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俗經濟學

庸俗經濟學

經濟學的一個發展階段,產生於18世紀末,大致結束於19世紀70年代。大衛·李嘉圖古典經濟學發展到最高階段後,隨著政治的日趨進步,經濟學進入了以維護自由市場經濟為主要特徵的科學經濟學階段,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西尼爾穆勒、薩伊、馬爾薩斯等。

將經濟學冠以庸俗一詞,始於德國經濟學家卡爾·馬克思在其著作«資本論»中所說"庸俗經濟學的喪鐘已經敲響了"。這裡,馬克思指的是當時出現的一些為資本家的利益辯護的經濟學說。如英國學者西尼爾提出的所謂最後一小時論。庸俗經濟學現今實質上已經不存在。一些人引用這一名詞指新古典經濟學現代西方經濟學,屬於謬誤。

基本介紹

簡介,發展,內容,

簡介

庸俗經濟學
19世紀中葉,法國出現一種自由主義思潮,以巴師夏凱里為首的經濟學家指出,世界是讓每個自然人獨立施展才能的大舞台,而市場經濟是最符合人性的舞台設計,因此它能以最快的速度去積聚財富。馬克思稱之為科學的經濟學,這種學說從經濟學中考察資本形成的原因,更不願意看到市場經濟是建築在絕大多數人陷入相對貧困的基礎上的事實。
經濟學(economics),經濟學家所選定的表明後李嘉圖經濟學特徵的用語。從那時起,這個詞就由經濟學著述者作了多種含義的表述,它既包括後李嘉圖古典經濟學,也包括新古典經濟學。實證的經濟學,特別指專注於分析經驗事實(如需求和供給)的經濟學,不研究社會結構關係,以客觀公正的科學方法探究經濟關係,並否定對商品交換行為中的價值判斷問題的研究的必要性。這使經濟學具有科學性和客觀性,也就是說,它更感興趣的是經濟學科學性的合理性,而維持了科學上的公正性,並否定了研究規範性問題的必要性。
經濟學家關於經濟學定義的最有權威的章節就是《資本論》第1卷德文第2版跋。經濟學家在指出德國經濟學不發展特徵中,把英國經濟學的發展分為古典的階段和科學的階段,並把這一發展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聯繫在一起。停留“在科學主義的視野之內”的經濟學,把市場經濟“不是看作經濟的發展階段,而是看作社會生產的經濟學的客觀的事實。”在這種情況下,經濟學只有在社會經濟潛伏的或只是偶爾發生的時候,是一門科學。因此,在現代工業還處在它的幼年時期,在資本和勞動的鬥爭還從屬於其他的鬥爭,例如從屬於經濟發展及對專制主義的鬥爭時,科學上的追求是可能的。李嘉圖被描述為是英國經濟學的最後的一位偉大代表,因為在他的著作中,階級利益上的對抗還是中心問題。
在經濟學家看來,1820年到1830年這一階段是科學活動的經濟學,這一活動包括李嘉圖理論的普及和擴大,以及對李嘉圖理論作科學解釋的無偏見的爭論。經濟學家這裡指的是李嘉圖社會主義者學派和在經濟學俱樂部中對李嘉圖理論的早期的抨擊。1830年是決定性的分界線。在經濟學家看來,英國和法國的經濟這時已經發展到一定高度,經濟學家不需要把經濟學作為同舊秩序作鬥爭的批判理論。經濟發展也採取了更公開的形式。它標誌了科學的經濟學的發展。問題是這個或那個原理是否正確,是它是否客觀公正,違背事實還是不違背事實。儘管在反對穀物法的鬥爭中經濟學仍然是作為批判的武器使用的。隨著穀物法的廢除,經濟學便失去了它的殘留的批判力。
經濟學家的這一用語為後來的經濟學史家所接受,但是這一用語沒有受過批判性地檢驗。把1830年這一準確時間作為經濟發展的時間就是一個爭論點。作為科學的經濟學可能存在的現代工業幼年時期,是否可以說在19世紀20年代這10年就已結束了,這也是有問題的。人們可以認為,對這種標籤和階段劃分不加批判地接受,使經濟學者不能分清後來的(實證主義)經濟學家之間的區別。

