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魚(中藥材)

帶魚(中藥材)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帶魚,中藥名。為帶魚科動物帶魚Trichiurus haumela (Forskal)的肉、鱗、油。分布於我國沿海。具有補虛,解毒,止血之功效。常用於病後體虛,產後乳汁不足,瘡癤癰腫,外傷出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帶魚
  • 別稱:鞭魚、帶柳、裙帶魚、海刀魚、鱗刀魚、白帶魚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魚綱
  • :鱸形目
  • :帶魚科
  • :帶魚屬
  • :帶魚
  • 分布區域:我國沿海
  • 採收時間:常年均可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附註,藥理作用,

入藥部位

肉、鱗、油。

性味

味甘,性平。

歸經

歸脾、肝、胃經。

功效

補虛,解毒,止血。

主治

用於病後體虛,產後乳汁不足,瘡癤癰腫,外傷出血。

相關配伍

1、治病後體虛:帶魚、糯米各適量,加調味品,蒸熟內服。(《海洋藥物民間套用》)
2、治產婦奶汁不足:鮮帶魚200g,木瓜250g。煎湯服。(《常見藥用動物》)
3、治肝炎:鮮帶魚蒸熟後上層油食用,不限量。(《中國藥用海洋生物》)
4、治呃逆:帶魚火燒存性,研末,用量2-5g。(《常見藥用動物》)
5、治瘡癤癰腫:將砒霜放入帶魚腹內,掛陰涼處,2-3個月後(即過1個冬天),魚身上出來一層薄霜,將此霜刮下,加鳳仙花種子焙乾研末,外敷瘡癰患處。
6、治外傷出血:帶魚鱗外敷患處。(5-6方出自《中國藥用海洋生物》)

用法用量

內服:魚肉煎湯或燉服,150-250g;或蒸食其油;或燒存性研末。外用:魚鱗適量,敷患處。

使用注意

不宜多食。

採集加工

常年均可捕撈,捕後,除去內臟,洗淨,鮮用。

形態特徵

帶魚:又名刀魚、牙魚、白魚、青宗帶。體帶狀,很側扁。前部背腹緣幾平行,體長一般50-70cm,大者長達120cm。頭狹長,尖突,吻尖長。眼中大,位高,眼間隔平坦,中央微凸。口大;平直,口裂後緣達眼下方。下頜長於上頜,突出。牙強大,側扁而尖,兩頜前端各有2對倒鉤狀大犬牙,上頜具側牙10-13;下頜具側牙12-14。鰓孔寬大,鰓耙(8-14)+(15-24),細短。體光滑,鱗退化為銀膜。側線於胸鰭上方顯著下彎,沿腹緣伸達尾端。背鰭125-145,起點在頭後部,延達尾端。臀鰭88-113,完全由分離小棘組成,僅棘尖外露,第1鰭棘甚小。胸鰭11-12,短尖而低。無腹鰭。尾鞭狀,尾鰭消失。體銀白色,背鰭上半部及胸鰭淺灰色,具細小黑點。尾暗黑色。

生長環境

為暖水性中下層回遊魚類,棲息於水深60-100m泥質海底。主食毛蝦、烏賊及各種魚類,白天沉至深處,夜間上浮表層。5-7月於河口外鹹淡水區產卵,懷卵量3.5萬-19.6萬粒,浮性卵。秋末冬初,魚群由北往南沿30-60m等深線進行越冬回遊。我國沿海均有分布。

相關論述

《綱目拾遺》:“帶魚出海中,形如帶,頭尖尾細,長者至五六尺,大小不等,無鱗,身有涎,乾之作銀光色,周身無細骨,正中一脊骨如邊箕狀,兩面皆肉裹之,今人常食為海鮮。據漁海人言:此魚八月中自外洋來,千百成群,在洋中輒銜尾而行,不受網,惟釣斯可得,漁戶悉以乾帶魚肉一塊,作餌以釣之,一魚上釣,則諸魚皆相銜不斷,掣取盈船。此魚之出以八月,盛於十月,霧重則魚多,霧少則魚少,率視霧以為貴賤雲。”

附註

與本品功用相同的同屬動物尚有:①小帶魚Trichiurus multicusGray 我國沿海均有分布;②沙帶魚T. savala(Cuvier et Valenciennes) 分布於東海和南海。

藥理作用

本品具有高營養、增強記憶力、預防老年痴呆症、降低膽固醇、細嫩皮膚、烏髮等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