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跋

序跋

序跋是一種文體名。這類文章是用於說明書籍著述或出版宗旨、編輯體例和作者情況的,也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及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這類文章,按不同的內容和表達方式分別屬於說明文議論文,描寫編寫目的、簡介編寫體例和內容的屬於說明文。對作者的作品進行評論或對問題進行闡發的屬於議論文。序跋是“序”與“跋”的合稱。序也作“敘”,稱“引”。“序”一般置於書籍或文章前面,置於書後的稱為“跋”,或“後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序跋
  • 外文名:preface and postscript
  • 拼音:xù bá
  • 類別:文學體裁名稱
  • 別名:序言、前言、後序等
  • 作用:簡介、說明、評論
內容簡介,名文示例,《吶喊》自序,作品賞析,作者簡介,詳細釋義,序的體裁,跋的體裁,相關書籍,

內容簡介

序跋作為一種文體,是敘述一書作意(包括宗旨、 目的或寫作動機等等)的文字。序,又稱敘、敘文、敘言、序言、序文、引、引言、導言等。序在古代多放在書的後面,現在一般放在書的前面,而把放在書後面的序稱為後序或跋。序跋的內容、體例大致相同,因而可合稱序跋文。一般的書有序無跋,如覺得序意未盡,後面仍可有跋。
序有自序和他序之分。自序偏於說明著作宗旨、撰寫經過、編寫體例等,還可就書中的重點和難點,作簡要的闡述。自序有時也稱前言。他序則常常要對作者、作品作介紹和評論,或對書中的觀點作引申和發揮。自序和他序可以並用,不同的觀點還可以展開爭鳴。
一般的讀者都有讀書先讀序跋的習慣。他們把序比喻為“遊園的嚮導”,所以有的書也稱序為導言。不論是自序還是他序,都承擔著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圖書內容的任務。因此,序的第一要義,應是坦率、誠實、中肯,要對讀者負責,對社會負責。為人作序者,要深入了解作者,認真地研究原著,不能憑道聽途說的材料或浮光掠影的印象去敷衍成篇。大凡名家,總在某一方面學有專長。由名家作序,可以幫助讀者深入堂奧,也有利於扶植人才。然而,只要有真知灼見,即使不是名家,同樣也有作序的資格。序風是文風的一個方面。有少數人礙於情面,逢面作“序”,由於沒有認真讀過原稿,只好七拉八扯羅列瑣事,或興之所至地鋪演軼聞,結果序和正文常常是風馬牛不相及,有序等於無序。這實在是一種不好的文風。
序大都是夾敘夾議。偏於敘的,有散文的特點;偏於議的,有論文的特點。散文也好,論文也好,都要言之有物。散文要以材料的豐富和文筆的多姿見長,論文則要以論點的深刻和分析的透闢取勝。在各種套用文體中,序是具有較大的文學價值或史料價值的。

