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鰈

庸鰈

庸鰈,學名:Hippoglossus hippoglossus (Linnaeus,1758),是鰈科庸鰈屬的一種比目魚。它們是底棲魚,生活在水深50-2000米的沙石或泥底。它們分布在由拉布拉多及格陵蘭至冰島的北大西洋、巴倫支海及南至比斯開灣。它們大西洋最大的比目魚,雄魚長達4.7米及重320公斤。其壽命可達50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庸鰈
  • 拉丁學名:Hippoglossus hippoglossus (Linnaeus,1758)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鰈形目
  • 亞目:鰈亞目
  • :鰈科
  • 亞科:鰈亞科
  • :庸鰈屬
分類地位與形態特徵,自然分布,捕撈歷史,生活習性,繁殖習性,國外庸鰈的養殖狀況,

分類地位與形態特徵

庸鰈屬於鰈形目(Pleuronectiformes)、鰈科(Pleuronectidae)、庸鰈屬(Hippoglossus)。庸鰈是最大的比目魚,體長可達2.5m,體重超過300kg。它們的眼睛在身體右邊,身體左側(腹面)則全盲,光滑呈白色,右側或有眼的一側(背面)朝向水面。它們有很強的抗壓能力,用身體左側游泳。庸鰈的體色變化出現在背面,可以從墨綠色很快變成紅棕色,上方有個很大的寬溝延伸到眼的中央,口中有大量尖銳的牙齒,從凹型尾巴的大小,可以很容易區分庸鰈和其他比目魚。另外一種具有這種凹型尾巴的西北大西洋品種是大菱鮃。然而,大菱鮃有一條非常直的側線。與庸鰈非常接近的一個品種是狹鱗庸鰈,主要出現在北美洲的西北部海岸,南到加利福尼亞,北到白令海峽,向西北延伸到格陵蘭島以及日本的東北部等。

自然分布

庸鰈主要分布於大西洋兩岸及北冰洋地區。在北美洲東部,庸鰈出現在南到新澤西維吉尼亞,北到緯度很高的北極圈(北極圈以內發現的幾個樣本的個體都非常小,且數量非常少),大多數都分布在新澤西維吉尼亞到北極圈之間,在喬治海岸邊緣有很大密度的分布。在西北大西洋,庸鰈主要分布在北到Biscay灣,南到SpitsbergenBear島。在芬蘭、冰島的西南端以及挪威附近海岸水域,分布著大量的庸鰈。

捕撈歷史

早期捕撈庸鰈,一般是在淺水區(40~135m)手工進行釣捕:繩子的一端系住一個鉤子,加上重物沉到底部,用剝去皮的鯡魚、黑線鱈或鱈魚做誘餌(黑線鱈是最好的誘餌)。繩子的另一端系在船上,使誘餌在底部移動,以使其看起來象一條活魚,從而吸引庸鰈前來吞食。但由於庸鰈的個體太大,即使捕到(在當時)也很難把它拖到船上,而且容易使其他魚類受到驚嚇而逃跑,從而影響對其他魚的捕獲。
當捕撈庸鰈成為一個十分有利可圖的行業時,延繩釣取代了手工釣。延繩釣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捕獲方式,該方法從19世紀40~50年代開始興起後沒有發生多大變化:一般由一根很重的底綱和一根輕的支線組成,懸在水下幾米深的地方,每根支線上都配有鉤子和誘餌,誘餌支線一般恆定在底綱上或夾在底綱的轉環上。長度從一米到幾米不等。準備開始捕撈庸鰈時,把延繩釣的兩端用錨固定,在其中一端系住一個浮子作為標記。捕撈結束時(幾小時或幾天以後,視天氣而定),有浮子的一端先拉出水面,整個網線就可全部拉起。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早期,下網和起網全部由兩個人各撐一隻小船手工進行。從1870年開始,隨著庸鰈數量的減少,延繩釣捕撈庸鰈開始向水下300~500m深發展。
今天,延繩釣安裝了機器代替人工進行裝網和拆網,液壓絞機代替人力進行收網,並且耐用的化學材料代替了白棕繩,然而捕到的庸鰈卻日趨減少。目前只有極少數的漁船使用該法捕撈庸鰈,大多數的庸鰈是被拖網拖到的。漁民都清楚這種捕撈方法使許多未成熟的魚都被捕撈上來,漁業資源遭到破壞,潛在的漁獲量日趨減少,但目前還沒有相應的政策法規阻止拖網捕撈庸鰈。

