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吉壘鎮

巴吉壘鎮

位於農安縣城西30千米。面積4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8683人(2017年)。鎮政府駐巴吉壘。轄:金馬、四合、東鐵、李家圍子、麻花店、莫波、南窪子、上河灣、石頭崗子、雙榆樹、太和、太平山、西鐵、元寶溝等。相傳因蒙族將領巴吉在此屯兵築壘,而得名“巴吉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巴吉壘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農安縣
  • 政府駐地:將軍路巴吉壘鎮附近
  • 郵政區碼:130212
  • 地理位置:農安縣城西30千米
  • 面積:408平方公里
  • 人口:48683人(2017年)
  • 車牌代碼:吉A
概況,沿革,經濟發展,招商引資,友情招商,環境招商,政策傾向,文化建設,

概況

巴吉壘鎮所在地位於縣城西31公里,農安至伏龍泉油渣公路經此。所轄西鐵村、太和村、莫波村、雙榆樹村、李家圍子村、東鐵村、元寶溝村、四合村、太平山村、石崗子村、麻花店村、上河灣村、南窪子村、和平村、黃金村、 窪中高村、建設村、 孟家城子村、金馬村19個村。
巴吉壘鎮地理位置
鎮境地處波羅泡子南沿,水利資源豐富,有葦塘、上河灣2處小型水庫,3個較大天然泡塘。波羅泡子盛產鯽魚,鰲花、鯿花等較佳魚種也有少量出產,鯽魚味美有名。波羅泡子水產所設在該鄉。全鄉有6處較大草原,面積 4.7萬畝。年產牧草居全縣首位,是養、養、養較多的鎮。礦產有矽砂。1985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元寶溝發掘1處新石器時期遺址。

沿革

相傳因蒙族將領巴吉在此屯兵築壘而得名“巴吉壘”。清初此地為禁墾圍場,光緒年開發,光緒15年為農治社,光緒33年為泰區,宣統二年為11區,1926年改為九區並設巴吉壘鎮,淪陷時期為巴吉壘村,1949年為巴吉壘區,1958年建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鎮。