名文示例

《吶喊》自序

我在年青時候也曾經做過許多夢,後來大半忘卻了,但自己也並不以為可惜。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著已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麼意味呢,而我偏苦於不能全忘卻,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便成了《吶喊》的來由。
我有四年多,曾經常常,——幾乎是每天,出入於質鋪和藥店裡,年紀可是忘卻了,總之是藥店的櫃檯正和我一樣高,質鋪的是比我高一倍,我從一倍高的櫃檯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去,在侮蔑里接了錢,再到一樣高的櫃檯上給我久病的父親去買藥。回家之後,又須忙別的事了,因為開方的醫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藥引也奇特:冬天的蘆根,經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對的,結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辦到的東西。然而我的父親終於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 N進K學堂去了,仿佛是想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我的母親沒有法,辦了八元的川資,說是由我的自便;然而伊哭了,這正是情理中的事,因為那時讀書應試是正路,所謂學洋務,社會上便以為是一種走投無路的人,只得將靈魂賣給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而況伊又看不見自己的兒子了。然而我也顧不得這些事,終於到N去進了K學堂了,在這學堂里,我才知道世上還有所謂格致,算學,地理,歷史,繪圖和體操。生理學並不教,但我們卻看到些木版的《全體新論》和《化學衛生論》之類了。我還記得先前的醫生的議論和方藥,和現在所知道的比較起來,便漸漸的悟得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同時又很起了對於被騙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從譯出的歷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維新是大半發端於西方醫學的事實。
因為這些幼稚的知識,後來便使我的學籍列在日本一個鄉間的醫學專門學校里了。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於維新的信仰。我已不知道教授微生物學的方法,現在又有了怎樣的進步了,總之那時是用了電影,來顯示微生物的形狀的,因此有時講義的一段落已完,而時間還沒有到,教師便映些風景或時事的畫片給學生看,以用去這多餘的光陰。其時正當日俄戰爭的時候,關於戰事的畫片自然也就比較的多了,我在這一個講堂中,便須常常隨喜我那同學們的拍手和喝彩。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鑒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
這一學年沒有完畢,我已經到了東京了,因為從那一回以後,我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在東京的留學生很有學法政理化以至警察工業的,但沒有人治文學和美術;可是在冷淡的空氣中,也幸而尋到幾個同志了,此外又邀集了必須的幾個人,商量之後,第一步當然是出雜誌,名目是取“新的生命”的意思,因為我們那時大抵帶些復古的傾向,所以只謂之《新生》。
新生》的出版之期接近了,但最先就隱去了若干擔當文字的人,接著又逃走了資本,結果只剩下不名一錢的三個人。創始時候既已背時,失敗時候當然無可告語,而其後卻連這三個人也都為各自的運命所驅策,不能在一處縱談將來的好夢了,這就是我們的並未產生的《新生》的結局。
我感到未嘗經驗的無聊,是自此以後的事。我當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後來想,凡有一人的主張,得了贊和,是促其前進的,得了反對,是促其奮鬥的,獨有叫喊於生人中,而生人並無反應,既非贊同,也無反對,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措手的了,這是怎樣的悲哀呵,我於是以我所感到者為寂寞。
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長大起來,如大毒蛇,纏住了我的靈魂了。
然而我雖然自有無端的悲哀,卻也並不憤懣,因為這經驗使我反省,看見自己了:就是我決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英雄。
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驅除的,因為這於我太痛苦。我於是用了種種法,來麻醉自己的靈魂,使我沉入於國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後來也親歷或旁觀過幾樣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為我所不願追懷,甘心使他們和我的腦一同消滅在泥土裡的,但我的麻醉法卻也似乎已經奏了功,再沒有青年時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S會館裡有三間屋,相傳是往昔曾在院子裡的槐樹上縊死過一個女人的,現在槐樹已經高不可攀了,而這屋還沒有人住;許多年,我便寓在這屋裡鈔古碑。客中少有人來,古碑中也遇不到什麼問題和主義,而我的生命卻居然暗暗的消去了,這也就是我惟一的願望。夏夜,蚊子多了,便搖著蒲扇坐在槐樹下,從密葉縫裡看那一點一點的青天,晚出的槐蠶又每每冰冷的落在頭頸上。
那時偶或來談的是一個老朋友金心異,將手提的大皮夾放在破桌上,脫下長衫,對面坐下了,因為怕狗,似乎心房還在怦怦的跳動。
“你鈔了這些有什麼用?”有一夜,他翻著我那古碑的鈔本,發了研究的質問了。
“沒有什麼用。”
“那么,你鈔他是什麼意思呢?”
“沒有什麼意思。”
“我想,你可以做點文章……”
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們正辦新青年》,然而那時仿佛不特沒有人來贊同,並且也還沒有人來反對,我想,他們許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說: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是的,我雖然自有我的確信,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是在於將來,決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服了他之所謂可有,於是我終於答應他也做文章了,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記》。從此以後,便一發而不可收,每寫些小說模樣的文章,以敷衍朋友們的囑託,積久就有了十餘篇。
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並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於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於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至於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顧及的;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在《明天》里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至於自己,卻也並不願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青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
這樣說來,我的小說和藝術的距離之遠,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到今日還能蒙著小說的名,甚而至於且有成集的機會,無論如何總不能不說是一件僥倖的事,但僥倖雖使我不安於心,而懸揣人間暫時還有讀者,則究竟也仍然是高興的。
所以我竟將我的短篇小說結集起來,而且付印了,又因為上面所說的緣由,便稱之為《吶喊》。
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三日,魯迅記於北京。

