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狄卡(歷史人物)

布狄卡(歷史人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布狄卡(英文:Boudica或Boudicca),舊名博阿迪西亞(拉丁語:Boadicea,或譯波阿狄西亞),威爾斯語中稱她為比達格(Buddug)(?-西元60年或61年),是英格蘭東英吉利亞地區古代愛西尼部落(愛西尼人)的王后和女王,她領導了不列顛諸部落反抗羅馬帝國占領軍統治的起義。

基本介紹

  • 本名:布狄卡
  • 別稱:Boudica
  • 出生時間:?
  • 去世時間:西元60年或61年
  • 主要成就:她領導了不列顛諸部落反抗羅馬帝國占領軍統治的起義。
簡介,起義緣由,占據領地,威懾體系,起義源頭,起義行動,起義開始,攻擊羅馬人,戰術錯誤,尾聲,布狄卡雕像,

簡介

布狄卡(布狄卡女王)Boudica
布狄卡
羅馬帝國時期不列顛的一個古凱爾特人(Brythonic Celt)部族艾西尼人(Iceni)的女王,丈夫艾西尼國王普拉蘇塔古斯(Prasutagus)是羅馬人的傀儡,羅馬人企圖在他死後吞併愛西尼。因此公元61年,布狄卡遂領導了一次大規模反羅馬人壓迫的活動。但這些不列顛人遠不及組織精良的羅馬部隊,不久便被鎮壓下去。
後被西方的巫師與占卜師們奉為射手座的守護女神。
不列顛戰士
艾西尼王后布狄卡(Boudicca)是一支凱爾特人部族的統治者,她挑戰羅馬帝國在不列顛的殖民策略。她所領導的驅逐羅馬殖民者的起義曾非常接近於成功。
布狄卡的名字有時也拼作博爾蒂西亞(Boadicea),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直系艾西尼族人,僅僅知道她嫁給了艾西尼國王普拉蘇塔古斯(Prasutagus),在凱爾特王室家族中與其他部落締結婚姻聯盟並非不同尋常的。留存下來的關於布狄卡的信息來自兩位羅馬帝國的史學家的著作,塔西佗和迪奧·卡西烏斯。後者描述他對這位艾西尼王后的印象:布狄卡,迪奧寫道(引自《布狄卡起義》),“身材高大,外貌可怖,並且有著一副粗嘎刺耳的嗓音。茂密的鮮紅色頭髮直披到膝部:她戴著一副粗大的編織的黃金項鍊,穿著件顏色繁多的束腰外衣,在束腰外衣上罩著一頂厚斗篷,用一枚領針扣緊。”

起義緣由

占據領地

艾西尼占據的領地即當代英格蘭的諾福克郡,歷史學家們假設在青銅時代晚期的某個時候他們自歐洲大陸遷徙而來。在英格蘭他們建立起了農耕經濟,是布匹織工也製作陶器。他們的安定被來自高盧的貝爾格族(Belgae)的到達所威脅。貝爾格族由於為他們留在高盧抵抗愷撒和那地的羅馬統治的兄弟提供援助而遭致愷撒的敵意。公元前55年前後,愷撒開始攻擊不列顛。
使事情變得進一步複雜化的是貝爾格族凌駕於他們的凱爾特鄰居諸如艾西尼之上的優越性。貝爾格人是技巧嫻熟的鐵匠,在農業方面也更為能幹,而最重要的是他們擁有一支組織精良的軍事武裝。他們很快就開始占領這一地區的其他部族。艾西尼建造要塞抵抗他們,但當羅馬人在公元43年發動一次強大的軍事侵入時,貝爾格人屈服了。凱爾特族群總共有十一位國王悉數簽署了投降書。羅馬城內的克勞狄拱門上銘記著這次歷史性的降服。無論如何,有兩位國王早早地策劃了與羅馬人的協定,作為交換,他們對本部落仍能保留某些權力。這兩位統治者分別是雷格尼族(Regni,居於今英格蘭南部薩里、蘇塞克斯郡沿海一帶)的科吉杜努斯(Cogidubnus)和布狄卡的丈夫普拉蘇塔古斯。

威懾體系

在接下來的一些年裡,羅馬人在不列顛建立起堅固的軍事威懾體系,如同他們在歐洲的別處、北非和中東乾的那樣。羅馬的殖民意味著被征服地人民的財政困苦。他們的經濟迅速被迫使自身像齒輪那樣開動起來,應付穀物食品的生產,以供給駐紮在他們土地上的龐大羅馬軍團的士兵們,同時羅馬的行政長官還對一系列勞務和貨物課收重稅,羅馬的放債者也乘機湧入不列顛。羅馬指派的不列顛總督蘇維托尼烏斯·鮑利努斯(Suetonius Paulinus)則致力於根絕凱爾特土著宗教德魯伊教派(Druidism)。它的祭司們無論對凱爾特平民還是王室階層都保有極大的影響力。

