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虎(中藥)

巴山虎(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巴山虎,中藥名。為管狀花目、茄科、茄屬植物。分布於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廣東、福建、台灣等地。根入藥,性平味苦,具有清熱除濕,祛瘀消腫之功效。常用於風濕痹痛,痧氣腹痛,頭痛,牙痛,咽炎,扁桃體炎,疳積,跌打損傷,瘰癧。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巴山虎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合瓣花亞綱 
  • :管狀花目 
  • :茄科
  • :茄族
  • :茄屬
  • 亞屬:茄亞屬
  • :刺天茄(紫花茄)
  • 分布區域: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廣東、福建、台灣
  • 亞族:茄亞族
  • 採收時間:全年可采
  • 用量:6-15g
  • 毒性:小毒
來源,形態特徵,分布區域,生長環境,性味,功能,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

來源

為茄科植物紫花茄SolanumindicumL.的根。

形態特徵

多枝灌木,通常高0.5-1.5-(6)米,小枝,葉下面,葉柄,花序均密被8-11分枝,長短不相等的具柄的星狀絨毛。小枝褐色,密被塵土色漸老逐漸脫落的星狀絨毛及基部寬扁的淡黃色鉤刺,鉤刺長4-7毫米,基部寬1.5-7毫米,基部被星狀絨毛,先端彎曲,褐色。葉卵形,長5-7-(11)厘米,寬2.5-5.2-(8.5)厘米,先端鈍,基部心形,截形或不相等,邊緣5-7深裂或成波狀淺圓裂,裂片邊緣有時又作波狀淺裂,上面綠色,被具短柄的5-9-(11)分枝的星狀短絨毛,下面灰綠,密被星狀長絨毛;中脈及側脈常在兩面具有長2-6毫米的鑽形皮刺,側脈每邊3-4條;葉柄長2-4厘米,密被星狀毛及具1-2枚鑽形皮刺,有時不具。蠍尾狀花序腋外生,長約3.5-6厘米,總花梗長2-8毫米,花梗長1.5厘米或稍長,密被星狀絨毛及鑽形細直刺;花藍紫色,或少為白色,直徑約2厘米;萼杯狀,直徑約1厘米,長約4-6毫米,先端5裂,裂片卵形,端尖,外面密被星狀絨毛及細直刺,內面僅先端被星狀毛;花冠輻狀,筒部長約1.5毫米,隱於萼內,冠檐長約1.3厘米,先端深5裂,裂片卵形,長約8毫米,外面密被分枝多具柄或無柄的星狀絨毛,內面上部及中脈疏被分枝少無柄的星狀絨毛,很少有與外面相同的星狀毛;花絲長約1毫米,基部稍寬大,花葯黃色,長約為花絲長度的7倍,頂孔向上;子房長圓形,具棱,頂端被星狀絨毛,花柱絲狀,長約名毫米,除柱頭以下1毫米外余均被星狀絨毛,柱頭截形。果序長約4-7厘米,果柄長1-1.2厘米,被星狀毛及直刺。漿果球形,光亮,成熟時橙紅色,直徑約1厘米,宿存萼反卷。種子淡黃色,近盤狀,直徑約2毫米。全年開花結果。

分布區域

產於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廣東、福建、台灣。廣布於熱帶印度、緬甸、中南半島,南至馬來半島,東至菲律賓。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80-1700米的林下、路邊、荒地,在乾燥灌叢中有時成片生長。

性味

味苦,性平。

功能

清熱除濕,祛瘀消腫。

主治

風濕痹痛,痧氣腹痛,頭痛,牙痛,咽炎,扁桃體炎,疳積,跌打損傷,瘰癧。

相關配伍

①治頭風痛:紫花茄根一至二兩,酒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②治關節風溫痛:紫花茄根一至二兩,或加蘡薁乾根、土牛膝乾根各五錢,酒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③治胃痛:紫花茄根三至五錢,水煎服。(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④治瘰癧:鮮紫花茄根一至二兩,水煎或調酒服;已破潰者加雞蛋同燉服。(《福建中草藥》)
⑤治無名腫毒:鮮紫花茄根一兩,酒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外用:搗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