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青縣

巴青縣

巴青縣,隸屬於西藏自治區那曲市,位於藏北高原那曲市東部、怒江上游的南羌塘大湖盆區,地勢北高南低,平均海拔在4500米 以上。境內主要山峰東有布加山,北有瓦馬拉山、珠洛山,西北有倉來山、曲如拉。

巴青縣屬高原亞寒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年日照時數 2402小時左右。巴青縣面積10326平方千米,總人口42356人(2010年),下轄3鎮,7鄉,3個社區,158個行政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巴青縣
  • 外文名稱:Baqing County
  • 別名:松比東布瓊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西藏自治區那曲市
  • 下轄地區:3鎮、7鄉
  • 政府駐地:拉西鎮
  • 電話區號:0896
  • 郵政區碼:852100
  • 地理位置那曲市東部
  • 面積:10326平方千米
  • 人口:42356人(2010年)
  • 方言:藏語
  • 氣候條件:高原亞寒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
  • 著名景點梅木溶洞麥莫溶洞多爾索洞措
  • 機場:那曲機場
  • 火車站:巴青站
  • 車牌代碼:藏E
  • 行政代碼:542429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境域,氣候,地貌,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礦物資源,生物資源,行政區劃,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社會事業,教育事業,社會保障,文化,民俗風情,風景名勝,

歷史沿革

吐蕃時, 稱松比東布瓊。
元代, 霍爾王領有。
明代, 巴青縣歸屬四川。
清朝, 光緒年間劃歸西藏地方政府管轄。
1941年,西藏地方政府始建巴青宗。
1954年,巴青縣歸屬昌都地區人民解放委員會管轄。
1959年,巴青縣人民政府成立,縣址遷至益塔區。
1960年,巴青縣劃歸那曲地區管轄至今。
1964年,巴青縣縣址遷至達爾塘。縣府現駐拉西鎮。
2000年,巴青縣轄12個鄉。
2002年,巴青縣轄3鎮、7鄉至今。
2017年7月,國務院批覆西藏那曲撤地設市,巴青縣由那曲市管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巴青縣
巴青縣地處西藏自治區東北部,那曲市東部,怒江上游,藏北高原南羌塘大湖盆區。

氣候

巴青縣屬高原亞寒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高寒缺氧,空氣稀薄,冬寒夏涼,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年溫差相對較大,無霜期短,冬季多大風雪。年日照時數2400小時左右,年降水量約500-600毫米。降雪日數約在150天以上。

地貌

巴青縣地勢北高南低,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巴青縣總面積10326平方千米,國土面積135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為338.26畝。

礦物資源

巴青縣主要礦種有煤、鐵、銘等。

生物資源

巴青縣主要野生植物資源有冬蟲夏草貝母、知母、大黃、黃連等。主要野生動物資源有白唇鹿、棒子、黃羊岩羊、旱懶、水徽、高原兔、狐狸、拾剩、熊、狼、材等。

行政區劃

2002年,巴青縣轄3個鎮、7個鄉:雅安鎮拉西鎮雜色鎮,江綿鄉,崗切鄉巴青鄉阿秀鄉瑪如鄉本塔鄉貢日鄉。共有162個行政村。

人口民族

2002年,巴青縣總人口35895人,拉西鄉6253人,榮青鄉1481人,貢日鄉1378人,滿塔鄉2543人,本塔鄉2578人,阿秀鄉2081人,扎賽鄉3456 人,雅安鄉4042人,巴青鄉1667人,馬儒鄉4414 人,崗切鄉3049 人,高口鄉2979人。

經濟

綜述

巴青縣是以牧業為主、農業為輔的大縣。牧業生產占整個國民經濟比重的79%,農業生產僅占1%,副業生產和第三產業占20%。1959年,巴青縣年人均收入108元,1994年,巴青縣人均收入544元,2000年巴青縣人均收入1181.56元。

第一產業

巴青縣牧業生產占國民經濟79%,農業生產僅占1%,副業生產和第三產業占20%。1959年,巴青縣草場面積為1087萬畝,各類牲畜存欄數為169400頭(只,匹),1960年,巴青縣牲畜存欄172200頭(只,匹)。1964年,巴青縣草場面積1441萬畝,牲畜存欄數為392283頭(只,匹)。2000年,牲畜存欄數為320000頭(只,匹)。1999年,巴青縣畜圈1000間,畜棚1400間,牧業棚圈5500平方米,草場4800畝,人工種草1050畝,滅蟲,滅鼠5000畝,天然草場圍欄16萬米,人畜簡易橋50座。1959年,巴青縣年人均收入108元,1994年,巴青縣人均收入544元,2000年巴青縣人均收入1181.56元。

