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巴羅莎計畫

巴巴羅莎計畫

“巴巴羅莎”的意思是“紅鬍子”。“紅鬍子”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綽號,腓特烈是崇尚擴張侵略的傢伙,他曾六次入侵義大利,並指揮十字軍東侵

納粹德國於1940年12月策劃了進攻蘇聯的絕密計畫,代號為“巴巴羅莎計畫”。該計畫要求德軍在占領西歐後,以《蘇德互不侵犯條件》為掩護,組織強大兵力揮師向東,擊破蘇聯,在阿爾漢格爾斯克——阿斯特拉罕一線以西,建立屬於德國的總督區,為德意志民族獲取更大的生存空間,而那些低等種族要被徹底消滅或驅逐到更東部的地區。

1941年6月22日,德軍實施了該計畫,並在戰爭初期獲得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基輔等戰役的重大勝利,消滅蘇聯紅軍250多萬人,但在莫斯科戰役中遭到慘敗,巴巴羅莎計畫未能完全達到預期目標。

基本介紹

  • 名稱:巴巴羅薩計畫
  • 地點:蘇聯及東歐地區
  • 時間:1941年6月22日—1942年1月
  • 參戰方:德國計畫失敗
  • 結果:德國計畫失敗
  • 參戰方兵力:蘇聯 2900000人
    軸心國 5500000人
  • 傷亡情況:蘇軍 約300萬人傷亡
    德軍 約130萬人傷亡
  • 主要指揮官弗朗茨·哈爾德格奧爾吉·朱可夫古德里安曼施坦因
背景,主要內容,實施過程,

背景

窮兵黷武的希特勒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就極力效仿“紅鬍子”,妄圖稱霸世界。
1940年12月,希特勒在極其絕密的情況下策劃了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莎”的計畫——即進攻蘇聯的作戰計畫。希特勒想像“紅鬍子”一樣,以閃電戰的方式突然襲擊蘇聯,打垮蘇聯。
納粹德國對於蘇聯(蘇維埃俄國)的仇恨由來已久。一次世界大戰中,正是俄國出兵東歐,迫使德國第二帝國不得不兩線作戰,同時其所倡導的馬列主義思想造成了德國國內混亂,以基爾港水兵起義為導火索,直接導致德國因內部瓦解而不得不投降,以西線德軍軍官團為核心的一批德國人對這一情況極其痛恨。由於一戰之後德國從未對其戰敗責任進行清算,造成德國國內形成了強大的反蘇反共陣營。因此進攻蘇聯是納粹德國擴張中必須實施的一個步驟。
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在一年多的時間內,德國所向披靡,相繼占領了波蘭、奧地利、捷克、比利時、荷蘭、丹麥、挪威、盧森堡和法國的大片國土,獲得了148個師的武器裝備,幾乎占領了整個歐洲的經濟基地,其實力空前膨脹,這為後來實施巴巴羅莎計畫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和經濟基礎。與進攻西歐相比,德軍進攻蘇聯是毀滅性的。

