學科中起到輻射示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