生活習性

庸鰈為底棲性魚類,無眼的一側著底生活,喜歡棲息於相對較硬的底質,如岩石底、砂底或礫石底。庸鰈性格溫馴,平時一般浮動較少,只有在覓餌時才躍起捕食。庸鰈為冷水性魚類,適宜的水溫在1~15℃,最適水溫為3~9℃,適宜的生長鹽度範圍為12~40。對西北大西洋的觀察表明,庸鰈冬季生活在深水層,夏天則生活在淺水區。
庸鰈喜歡長距離的遷移。歐洲的科學家對庸鰈進行標記,釋放後再次捕到表明,它們可以連續遊動800km。有個數據最能說明庸鰈喜歡長距離的遷移,1946年4月29日標記了一條庸鰈,這條魚7年之後(1953年12月1日)再次被重新捕到,不過是在2500km以外的海域。

繁殖習性

在加拿大水域,雌性個體在體長70~115cm時性成熟,而雄性個體為60~100cm,年齡雌性大約10~12齡,雄性11齡。自然界雌庸鰈產卵一般是在每年2月到5月,在700~1000m深海區進行,底質一般為泥沙或軟泥,這種深度和底質在深海的邊緣地帶、連續的大陸架以及峽灣的附近很容易發現。一條性成熟的雌魚在產卵季節可以產幾百萬粒卵。
庸鰈的卵是所有魚類浮性卵中最大的,未受精卵的直徑有3~4mm,當卵受精以後,變得透明、膨大,可以保持原來的外觀。這些卵在深海區懸浮,在大西洋的東部,卵在沉積後2~4d上浮達到一個適宜的深度,一般在300~400m,實驗室觀察表明,卵適合懸浮於鹽度為36~37的海水中。孵化過程完全依賴水溫,一般在水溫4.5~7℃時,需要13~20d才能出膜。
初孵仔魚的體長約6~7mm,在水中垂直移動。幼體是無色的,眼睛和嘴不具備任何功能,並且經歷一個非常大的卵黃囊階段,在仔魚開口之前依此為生。幼體發育的時期非常長,攝食外源食物一般在孵化後的28~35d,水溫為5.5℃的情況下,卵黃囊吸收完畢,一般需要50d。隨著幼體的發育,最先有顏色的結構是眼睛,此時仔魚的體長通常已達到10mm。經過了卵黃囊時期,仔魚開始以浮游生物為生。
在體長16~20mm以前,仔魚和其他海水魚非常象,比如以腹部用力朝上遊動,頭每側長有一隻眼睛。接著,左眼開始經過頭部向右側移動,這一過程一直到眼睛完全在右側,體長達到44mm左右為止。在眼睛重新安置的過程中,身體色素增加,接著眼睛變成在身體的右側。當仔魚體長達到50mm時,它們開始象成魚那樣進行底棲生活,無色的一側進行游泳,有色的一側(即有眼的一側)朝上。當它們開始營底棲生活時,慢慢地從沿岸淺水向大陸架的深處或峽灣游去。從這時開始,一直到性成熟,他們一直營底棲生活。庸鰈從不到10cm長到1m,在這一快速生長的過程中,它們經歷了幾次食物的轉化過程:30cm前以蠕蟲和甲殼類為食,30~80cm以無脊椎動物和其他魚類為食,80cm以後則主要以其他魚類為食,包括紅點鮭、鱈魚、黑線鱈以及圓鰭魚。以不同的魚類為食是因為隨季節的不同,它們棲息的海域的深度也不同。

國外庸鰈的養殖狀況

目前,庸鰈的養殖主要在歐洲與北美,歐洲最早養殖庸鰈的國家是挪威。在1974年挪威科學家進行人工受精並獲得成功後即開始進行養殖,其養殖技術飛躍發展,在進行餌料和投餌裝置、各種養殖設施、機械材料等基礎性技術開發的同時,也在加快技術革新,用循環流水池養殖系統加強開口餌料、天然魚的生理和行為的研究開發,在控制水溫、鹽度、溶氧等環境條件下,創造出最理想的適合庸鰈生長發育的人工生態系,以提高合理生長、增肉和增重率。美國等北美一些國家也在開始試養庸鰈,並初具規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