作品賞析

這篇文章是魯迅為自己的小說集《吶喊》寫的序言。《吶喊》共收作品十四篇,起於1918年的《狂人日記》,迄於1922年的《社戲》。作品的選材,“多采自病態的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魯迅 《南腔北調集·我怎么做起小說來》)而當時的魯迅認為最須急切地療救的,正如這篇自序所言,是人的“病態”的靈魂。因此,《〈吶喊〉自序》是魯迅作品中一篇十分重要的作品。我們要理解魯迅憂憤深廣的思想和簡括鮮明的藝術風格,都應該從這篇序文入手。
這篇序文,勾勒出了作者前期思想的發展脈絡,同時對遊蕩在當時背景中的自弦靈魂進行了深入的剖析。
在這篇序文里,“醫病”的問題,成為作者用於表述過去的一個基本線索。首先是為父親買藥醫病,結果,“我的父親終於日復一日的亡故了”。接著是上日本的醫學專門學校學醫,決心“求治象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但作者看到的“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示麻木的神情”的一群中國看客。作者從這群看客的身上,看到不再是身體的疾病,而是精神上的病症。作者由關注身體的病痛到關注精神的病痛,展示了作者思想發展的進程。這一思想轉化的進程,對作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同時,從藝術表現上,作者思想的這種轉化,又僅僅是通過並不曾為他人所注重的幾則小事的表述來實現的,這顯示出作者準確、精到的把握能力和藝術表現力。
在這篇序文里,作者並沒有迴避自己曾有的猶疑和孤寂,體現出了坦蕩率直的藝術品格。而作為一篇序文,作品又恰當地提示了他所以要作小說的緣由:“鐵屋子”作為作者對傳統中國社會的象徵,它既顯現了魯迅深居其中的寂寞孤苦,同時也昭示了作者要領著國人從精神上走出它的決心。於是,“吶喊”就成為作者從深寂孤苦中所噴射出的一腔激情孤憤。從集子中所收作品看,也明顯地保留著作者於“五四”高潮時期,在結束一段的沉默之後奮起呼喚的特色。
這篇序文的寫作特點,突出地體現出作者的用筆素樸、簡括,不事鋪排。這種筆觸,與他深沉冷峻的思想桴鼓相應;同時作者的素樸、簡括,並不意味著作者思路的單調、狹促。作者在描述生活鎖事的同時,總是把他的得寸進尺觸,抵向我們的心靈和精神。至今,這篇序文仍以它簡括深思的藝術個性和憂憤深廣的思想,給讀者帶來深層次的思索。

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1936年),浙江紹興人。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原姓周,名樹人,號豫才;“魯迅”是其投身五四新文化運動後使用的一個筆名,因為影響日甚,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魯迅。魯迅寫過一首《自嘲》詩,其中有兩句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魯迅一生寫下了800多萬字的著譯,他的《吶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許多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譯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語等多種文字,飲譽全球。《魯迅全集》是他留給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詳細釋義