第二產業

2000年,巴青縣工業總產值12.3億元人民幣,比1999年增長8.l%,國有企業盈利26億元人民幣,比1999年增長7%。巴青縣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7億元人民幣,比1999年增長17.4%。基本建設投資40.87億元人民幣,比1999年增長17.7%。

第三產業

1998年,巴青縣成立郵電局和電信局。1999年1月,巴青縣開通了S1240數字程控電話,容量為1000門。2000年,黑昌光纜順利開通。巴青縣12個鄉開通了農話。
2000年,巴青縣遊客6.83萬人次,比1999年增長36.45%。巴青縣郵電業務總量完成3838萬元人民幣,比1999年增長47.5%。巴青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7億元人民幣,比1999年增長13%。

交通運輸

和平解放後,劈山開路,1962年10月,修通那曲到昌都的317國道線(黑昌公路)。1991年,使用二級沙石公路,截止2000年,巴青縣管養的公路里程達310公里。巴青縣10個鄉鎮均通機動車,縣鄉公路通車達100%。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3年,巴青縣學前招生712名,國小招生1062名,中學整班移交512人。國小入學率達99.3%,中學入學率達93.6%。中國小專職教師學歷合格率達100%,遠程教育覆蓋率達61% 。國小參加升學考試學生104名,220分以上26名,考入內地西藏班5名。中學參加升學考試學生215名,考入內地高中34名,考入區內重點高中139名。

社會保障

2013年,巴青縣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金髮放率達95%,新農保和城鎮居民參保率達75%,寺廟僧尼養老保險參保率達87%。共兌現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資金819.37萬元,城鎮最低生活保障資金89萬元。為59名民眾解決醫療救助資金總計49.87萬元,解決五保戶集中供養生活費15萬元,分散供養生活費3萬元。

文化

1976年,巴青縣有《人民日報》、《西藏日報》、《參考訊息》、《紅旗》等刊物。2013年6月,巴青縣建成綜合文化活動中心1個,鄉(鎮)綜合文化站9個,鄉(鎮)文藝隊6個136人、村級文藝隊75個1140人,154家牧家書屋和16家寺廟書屋。

民俗風情

(1)飲食:牧民民眾的主要飲食糌粑牛肉酥油茶、牛奶及奶製品
(2)牧區居住:牧民居所一般是帳篷,並過著遊牧民生活,帳篷只用於各放牧點。
(3)婚姻:隨著社會的發展,婚姻擇偶逐步變成自由婚姻,因歷史習慣仍存在一些父母干涉的現象,也存在一些一妻多夫的現象,比較注重血統高低,禁忌有血緣關係之間結婚。舉行婚禮儀式
(4)節日:傳統節日有藏曆十二月過小年、藏曆一月過大年,每年8月份有賽馬節。還有宗教與民族風俗相連的各種節日。

風景名勝

麥莫溶洞,溶洞洞口在半山腰,洞洞相套,從地面到洞口頂,有三四層樓的高度。洞口頂不斷有流水細細傾瀉而下。洞口周圍有大小不等的幾處小洞口。洞內有許多小岩洞,有天然形成的石梯,洞內掛著下垂的冰柱,正面有三座人形岩石。洞內形成的鐘乳石隨處可見,形狀大小不一。
苯教寺廟,位於巴青縣江綿鄉境內的龍嘎寺,距縣城30公里,屬雍仲苯教寺廟。1808年,寺廟修建於青山。龍嘎寺大殿為兩層式建築。殿內有16根紅色樑柱,供奉著近3米高的敦巴辛繞本尊像。
天然溫泉,巴青的草原上,到處可見大大小小的天然溫泉泉眼。這些泉眼在長年累月的積澱之後,由礦物質自然形成大小不等的沉積岩石。溫泉水在日光下蒸騰著,源源不斷地散發出熱氣。溫泉中含有的礦物質可以治療皮膚病和關節炎等疾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