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木偶

布袋木偶

布袋木偶,又稱掌中木偶戲。是福建省的地方傳統戲劇。據《漳州府志》載,龍溪地區宋代已有傀儡戲。清中葉後,布袋木偶興盛,至抗日戰爭前,龍溪、漳浦海澄長泰等縣,鄉鄉有專業或業餘戲班。長久以來,它與閩南人民血肉相聯,成為其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布袋木偶
  • 外文名:sock puppet
  • 又名:掌中木偶戲
  • 記載作品:《漳州府志
  • 來源地區龍溪地區
  • 發生朝代:宋朝
布袋木偶戲,起源,引用信息,

布袋木偶戲

布袋戲的特長是演員用手指直接操縱,因而動作節奏明快,迅捷有力。龍溪布袋戲以演武戲見長。偶頭是其結構的主要部件,雕刻家徐年松、徐竹初父子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們仔細研究戲劇各行當、角色的臉譜,結合自身體驗與藝術素養,雕繪出許多深刻體現典型性格的偶頭,善惡忠奸,千姿百態。指掌功夫又是其表演藝術的關鍵,演員運用偶人不同的立姿、頭姿、手姿、步姿,塑造有內心活動的偶人形象,概括、誇張而又真實,而"反套"(表現偶人"背手")和"飛套"(偶人飛出,或騰空、或躍牆,套入另一隻手)的操縱技巧,更令人驚嘆。布袋演員有三個"自我"--演員、角色、偶人,常雙手同時搬演兩個以上角色,一心多用,呼應自如,足見其難度與演員的功力。

起源

約起源於清代中葉。又名“指頭木偶”、“手托傀儡”、“掌上木偶”。在福建南部稱為“掌上班”。它是將木偶套在藝人的手上進行表演。體積小(布袋長約七寸左右),操縱靈活,演武戲的速度,比真人的動作快得多,刀槍招架也比真人演得勇敢。大多演出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再加動作活潑,所以最為兒童們喜愛。所以布袋木偶,亦是一種很好的兒童玩具。過去常在街頭演出的扁擔戲、北京的“耍苟利子”、福建的“布袋戲”、江西南昌的“被窩戲”等,均屬此類。

引用信息

吳山 主編.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9.第782頁
在網路世界裡,中文經常使用的是
〈方〉背心...... 來源:漢語倒排詞典
貝類,又名江瑤......來源:唐詩百科大辭典
傳統服飾。即坎肩。其初穿於袍套之內,上多紐扣,解脫方便,可免脫換外衣之累。後服於外,俗謂之“十三太保”......來源:中國服飾大典
即背心。來源:中國服飾大典
清代盛行的服裝。男女皆用。又稱背衣、坎肩。無領無袖,長及腰......來源:中華文明大辭典
中國古代用於保護戰馬的專用裝具。又稱馬鎧,商周時期的皮馬甲用於保護駕車的轅馬,由保護馬頭......來源:中華國粹大辭典
也叫背心,北方稱“坎肩”,清代男子穿在外面......來源:中國旅遊文化大辭典
即和尚坎肩......來源:中國豫劇大辭典
無袖之上衣。即背......來源: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
亦稱“馬鎧”。古代用於戰馬的防護裝具。可分兩類:一類是用於駕戰車的轅馬,多見於車戰為主的商周......來源:軍事大辭海·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