起義源頭

當行政長官卡圖·德奇安努斯(Catus Decianus)廢除克勞狄烏斯皇帝與普拉蘇塔古斯簽定的一份財政協定的條款時,布狄卡起義的源頭誕生了。它曾被稱作一筆饋贈,之後卻被更名為一筆貸款。作為答覆,普拉蘇塔古斯在他的遺囑中將王國的一半留給克勞狄烏斯的繼任者尼祿,以償還該筆債務。卡圖·德奇安努斯手下的羅馬官員們來到艾西尼索要的卻是整塊領地。由於布狄卡和普拉蘇塔古斯沒有生育男性後嗣,繼承王國的是布狄卡本人,她被逮捕和毆打,她的兩個女兒受到姦污。艾西尼貴族的財產被清空,王室的次要親屬則被販賣往羅馬充當奴隸。
公元61年夏季,在羅馬統治將近兩個十年之後,正當蘇維托尼烏斯在威爾斯領導一場對凱爾特的攻擊時,一場反對羅馬的起義已經策劃完畢。儘管在歐洲西部和南部近乎所有地方取得了絕對的不容置疑的勝利,類似的反抗對羅馬人而言卻並不陌生。在一百年前的高盧戰爭中高盧人反抗愷撒,日耳曼的阿爾米尼烏斯在公元9年條托堡森林的勝利幾乎將羅馬的入侵拖入泥潭。塔西佗寫到不列顛人對阿爾米尼烏斯的勝利的認識為他們的反抗提供了燃料。

起義行動

起義開始

起義始於布狄卡的一次秘密會議,她所屬的艾西尼,以及其他一些部落——他們中有忿恨羅馬在他們臨近卡姆羅多努(Camulodunum)的領地上徵稅的特里諾凡帝人(Trinovantes),一個來自西方的名為克洛維(Cornovii)的部族,以及名為杜羅提格斯(Durotiges)的多塞特凱爾特部族(Celts of Dorset)。一場宣傳攻勢在卡姆羅多努被發動起來,彼時該地為羅馬人在不列顛統治的中心。為困擾羅馬人,這些騷擾行動包括將河水變成紅色,將豎立在中心地帶的羅馬勝利之神像推倒等等。

攻擊羅馬人

公元61年夏季,布狄卡的不列顛各部族聯合軍團以二輪戰車襲擊了卡姆羅多努。起義所以從這裡發動是因為疏忽大意的羅馬人在建築牆垣和要塞等保衛城市的手段上努力甚微。凱爾特士兵將他們自身塗畫成藍色以驚嚇敵人,婦女也通過帶著馬車和牛車堅守在戰鬥後方而扮演了關鍵角色。有時妻子們穿著黑色長袍擎著火炬出現於戰場前線附近,模仿德魯伊祭司那樣高喊詛咒以恐嚇羅馬人。正當蘇維托尼烏斯率領近三分之二的不列顛羅馬駐軍在威爾斯取得勝利時,他接收到東方叛亂的情報。他匆忙趕回,但在那時卡圖·德奇安努斯已乘船逃離,其他的高層羅馬官員也隨之而去。
接下來的三周里,布狄卡的軍隊——據歷史學家估計在約在十萬人左右——發動了另外兩場對羅馬要塞的攻擊。第二次勝利來自朗蒂尼亞姆(Londinium),當代的倫敦。蘇維托尼烏斯來不及將羅馬公民悉數撤離該城(彼時不列顛的最大城市),不列顛人於是殘忍地將他們屠殺殆盡。令人毛骨悚然的暴行也施加於婦女身上,羅馬人的頭顱被德魯伊祭司們在榮耀勝利女神的儀式上用以獻祭。緊接著,數日後布狄卡和不列顛人攻占了維魯拉米亞姆(Verulamium,今聖·奧爾本)。這裡是卡圖維勞尼族(Catuvellauni)的首府,已贏得了作為羅馬不列顛(Roman Britain)的第一座自治市(municipium)的法定地位;因此該城的不列顛居民都被視同羅馬人的合作者,他們也都遭到毫不憐憫的對待。

戰術錯誤

到了這個時候,布狄卡起義已摧毀了羅馬不列顛的三座主要城市,羅馬人以及作為羅馬人盟友的不列顛人死亡人數已達7萬。然而不列顛人沒有留意到他們的收成期,因為他們構想能夠輕易地搶奪羅馬人的貯備——而蘇維托尼烏斯卻下令將之焚毀——軍隊遂面臨饑荒。此外,布狄卡難以駕馭一支如此龐大,成分駁雜,相較於羅馬人軍事紀律性嚴重欠缺的軍隊。最後的戰術錯誤發生在她的軍隊攻占羅馬的軍事部署地失利時:這些地方都被很好地防衛著,並且儲備有羅馬軍隊和糧食等給養,蘇維托尼烏斯能夠利用他的優勢。

尾聲

決定性的最後的激戰標誌著布狄卡反對不列顛羅馬殖民者的起義走到了尾聲。關於這場戰役(惠特靈大道戰役)發生的時間以及地點仍是未知的,但有可能發生在公元61年臨近夏末時分,在Towchester和Wall之間的某個地區。根據後來的記錄,蘇維托尼烏斯和他的羅馬士兵聚集在一塊提供良好保護的多岩石地形上,而不列顛人則向上衝鋒陷陣。當他們疲憊不堪,暴露出戰術上的弱點時,羅馬人發動了反擊。布狄卡的軍隊完全崩潰了。她自己逃回諾福克地區,預料到將在羅馬人手裡遭受的可怕死亡後,吞咽了致命的毒藥。她是艾西尼王室譜系中的最後一位統治者,據說整個王國的財富都與她一同葬入墳墓,而它仍是一個保守深嚴的秘密,無論對她的羅馬仇敵還是現代的考古學者。

布狄卡雕像

如今,布狄卡王后和她女兒們駕駛刀輪戰車的雕像就矗立在橫跨泰晤士河的威斯敏斯特大橋的西端,與大本鐘隔街相望。這一宏偉的青銅雕像受阿爾伯特親王 (Prince Albert) 委託,由托馬斯·桑尼克羅夫特 (Thomas Thornycroft) 操刀創作,完成於 1905 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