主要內容

"巴巴羅莎“計畫總的戰略目標是:在對英作戰結束以前,以坦克,摩托化及航空兵部隊實施閃電式的突然襲擊,分割圍殲蘇軍西部紅軍主力,而後向戰略縱深發展攻擊,攻占列寧格勒莫斯科頓巴斯高加索地區,於1941年11月之前以一系列快速的進攻擊潰蘇聯,將戰線推進至阿爾漢格爾斯克——阿斯特拉罕一線,占領整個蘇聯西部地區(即蘇聯的歐洲部分),並消滅上面的原住民(東斯拉夫人),結束戰爭。
為此,德軍最高統帥部集中了152個師又2個旅(118個步兵師,15個摩托化師,19個裝甲師),連同芬蘭羅馬尼亞等僕從國的29個師又18個旅,共181個師又20個旅,約3500輛坦克,47200餘門火炮和迫擊炮,4900架飛機,192艘艦艇,總兵力約220萬人,編成3個集團軍群和3個獨立行動的集團軍,準備在三個戰略方向上實施進攻。
“北方”集團軍群(威廉·約瑟夫·弗朗茨·馮·勒布元帥指揮,下轄第16,第18野戰集團軍,第4裝甲集群,第1航空隊,約29個師)是以消滅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蘇軍,占領港口,使蘇軍艦隊失去基地並阻止蘇軍向東撤退,以便在有力條件下向列寧格勒推進。
“中央”集團軍群(費多爾·馮·博克元帥指揮,下轄第4,第9野戰集團軍,第2,第3裝甲集群,第2航空隊,約50個師)是以向布列斯特方向實施主要突擊,在比亞韋斯托克方向實施輔助突擊,割裂蘇軍防禦的戰略正面,圍殲白俄羅斯境內的蘇軍,爾後向斯摩棱斯克方向進攻,直指莫斯科。
“南方”集團軍群(卡爾·魯道夫·格爾德·馮·倫德施泰特元帥,下轄第6,第12,第17野戰集團軍,第1裝甲集群,第4航空隊)在利沃夫和切爾諾夫策方面實施主要突擊,向基輔方向進攻,奪取基輔以南地區的第聶伯河右岸烏克蘭的蘇軍陣地,然後向頓巴斯、高加索方向發展進攻。
對面蘇聯的防禦態勢是,從巴倫支海到黑海共4500公里的邊防線上,所有海岸有海岸防禦部隊和海軍負責防禦,在3375公里場的陸地邊境上,共部署了170個師,連同縱深共268萬人。其中:
列寧格勒軍區負責1275公里的邊境線,僅有21個師(含4個坦克師和2個)和1個旅,每個師的防禦正面寬達61公里;而西部特別軍區(24個步兵師,12個坦克師,6個摩托化師,2個騎兵師,總計44個師)、基輔特別軍區(32個步兵師,16個坦克師,8個摩托化師,2個騎兵師,總計58個師)及敖德薩軍區(13個步兵師,4個坦克師,2個摩托化師,3個騎兵師,總計22個師)共2100公裡邊境線,共有149個師1個旅,平均每個師的防禦正面寬度為14公里多一些。以上四個軍區共有48個師部署在一線,其餘主力部隊在離邊境線80-300公里的二線。
以上是德軍進攻蘇俄的基本戰略態勢。