發展

在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由於社會生產逐漸由工場手工業機器大工業過渡,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在1825年,經濟危機的爆發,使市場經濟的矛盾日益顯露出來。面臨這種形勢,經濟學家需要對市場經濟的科學研究。為適應這種需要,便產生了實證的經濟學。這些科學的經濟學者繼承與發展了古典經濟學中的許多科學成分,致力於維護經濟社會和諧穩定,用各種各樣的科學理論,對經濟現象進行客觀的分析。在經濟學領域中,到19世紀30年代以後,實證經濟學逐漸取代了古典經濟學。
19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實證經濟學不再專注於注釋和通俗化古典經濟學,尋求了對市場經濟進行科學研究的新方法。代表為英國西尼爾的科學理論。1848-1849年的歐洲革命後,一方面,出現了以法國巴師夏和美國凱里為代表的證明社會階層利益一致的調和論;另一方面,出現了以英國約翰·穆勒為代表的折衷主義經濟理論。在德國,則產生了經濟學的歷史學派
1844 年德國經濟學家恩格斯發表了《經濟學批判大綱》;德國另一位經濟學家馬克思分別於1859 年和1867 年發表了《經濟學批判》和《資本論》第一卷,而後者的副標題仍是“經濟學批判”,並宣布“經濟學的發展已經開始了”。
科學化了的經濟學開始邊際革命,進而數理化、計量化、均衡化、邊際化,更重視對經濟現象的實證分析,不再側重對國家政策的分析;經濟學家批判地繼承了古典經濟學的科學因素,將經濟學更加“科學化”、“實踐化”,從社會生產總過程的分析中,得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是發展現存的市場經濟

內容

19世紀30年代以後,實證主義經濟學研究經濟現象的客觀聯繫,摒棄了斯密和李嘉圖主觀價值論,提出了客觀的邊際效用價值論,科學地分析從經濟現象所見到的經驗事實的實際聯繫,具有科學性,把市場經濟的生產方式看作符合人的本性的、自然的生產方式,從而把它宣布為永恆的真理。
從一方面來說,實證經濟學的產生是對古典經濟學的反叛和批判。古典經濟學是市場經濟上升時期代表社會進步的,實證經濟學是對經濟現象的科學研究;前者透過表面現象分析市場經濟的本質和規律,後者以現象揭示規律,注重科學性。
西尼爾的“節慾論”(效用是能直接或間接產生快樂或避免痛苦的能力,價格由三因素構成,供給受三種手段制約,勞動是工人放棄自己的安樂和休息所作的犧牲,資本是企業家的犧牲。工資是勞動的報酬,利潤是節制的報酬。最後一小時論。是科學的經濟理論)。約翰·穆勒的經濟學研究(辯證綜合,反對經濟規律永恆不變的觀點,財富的分配取決於社會的法律和習慣。把分配規律與生產規律分開進行研究,把商品分為三類),巴師夏的經濟學說主要是經濟和諧論(社會就是交換,價格就是交換著的兩種服務的關係,價格即服務的尺度就是服務提供者所作的努力和服務接受者所節省的努力,勞動就是努力緊張,社會上的一切收入都只是歷史的別名。工資和利潤不存在對立,資本和勞動的關係是相互交換的兩種服務的關係,是和諧的。)
歷史學派經濟學的一個流派,但同英法經濟學比較起來具有自己的特點:第一,英法經濟學對於國家的態度基本上是站在自由放任的立場上,德國經濟學則極力宣揚國家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第二,德國經濟學家除了為經濟發展辯護外,還力圖把舊制度及其殘餘理想化。第三,德國經濟學帶有極為明顯的沙文主義色彩。德國歷史學派指出各個民族經濟都有自己的特點,否認科學經濟學揭示的經濟規律具有普遍的意義。
歷史學派的內容包括先驅者李斯特及著作《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李斯特認為不存在理論經濟學,而只存在國民經濟學,證明經濟學應當探討的是本民族經濟發展的條件,而不是普遍的理論概括。李斯特提出了生產力理論,為了培育德國的生產力,應當忍受暫時的犧牲,財富的生產力比之財富本身,不曉得要重要多少倍。提出了生產發展階段學說(原始未開化時期,畜牧時期,農業時期,農工業時期,農工商業時期),德國處於第四階段,應保護關稅,過度到第五階段,同英國爭霸,向世界擴張。後來歷史學派採納了李斯特的一系列理論,第一,關於經濟學是一門研究各個民族經濟發展的特殊道路的科學;第二,古典經濟學的主要缺點是世界主義;第三,在研究經濟現象和經濟政策時,必須根據經濟發展的公式。方法論,主張摒棄抽象演繹法,提出歷史研究。羅雪爾:“我們的課題可以說是社會經濟或國民經濟的解剖學和生理學”,評價(經濟學家:學院式的辯證理論)。希爾德布蘭德把經濟發展劃分為三階段(自然經濟貨幣經濟信用經濟),評價(不是根據生產方式的變化而是根據交換形式來劃分社會經濟形態)。
美國的經濟學家和德國的經濟學家一樣,在整個十九世紀時期不斷進行發展,來反對英國所奉行的和來自英國經濟學家所宣揚的自由貿易原則。凱里是美國經濟學中的階層利益調和論的創始人,代表作《社會科學原理》,指出商品的價格不是由生產費用,而是由再生產費用決定的。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工人的工資不僅絕對的而且相對的增加了。
參考書目
馬克·布勞格:《李嘉圖的經濟學》,1958年英文版。
②I.I.魯賓:《經濟思想史》,1979年英文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