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閣鎮

底閣鎮

底閣鎮位於山東省棗莊市東南部,地處兩省(山東、江蘇)四縣(邳州市、蒼山縣、台兒莊區、嶧城區)結合部,面積71.5平方公里,2010年,人口4萬。

2012年出口貿易可達到1919.61萬元。1月至5月份,底閣鎮共完成出口創匯767.844餘萬元,同比2011年增長3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底閣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山東省
  • 下轄地區:大劉莊村、甘溝村、宗官莊村
  • 電話區號:0632
  • 地理位置:山東南部
  • 面積:71.5平方公里
  • 人口:4萬(2010年)
  • 方言:中原官話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機場:徐州機場
  • 火車站:棗莊站
  • 車牌代碼:魯D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地理境域,地形地貌,水文,自然資源,人口民族,經濟狀況,概況,農業,工業,社會事業,教育,科技,醫療衛生,基礎設施,交通,文物古蹟,

歷史沿革

清朝前期,鎮境屬沂州府蘭山縣甘期社。
乾隆、嘉慶年間,鎮境屬蘭山縣底閣保和甘露溝保。
宣統三年(1911年),蘭陵建區,底閣、甘露溝2保隸屬蘭陵區。
1913年取消府制,蘭山縣改為臨沂縣,區、保未變。
1930年改保為鄉鎮,鎮境屬臨沂縣第八區底閣鄉、甘露溝鄉。
1950年代初,鎮境之內有底閣、晁村、甘期寺、魏樓、河灣、褚林、齊圩子等幾個小鄉,隸屬蘭陵縣第七區,後改為嶧縣二十一區、十二區。1956年撤區並鄉,境內小鄉合併為底閣、甘露溝2個大鄉。1958年,建峨山公社,鎮境內有峨山公社的一、二、三、四營和第十一營。1959年後改管理區。1962年鎮境屬底閣、甘露溝2公社轄區,1984年社改鄉。2001年,甘露溝鄉併入底閣鎮。

行政區劃

截止2012年,底閣鎮現有38個行政村:大晁村、後晁村、東南晁村、西南晁村、大劉莊村、甘溝村、宗官莊村、底閣村、曹廟村、侯莊村、孟莊村、河北村、李村、小官莊村、陶敦村、康莊村、葛莊、前王村、劉和崖村、馬橋村、官莊村、圈裡村、運埠屯村、魏樓村、石佛寺、邱家莊、前岳城村、埠東店村、東甘寺前村、前甘寺村、菜甘寺村、唐莊村、更雞嶺村、薄莊村、朱官莊村、望夫台村、吳山村、張莊村、楊樓村等。

地理環境

地理境域

底閣鎮位於山東省棗莊市東南部,地處兩省(山東、江蘇)四縣(邳州市、蒼山縣、台兒莊區、嶧城區)結合部,面積71.5平方公里,人口4.1萬。底閣鎮位於淮海經濟圈中心位置,南鄰京杭大運河,北靠棗臨高速公路,東距京滬高速公路20公里、日照港110公里,西距京福高速公路、京滬高速鐵路26公里,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

地形地貌

底閣鎮境內絕大部分為平原,西北部有少部分丘陵,地勢西北高東南低。

水文

底閣鎮境內主河流陶溝河、新溝河穿境而過向南流入京杭大運河。

自然資源

底閣鎮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的重要礦產有10餘種,主要有石膏、鋁土、陶土石英石磷礦石鐵礦石等,其中石膏探明儲量12.8億噸,石灰石儲量36億噸。

人口民族

底閣鎮民族主要為漢族,人口數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40105
20991
19114
家庭戶戶數
7621
家庭戶總人口(總)
1292
家庭戶男
13158
家庭戶女
12765
0-14歲(總)
6322
0-14歲男
3402
0-14歲女
2920
15-64歲(總)
17609
15-64歲男
8850
15-64歲女
8759
65歲及以上(總)
2092
65歲及以上男
964
65歲及以上女
1128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25408

經濟狀況

概況

2005年全鎮實現國民生產總值6.89億元,比2004年同期增長32%;農業總產值2.4億元,同比增長19%;工業實現總產值16.7億元,同比增長38%;實現地方財政收入1030萬元,同比增長22.5%;農民人均純收入4288元,增長8%。
2007年全鎮實現GDP8.2億元,財政收入2100萬元,連續四年被評為棗莊市招商引資先進單位,連續三年被評為平安建設先進鎮,是棗莊市明星鄉鎮。