實施過程

1941年6月22日零時30分,綜合事先得到的大量情報,蘇聯總參謀部向西部邊境各軍區部隊下達戰鬥準備命令,但命令尚未傳達到基層,戰爭已經爆發。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時,德軍出動大量飛機攻擊蘇聯西部66個機場,超過1200架蘇軍戰機被摧毀。同時,德軍還派出飛機和特種部隊攻擊了蘇軍在西部的軍隊集結點,後勤倉庫,通訊節點,交通樞紐等地,蘇軍邊境軍區處於混亂狀態,德軍以大量的摩托化步兵、裝甲兵為先導,在飛機支援下,一天之內推進50-60公里。
其中西部軍區(即西方面軍)損失尤其慘重,一周之內,西方面軍的第4,第10集團軍和第3集團軍大部共在比亞韋斯托克突出部和明斯克以西被合圍,損失約30萬人(詳見明斯克戰役)。在格羅德諾方向,蘇軍第6,第11機械化軍和第6騎兵軍組成騎兵機械化集群向德軍實施反突擊,傷亡慘重。
西南方向,在德軍發起進攻之後,蘇聯基輔特別軍區(西南方面軍)迅速集結第8,9,15,19,22五個機械化軍在油料、彈藥均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向德軍發起反擊,雙方在杜布諾、羅夫諾地區一帶發生了激烈交火。蘇軍的反擊沒有成功,德軍長驅直入,並在7月17日-8月17日期間在烏曼盆地圍殲了蘇聯第6,12集團軍和第18集團軍一部約10餘萬人(詳見烏曼戰役)。
蘇軍全線退卻,只能在西德里維納-波洛茨克-維捷布斯克-奧爾沙-莫吉廖夫-莫孜爾一線組織新的防禦線,第13,19,20,21,22集團軍占領防線,後防是新組建的第24,28集團軍。由於缺乏縱深和足夠的裝備,蘇軍戰線一再後退,最後在斯摩棱斯克地區,蘇德雙方進行了殘酷的拉鋸戰,最終蘇軍未能守住斯摩棱斯克,第16,19,20三個集團軍在斯摩棱斯克以南地區被合圍,只有第19集團軍的部分部隊成功突圍,損失約30餘萬人,德軍損失25萬餘人,詳見斯摩棱斯克戰役
斯摩棱斯克戰役的失敗,使得西南戰線形成了一個突出部,基輔是這個突出部的頂點。為此朱可夫大將向史達林建議撤退,但未獲批准,朱可夫被下放預備隊方面軍擔任司令員,他組織了葉利尼亞突出部的反擊戰獲得成功,但整個蘇德戰爭的態勢未有改善,特別是列寧格勒情況危急,朱可夫被派往列寧格勒。
列寧格勒有蘇聯第二首都之稱,在經濟上是蘇聯最大的工業中心,也是蘇聯的第二大運輸樞紐,共有十條鐵路線通過這裡,特別是十月鐵路線把列寧格勒與莫斯科和蘇聯的其他地區連線在一起,因此在國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而希特勒認為只有攻占列寧格勒,才能繼續打好莫斯科的進攻戰。在朱可夫到任之後,對列寧格勒的第8,第42,第55集團軍進行了整編,並建立了若干支民兵部隊,海軍岸防部隊也被用於列寧格勒接近地的防禦,由於蘇軍的頑強防禦和密集火力,德軍始終無法突破列寧格勒的接近地,戰線也逐步穩定下來。
與此同時,在基輔地區的西南方面軍被德軍從兩翼包圍。基輔會戰是二戰中最大包圍戰,蘇軍第5,第21,第37,第26集團軍大部和第40,第38集團軍之一部被殲滅,65萬人被俘,其重要意義在於獲得了富饒的烏克蘭和頓涅茨盆地,也就是基輔大糧倉。基輔戰役從戰術上是成功的,但從戰略上卻是敗招,由於在基輔耗費了過多時間,德軍將不得不在嚴寒氣候條件下向蘇軍進攻。
莫斯科是蘇聯的政治中心,也是蘇聯的重要交通樞紐和國防工業中心。攻占了莫斯科,蘇聯政府覆滅,蘇軍也就失去了繼續作戰的意志,蘇德戰爭也將結束。為此,德軍調集了75個師(內含14個坦克師和8個摩托化師),總計100萬人進攻莫斯科,代號為颱風。在莫斯科戰役的第一階段,德軍在維亞濟馬一帶圍殲蘇聯西方面軍和預備隊方面軍第19,第20,第24,第32四個集團軍,另外數個集團軍也受到嚴重削弱。在此危急情況下,朱可夫受命組織莫斯科戰役,同時蘇聯從遠東調集約40多個師也被投入莫斯科戰役中。最終德軍損失50餘萬人,並被迫從莫斯科附近撤退。
史達林格勒位於歐洲第一大河——伏爾加河的西岸,是連線蘇聯歐洲部分南北交通的樞紐,是貫通歐亞的咽喉,也是蘇聯南部著名的工業中心和糧食儲存地。攻下史達林格勒,也就得到了巴庫的石油,頓巴斯的煤及庫班的小麥將成為德國的資源。雙方從1942年7月到1943年1月在史達林格勒、高加索附近的廣闊地區交戰。在付出慘重代價後,蘇軍全殲了德軍B集團軍群的大部分部隊,取得了史達林格勒戰役的最終勝利。
1941年下半年由於蘇聯軍民堅守列寧格勒,直接導致了希特勒閃電戰計畫中的重要戰略任務未能完成,也對蘇德戰場其它戰線的作戰進程產生很大影響。尤其是對莫斯科發動的秋季攻勢,受到列寧格勒牽制的“北方”集團軍群只能抽調4個坦克師和2個摩托化師前去參加戰鬥。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是德國法西斯在二戰中的第一次重大失敗,他宣告了德軍閃電戰戰略的破產,同時也宣告了“巴巴羅莎”計畫的破產。而1942年8月開始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不僅根本扭轉了蘇德戰場形勢,也是二戰歷史性轉折的重要標誌,蘇軍從此掌握了戰略主動權,開始了從戰略防禦到戰略反攻的轉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