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

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

美國醫學家。曾獲哥倫比亞大學內科及外科醫師學院醫學博士學位。後在美國多所大學及研究機構工作。他研究過血液的遺傳性多形變態現象,檢查了各種人群的血液樣品,以確定遺傳變異如何影響人體對疾病(尤其是肝炎)的感受性。他曾發現一種B型肝炎抗原,從而促進了B型肝炎疫苗的研製。與丹尼爾·卡爾頓·蓋杜謝克因對傳染病的起源及傳播的研究共同獲得1976年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
  • 外文名:Baruch Samuel Blumberg
  • 出生日期:1925年7月28日
  • 逝世日期:2011年4月25日
簡介,生平,

簡介

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Baruch Samuel Blumberg,1925年7月28日-2011年4月25日),美國科學家。由於發現傳染病產生和傳播的新機制與丹尼爾·卡爾頓·蓋杜謝克一起獲得了197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生平

布隆伯格教授1925年出生於紐約市布魯克林區,他是家中三個孩子的排行老二。他在那裡讀了國小。40年代初,布隆伯格隨後進入法爾羅卡韋高中。二戰中布隆伯格成為美國海軍軍官。戰後他加入在紐約Schenectady大學,並以優異的成績從那裡畢業。畢業後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生課程學習,成為哥倫比亞學院的內科和外科的實習醫生,1951年布隆伯格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留在哥倫比亞長老會醫療中心作為一個實習生與住院醫師工作四年,然後在牛津大學生物化學研究所工作,1957年他在那裡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1957-1965年他為美國國立健康研究院(NIH)工作。1964年布隆伯格教授成為美國費城福克斯蔡斯癌症中心研究員, 1977年,成為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和人類學教授。1989年至1994年他回到牛津大學的巴利奧爾學院(Oxford,Balliol College)擔任首席科學家。1994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1999年至2002年,布隆伯格擔任美國航天局天體生物學研究所第一任所長。2005年始,布隆伯格教授當選美國哲學學會(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主席,直至去世。
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
20世紀40年代發現血液能傳播B型肝炎後,醫學家們就開始尋找引起B肝的病原微生物,但是花了20多年的時間仍沒有結果。直到20世紀60年代,一位從事內科學和生物化學研究的專家Baruch Blumberg,才改變了這種狀態。那時,Blumberg在美國健康研究院(NIH)工作,他的興趣不是肝炎,而是一個基礎問題:血清抗原的遺傳多態性與疾病易感性的關係。1966年初,一個偶然的發現使Blumberg和合作者們開始考慮澳大利亞抗原(現名B肝表面抗原)與肝炎的關係。在做了更多的試驗後,Blumberg等人在1966年底發表論文,提出澳大利亞抗原與急性病毒性肝炎之間有密切關係,可能通過輸血傳染。
Blumberg因他的澳大利亞抗原工作獲得了1976年度諾貝爾醫學與生理學獎。
Blumberg等人提出的用人類血液病毒的一個子單位做疫苗的想法,默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認為這個想法對疫苗的製備有重要意義,於1971年從Blumberg所在的研究機構獲得許可,開始了B肝疫苗的套用研究。經過多年大量的研究和測試,終於研製成功從血液中提純B肝表面抗原製備的B肝疫苗的產品,該疫苗能提供高於90%的B肝免疫力,用血液生產的疫苗1981年投入使用,這就是第一代疫苗--血源性疫苗。
布隆伯格2006年訪問中國時,曾為自己發現B肝檢測技術感到“遺憾”,因為“導致了這么多中國人面臨如此尷尬的境地”。這就是中國常見的B肝歧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