序的體裁

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後代有的還很像是抒情散文。例如《史記》中的書、表、傳的序,都是在議論中夾著感慨,藉以總結歷史教訓、表達作者的政治見解和對所記敘的人與事的態度。《戰國策序》則歷述從春秋至戰國的轉變,通過敘事表現作者的道德禮義觀和對戰國至秦之間君臣興詐偽任刑法的看法,以及對縱橫遊說之士作品的評價。後來的“史序”便都是繼承了漢代這類序文的傳統,例如歐陽修編寫《新五代史》,其《一行傳序》《伶官傳序》等即是。至於讀古代書籍文章而寫的序,例如曾鞏的《戰國策目錄序》《新序目錄序》等,更是以議論為主。
以敘事為主、夾敘夾議的序不多見,突出的典型為韓愈的《張中丞傳後敘》。這是作者讀了李翰所作的張巡傳後寫在該傳後面的,大半篇幅記載張巡的事跡,以補李翰傳文的不足。而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卻用了兩大段文章發表議論,以批評“小人之好議論、不樂成人之美”的時弊。因此這篇文章雖然以敘事為主,但是並不是傳記,還是序。
抒情成分較多的序,多半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等。柳宗元的《愚溪詩序》和歐陽修的《釋秘演詩集序》,雖然一個是為自己的《八愚詩》作序,一個是為某一人的詩作序,但也屬此類。這種序的抒情,也都離不開議論和敘事。例如《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李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群季俊秀,皆為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幽賞未已,高談轉清。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詠,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顯然,這篇短文是桃花叢中歡宴的記實,抒情、敘事、議論融為一片,而人生短暫、需及時行樂的情懷是全篇的主幹。
從唐代起,序又稱為“引”。劉禹錫所作的序,都寫作“引”,如《彭陽唱和集引》《吳蜀集引》等。蘇洵也以引為序,如《族譜引》之類。這是作家的習慣問題。劉禹錫的父親叫劉緒,緒、序同音,蘇洵的父親叫蘇序,因為要避父名,所以二人改序為引。這本來是特殊情況造成的作家個人的規矩,但由於劉、蘇的影響,後來也有人作起“引”來,那就與避諱無關了。

跋的體裁

跋就是寫在書後、文後的序。最初書、文只有序。自從序固定在書、文的前邊以後,作者如果還有要說的話,或者別人要把心得、意見、考證等內容寫上去,就寫在書、文之後,稱為後敘(如韓愈:《張中丞傳後敘》)、題某某後(如柳宗元:《讀韓愈所著(毛穎傳)後題》)等等,到了宋代,就把這種文章稱為跋。例如歐陽修的文集中就有幾十篇跋。跋與序雖然是一回事,但在語言上卻略有不同。因為跋或後序、題後之類實際是對序的再補充,所以一般都更為簡勁峭拔,不像序那樣詳細豐富。

相關書籍

中國古代序跋史論》(石建初編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1日出版)共選出各朝代的各種“序”、“跋”代表作180來篇。除逐一對這些“序”、“跋”的特點進行闡述外,主要是對“序”、“跋”發展的四個階段進行了概括總結:一是對“序”、“跋”初始階段的不確定性進行簡單闡述;二是對“序”、“跋”雛形階段寫作的單一性進行了扼要說明;三是對“序”、“跋”完善階段寫作的多樣性進行了分析評論;四是對“序”、“跋”成熟階段寫作的靈活性進行了研究探討。所有這些,都是圍繞“序”、“跋”在各個文學發展時期所處的性質’、地位、作用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繫和區別而展開的。
《中國古代序跋史論》以時間為經、以各朝代的各種“序”、“跋”為緯,“編織”中國古代序跋發展史;對我國文學發展的幾個高峰時期,如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序”、“跋”進行了重點闡述。
《中國序跋鑑賞辭典》(樓滬光、孫琇主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本詞典的年代跨度,從先秦開始,一直選到2000年止,古代編從先秦到1918年,計179篇;現代編從1919年五四運動始,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計163篇;當代編從1950年到2000年,計118篇。
明代小說序跋研究》(王 猛著,中國文聯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從整體上對明代小說序跋進行多維透視,先是追本溯源,探討序跋在明前的發展狀況、特點,和到明代如何一步步走向興盛;接下來考察其文體風貌、內容分類、價值作用等各方面情況,並進一步研究明代學術思潮對其產生的深刻影響。接著從具體序跋作品入手,在兩個方向上展開,分析和發掘明代各體小說序跋的發展規律、特點、價值。最後就明代小說序跋最主要的兩方面價值——史料文化價值和小說理論價值,予以重點研究和探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