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恩縣

平恩縣

平恩縣,古代縣級行政區名。漢宣帝地節三年(前67年),置平恩侯國(故城在今邱縣邱城鎮西南四里),屬冀州魏郡新莽時更名延平縣東漢復名平恩縣,仍屬冀州魏郡。三國、魏晉屬廣平郡。北齊時斥漳縣併入,縣治移至斥漳故城(今曲周縣東南西呈孟)。隋開皇六年(586年)徙還故治。唐天寶元年(742年)改洺州廣平郡,仍轄平恩縣,至德二年(757年)復為洺州,平恩縣依然屬之。北宋時屬河北西路洺州。金代省入曲周縣為平恩鎮。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平恩故城,典籍記載,漢書,史記,資治通鑑注,元和郡縣圖志,太平寰宇記,

歷史沿革

漢宣帝地節三年(前67年),置平恩侯國(故城在今邱縣邱城鎮西南四里郭門村),屬冀州魏郡
元康五年(前61年),平恩侯國除為縣。
新莽時更名延平縣。
東漢復名平恩縣,仍屬冀州魏郡
三國魏時,平恩縣屬冀州廣平郡。兩晉時代屬司州廣平郡
北魏時,平恩縣屬相州廣平郡。
北齊時徙平恩縣治於斥章故城(在今河北曲周縣東南之西呈孟)。
隋代,平恩縣更屬武安郡;開皇六年(586年),平思縣徙還故治。
武德元年(618年)武安郡改為洺州,平恩縣屬之。
天寶元年(742年)改洺州為廣平郡,仍轄平恩縣。
至德二年(757年)復為洺州,平恩縣依然屬之。
北宋,平恩縣屬河北西路洺州。
金初,平恩縣省入曲周縣為鎮,平恩鎮屬河北西路洺州
至元二十六年(1289),於平恩鎮始置丘縣,(治今邱縣城南10公里邱城鎮),屬山東東昌路
洪武元年(1368年),改東昌路為東昌府,丘縣屬之。
雍正三年(1726年),為避孔丘之諱,丘加“阝”為邱,始稱邱縣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制,設濟西道(後改東臨道),邱縣屬之。
1944年5月26日,邱縣全境解放,8月縣治北遷馬頭鎮(即今治)。
1949年建國後,邱縣劃歸河北省邯鄲(專區、地區、市)管轄至今。

平恩故城

平恩故城:在邱縣西,漢置,地節三年封許廣漢為侯國,後漢曰平恩縣,應劭曰“縣改館陶之別鄉”;《舊唐書·地理志》平恩縣,隋自斥漳移於平恩故城置;《太平寰宇記》高齊天保七年移治斥漳城,在今廣平府威縣,隋開皇六年還治平恩。王存《九域志》縣在洺州東九十里,金省入曲周。《金史·地理志》曲周縣有平恩鎮是也,元改置今縣名。按邱縣之名自元時始立,而《明統志》雲本館陶之別鄉,漢析置邱縣,屬魏郡不知何據。《府志》又雲,漢置斥丘縣,斥丘即春秋晉乾侯邑,魯昭公所處在今直隸廣平府成安縣界。闞駰曰“地多斥鹵,故曰斥邱”,與邱縣無涉也。——《大清一統志》卷一百四十七

典籍記載

漢書

[漢]班固撰 [唐]顏師古
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上
魏郡
平恩,侯國。莽曰延平。

史記

[西漢]司馬遷
史記卷二十考證
建元以來侯者年表第八
平恩【索隱志屬魏郡】許廣漢家昌邑坐事,下蠶室獨有一女嫁之宣帝,未立時素與廣漢出入相通,卜相者言當大貴,以故廣漢施恩甚厚。地節三年封為侯,邑三千戸,病死無後,國除。
地節三年封平恩侯,食三千戶。在侯位七年病卒,謚戴。

資治通鑑注

[宋]司馬光胡三省
卷第二十五
【漢紀十七】
中宗孝宣皇帝上之下地節三年(甲寅,公元前六七年)
夏,四月,戊申,立子為皇太子,以丙吉為太傅,太中大夫疏廣為少傅。〔疏,姓也。考異曰:荀紀立皇太子在去年四月戊申,漢書舊本亦然。顏師古據疏廣及丙吉傳,並雲“地節三年立皇太子”,知在此年者是也。〕封太子外祖父許廣漢為平恩侯。〔平恩,侯國,屬魏郡。宋白曰:魏為縣,屬廣平郡;唐屬洺州;有平恩川。〕

元和郡縣圖志

卷第十五
平恩縣,上。西至州八十三里。本漢舊縣也,屬魏郡,宣帝以許廣漢為平恩侯。魏省,尋復置,隋開皇六年,罷屬洺州
康台澤,在縣東五里。

太平寰宇記

[宋]樂史
平恩縣。東北五十里,舊十四鄉,今三鄉。本漢舊縣,屬魏郡;宣帝以許廣漢為平恩侯。魏屬廣平郡。高齊天保七年移於斥漳城,今洺水縣是也。開皇六年又自斥漳移在平恩川今理。唐台澤。一作康台澤,在縣東五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