農業

2013年,底閣鎮先後在河灣、郭樓、閆莊、卜店等村發展高標準蔬菜大棚、地膜土豆1200餘畝。成立了“強民”等農業合作組織,不斷創新管理模式,最佳化種植結構,先後引進了優質黃瓜、西紅柿、辣椒、花椰菜等蔬菜新品種,大棚蔬菜畝產量可實現畝產量2萬斤,產值5餘萬元,產品遠銷臨沂、徐州、南京、上海等地,特色農業人均特色農業純收入可達1800元。
底閣鎮底閣鎮

工業

2011年,底閣鎮企業總數發展到263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1家,其中產值過5000萬元工業企業25家,實現工業總產值達28億元,實現工業利稅3.3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18%。
底閣鎮
截至2012,底閣鎮已形成板材加企業40餘家,發展會員企業30餘家,重點發展板材加工企業3家,建設多層膠合板成產線1條,全鎮可實現年加工木材2萬餘方, 板皮800餘萬張,多層膠合板20餘萬張,產值2000餘萬元。

社會事業

教育

2014年以來,底閣鎮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圍繞校園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實施了5大建設項目,切實改善師生教育教學條件,先後投資350萬餘元實施底閣中學教學樓建設;投資100餘萬元實施中心國小餐廳建設;投資190餘萬元實施甘溝國小校舍建設;投資140餘萬元實施謙和國小教學和前進幼稚園樓建設。工程全部完工後,可增加校舍面積6900餘平方,有力提升教學承載能力。
底閣鎮中心國小底閣鎮中心國小

科技

2014年來,底閣鎮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培訓工作,聘請區農業局農藝師為技術顧問,定期對農戶進行培訓,並組織農戶到壽光、沂南等先進地區學習經驗,紮實開展農業科技大培訓、農技專家下鄉送知識等活動,以遠程教育為載體,深入農村,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地開展農業科技培訓。先後舉辦技術培訓班12場,現場技術指導500餘人,培訓農民1500餘人,發放培訓教材和明白紙等技術資料2000餘份。

醫療衛生

農村衛生工作開創新局面,率先在全區實施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截至2014年,新農合覆蓋率達100%,每年為民眾報銷醫療費用400餘萬元。投資300餘萬元建成18處農村標準化衛生室,構建起“小病在社區,大病到醫院”的醫療服務新體系。

基礎設施

底閣鎮民營工業園是嶧城區唯一的鎮級民營工業園,是棗莊市二十個重點調度園區之一。園區總規劃面積8平方公里,現已完成3平方公里的起步規劃建設。現園區內完成基礎建設投入資金2400餘萬元,10000平方米廣場,5公里水泥道路,10千kv兩條高標準園區專用高壓線路,各種路燈及綠化苗木等配套設施完備,功能齊全。園區載體作用已經顯現,現有入園企業28家,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億元,可實現銷售收入4億元,利稅5000萬元。
底閣鎮底閣鎮
2014年以來,底閣鎮投資1200餘萬元的農村道路網化建設工程已完成,新建鎮村級道路38條,總里程48公里,惠及全鎮39個村,完成全鎮40餘公里道路的路肩幫包、安保設施安裝等工作。同時,積極配合區交通部門完成蒙台路嶧城段大修工程,投資100萬元實施路域環境治理,進一步提升道路檔次,有效改善了民眾出行條件。

交通

底閣鎮地處兩省四縣(市)結合部,交通運輸極為便利。水路主要有京杭大運河和東海運輸線。距離台兒莊運河碼頭11.5公里,可直達南京、上海、杭州、無錫、蘇州、曲阜等大中城市,市場運輸價格約為6元/噸,是陸路運輸價格的十分之一,一條流動的京杭大運河就是企業生產發展的流動的倉庫。通過日照、連雲港等港口,海上運輸可直達世界各地。山東日照港距底閣200公里,噸公里運輸價格48元,連雲港距底閣220公里,噸公里運輸價格50元。陸路西距京福高速公路和京滬高速鐵路棗莊火車站36公里,東離京滬高速公路20公里。底閣現有大中型運輸車輛1000餘輛,運輸總動力達5萬馬力,完全可保證陸路交通運輸的需要。

