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西河

市西河

貴陽 市西河自西郊三橋下五里流來,在二橋附近匯北來之橋下水,經轉彎塘,過頭橋後由西面進入貴陽城區後,途經浣紗路、市西路、瑞金路、都司路等地 , 流過雲岩、南明兩城區,在貴陽一中西北面兩江口匯入南明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市西河
  • 別名:水磨河
  • 所屬地區:中國貴州
  • 地理位置:貴州貴陽
歷史,市西河上的橋樑,

歷史

市西河
市西河,原名水磨河。古代沿河有許多水車,碾房一座連著一座,水磨轉動聲不絕於耳。
市西河舊時水量大,貴陽最早的自來水就是取用清亮碧綠的市西河水。民國 28 年 (1939 年 ), 政府在二橋褲襠堰築壩攔水,砌石渠。
引水入城,又在原三民西路建水廠,次年秋開始供應自來水。當時供應量 很小 , 日供水不過1000多擔。
在市西河靠近匯入南明河口的一段,清末民初之際 , 沿河岸有數家製革作坊 , 用土法生產牛皮出售。民國7年 (1918 年 ), 次南門外,水磨河邊,有劉君門、邵雲漢、梁希伯等人合股經營的大同製革廠成立,除生產牛皮外,還生產出皮鞋、皮靴 , 已是有一定規模的近代企業。

市西河上的橋樑

從市西河上游算起,市西河上依次有三橋、二橋、頭橋、浣紗橋、香爐橋、金鎖橋、都新橋、橋架橋等橋。其中最著名、修建最早的橋是頭橋、二橋、三 橋。頭橋離城最近,三橋離城最遠,二橋居於二者之中,三座橋古代合稱通濟橋。這三座橋位於古代通滇道上,古代從四川、湖南過貴陽到雲南 , 必須過此,可以想見那時人們徒步過橋,後面背負行李的騾馬丁當作響景象。頭橋橋頭舊有山溪一曲亭 , 為往來迎送之所,該亭清代有陳文政所撰膾炙人口的楹聯,其文云:“送別河頭,說到一聲去也,嘆萬里長驅 ,過橋便入天涯路;迎來道左,盼將今日歸哉,喜故人見面,執手還疑夢裡身。”楹語以簡潔的文字描繪了頭橋的作用和迎送時人們的心情,既形象又生動。香爐橋不長,位於城西獅子山麓,但因舊時有石香爐在橋上,雕刻精細,行人過橋駐足觀賞,頗多情趣。金鎖橋明代就有,地處老城西門外,為定廣往來孔道。“定”指今惠水縣,原名定番;“廣” 指今長順縣廣順,過去名廣順州。該橋名為“金鎖”, 即有鎖住往來定廣孔道之意。
市西河上的橋,原來都是石拱橋,解放後因城市交通發展的需要,變化很大。有的已經加寬、加固, 橋面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已無古樸典雅之風,但有現代雄偉之勢,如金鎖橋、二橋等;有的老橋已不存在,舊跡難尋,僅有橋名還留存於老百姓記憶中,如香爐橋就是如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