文物古蹟

底閣鎮為千年古鎮,境內遍布眾多古蹟古遺址。
曹操屯兵處
底閣村《臨沂縣誌》記作“邸閣”,後因“邸”字生僻,誤寫成底閣,沿用至今。傳說底閣村及其南部一帶曾是東漢末年曹操屯兵的地方,有72眼古井,其中一眼叫臥龍石。自民國以來,修築台濰公路(後為濰徐公路、臨徐公路)及其他工程時,發現了多處古廢井及井中古物。《臨沂縣誌.古蹟》載:該村是漢末存放軍糧的場所演變成村的。底閣村南2公里處,有一村叫陶墩,傳說原名叫草墩,是曹操存放馬草的場所。底閣以南7公里有一村叫馬莊,是曹操的牧馬場。又傳說,曹操的妹妹埋葬在底閣,墓葬位於侯莊村南,現夷為平地。
宋鹽河故道
宋這支鹽河由蘭陵東北小仲村以東南行,又繞蘭陵以北西行,再繞蘭陵以西南行入底閣鎮境,經朱官莊村、甘期寺村,又穿河北村、底閣村二村之間向西南而行出鎮境。今宋鹽河故道,河谷形跡依稀可見,為一狹長低洼地帶,附近黃土層較厚,雖深挖數米而土質不變,當地人稱“老黃河河套”。黃土土質肥沃,是該鎮上等糧田。民國年間,當地居民常於河谷中刨起鹹土塊,以水稀之,取上層澄清液當鹽食用,朱官莊村至甘期寺村一段的低洼河谷中此種鹹土最多,疑為昔時鹽船翻沉,傾鹽於河中所致。
岳城故城
位於底閣鎮駐地西北5公里,岳城村西200米處。古城東面依山嶺而築,東城牆基本以嶺為牆,北、西、南三面皆為石英石砂土混合夯築而成。故城北高南低,長寬各約1公里,略呈正方形。城牆高約5米,寬約10~15米,城內面積約四五百畝,當地有“四頃八京地”(小國京城)之說。北、西、西南各有城門,以西南門最大、最明顯。有東北西南方向的大道穿城而過。由於年代久遠,城牆變得低矮平緩。1950年代初,城牆上已長滿荒草荊棘,成附近各村放牧牛羊的地方。又因城牆形似小山,魏樓村人稱之為“山”。城牆為土築,植樹種田皆可。“文革”時期,附近村民取土,西南城牆被挖平大半,其餘各段,基本完好。從掘土的橫斷面,可看到清晰的夯層。古城興建年代無考。
當地民間一種傳說是北齊某岳王與蘭陵王打仗時興建。又傳說,古時某首領率人馬征夫在此修城。城未修好,見一隻小鳥落在城外樹上一遍遍鳴叫,如同人語,修城人聽為“可東可東再可東,跑不開馬,亮不開兵,這裡安不下沂州城”。首領聽清了鳥語,以為在此修城不合地利,神鳥點化,吐露天機,於是放棄此城。按照鳥語的指引,帶領人馬東行,直走到沂河西岸,見那裡依山(金雀山、銀雀山)傍水(沂河),四周平野開闊,便選為修城之處,即後來的沂州、今日臨沂城。從城周出土的陶器殘片、古蟻鼻錢(俗叫殷有)以及城牆頂上的漢墓等情況分析,此城的修建應早於漢代,為春秋戰國時期所築。又一說,此城為楚將鐘離昧所築較為可信。因戰國時期,魯南曾為楚地。古城一帶曾多次出土過刀、劍、箭頭、護心鏡等古物,此處應為古代屯兵爭戰之地。岳城故城屬先秦文化遺址,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安放遺址碑。
另外,底閣鎮境內還有侯莊村西的“西灘子遺址”、徐莊村北的“北安子遺址”、望夫台村東的“望夫處遺址”、楊樓村東的清代楊氏節孝牌坊(“文革”中被毀壞)、魏樓村清嘉慶年間的“舉人府”。還有遍布境內的古廟14處。
底閣鎮
岳城遺址岳城遺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