經濟發展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生產發展”。基於這種認識,農安縣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用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立足現有產業基礎建設現代農業經濟區,使龍頭企業向經濟區集聚,資金投入向經濟區傾斜、基礎設施向經濟區延伸、富餘勞動力向經濟區轉移,促進農業生產由過去的分散、粗放、無序經營向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產業化經營轉移。
農安縣瞄準5年內農畜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300億元的目標,加大引進和建設農業產業化項目的力度。主要引進建設了以大連松源120萬噸玉米深加工為龍頭的“糧龍”,以吉林華正農牧股份和中國唐人神集團300萬頭生豬加工為龍頭的“豬龍”,以大連成達集團和遼寧曙光集團2億隻肉雞加工為龍頭的“雞龍”,以南京紫燕和吉林天歌500萬隻鵝加工為龍頭的“鵝龍”,以香港天弘實業和青島康大集團1000萬隻肉兔加工為龍頭的“兔龍”,以長春高榕公司為龍頭的“菜龍”等6條產業龍。此外,還培植了以雜糧收儲加工為主的東北雜糧公司、以“三辣”儲運加工為主的北方“三辣”儲運集團等一批內連基地、外接市場的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提升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畜牧業既是農安縣食品加工這一支柱產業的基礎,也是最佳化農村經濟結構的主攻點,帶動勞動力轉移的主戰場。農安縣以牧業經濟區建設為突破口,大力推進高標準牧業小區建設,大面積推進畜禽品種改良。在巴吉壘鎮規劃建設了集良種繁育、飼料生產、動物防疫服務、商品畜禽生產於一體的國家級牧業經濟示範區,規劃了肉雞、肉鴨、蛋雞、生豬等7個飼養區。年可發展商品肉雞3000萬隻,商品肉鴨2000萬隻,商品兔400萬隻,飼養蛋雞100萬隻,商品豬100萬頭,商品肉牛10萬頭,商品鵝100萬隻。項目全部達產後,可實現產值30億元,實現純收入5億元。以此為龍頭,經過三年至五年的發展農安縣,將建設高標準牧業小區500個,使全縣生豬發展到1000萬頭,肉雞發展到2億隻,肉鴨發展到3000萬隻,肉鵝發展到1000萬隻,肉兔發展到1000萬隻,強力拉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2013年,巴吉壘鎮的各項工作,按照縣委、縣政府年初的部署圍繞實際,精心組織實施,逐項抓好落實。經過努力,較好地完成各項工作任務,為實現全年工作目標打下了基礎。
(一)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
2013年度,我們巴吉壘鎮的小城鎮建設,把重點放在了鎮區基礎設施改造建設上,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巴吉壘鎮街內道路狹窄,歷史以來環境衛生髒、亂、差現象一直沒有明顯改善,嚴重製約了本鎮經濟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正是基於這一點,在2013年的小城鎮建設上,鎮黨委、鎮政府痛下決心,以街內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下大氣力抓了這項工作。
協調資金1000萬元,首先從街路硬化、美化入手,拓寬整修了街內主幹路一條總長2公里,路面由原來的6米拓寬到9米,兩側鋪設馬路邊石,徹底解決了歷史遺留的路面窄,交通不暢的問題。
其次,從美化、亮化入手,沿主幹路兩側鋪設彩磚21000平方米,安裝太陽能路燈75盞,栽植“垂爆109”柳樹600棵,使街內主幹路實現了美化、綠化、亮化,整個街內面貌換顏一新。
再次,從環境衛生整治入手,新修排水管道1.5公里,結束了巴吉壘鎮街內無排水設施的歷史,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為了確保衛生環境常態化,在街內安裝監控探頭35個,實現了街內道路、商鋪全覆蓋。
(二)新農村建設積極推進
今年起,我鎮的新農村建設有兩個村,一是依託一汽試車場項目拆遷的契機,打造了建設新村,現已投入資金900多萬元,完成村內街路及自來水、植樹台、排水溝和電路安裝;二是莫波村東、西五社、六社排水溝修建,總長2400米,已投入資金66萬元,現已完工。在做好新農村建設的同時,從春季開始我們在全鎮19個村中統一開展了村屯環境綜合整治,農村道路整個行動,據統計,在春季行動中,共清理越冬垃圾517立方米。為了保持村、屯衛生環境長態化管理,各村除成立了衛生環境領導小組外,還建立了由社員小組長參加的專業清管隊伍,具體負責本村、本社的日常衛生環境管護。目前全鎮各村屯主幹路兩側均達到“三無”,即無柴草垛、無畜禽糞堆、無土堆沙堆。
(三)民營經濟發展、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有了新進展
一年來,我們在民營經濟發展上,認真貫徹落實省、市、縣發展民營經濟會議精神,積極營造有利氛圍,鼓勵,支持能人辦企業,當老闆到目前為止,全鎮民營企業發展到36戶,比2012年新增3戶,固定資產總投資額已達到1.8億元,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288人。
在招商引資工作上,今年我鎮重點抓了長春車用燃氣有限公司的擴建工作,這家企業是2010年落地,2011年建成投產的,經過2年的運營效益明顯,2013年,企業投資5000萬元進行設備更新,資金已全部到位。
在項目建設上,長春一汽試車場項目建設仍然是今年我們工作的重點,經過艱辛的努力,目前看形象進度良好,現已完成房屋拆遷協定簽訂戶207戶,占應拆遷總戶數的80%;耕地補償協定已簽訂226公頃,目前,這兩項工作仍在進行中。
(四)農業農村工作成效顯著
按照年初全縣農村工作會議的部署和要求,我們結合各項工作的實際,層層落實了領導責任制。目前看,各項工作效果明顯。
一是牧業小區建設。縣裡下達指標1個,現已完成3個,分別是:金豐牧業養雞小區,總投資100萬元;東新牧業養羊小區,總投資150萬元;森秋牧業養豬小區,總投資1000萬元。
二是深松整地,全年任務是83771畝,春季完成了65976.65畝,今秋又完成了17794.35畝,100%地了年度任務。
三是在農業生產上,大力推廣先進增產技術,精心選用高產良種,科學種田,糧食產量創歷史新高,全鎮玉米總產量預計可達20萬噸,比上一年增產33%。
四是為了確保秋糧安全,全鎮購置玉米儲糧倉299個,覆蓋19個村。目前看,全鎮基本上沒有“地趴糧”,秸桿全部出地,沒有秸桿大面積站立現象。
(五)財政稅收穩步增長
2013年,我鎮稅收任務數是132萬元,建議數是198萬元,爭取數是484萬元,到目前為止,實際完成稅收350萬元。

招商引資

農安縣巴吉壘鎮緊緊圍繞“工業強鎮、工業富鎮”這個主題,不斷研究探索招商引資辦法,充分利用鄉情、友情、親情實行叩門招商,收到了實效。2003、2004兩年引進投資額在500萬元以上的大項目12個,項目總投資額超過1億元。這些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後,預計每年可實現稅收1000萬元,安置農村剩餘勞動力1500人。叩門招商:22次登門拜訪,感動老鄉回家建油廠。
巴吉壘鎮巴吉壘鎮

友情招商

引進菊花加工項目,促進農民增收坐落在巴吉壘工業集中區的天之秀菊花加工廠,是2003年從吉林市引進來的企業。2003年春節,鎮長李俊學得知自己的一位家住吉林市的朋友想投資1000萬元採取定單種植、企業回購的形式,建設菊花加工廠,正在選擇合適的地點。當時鎮裡正搞結構調整,經過考察論證,認為這個項目既可增加農民收入種菊花的收入是種玉米收入的2-3倍,又可以增加鎮裡的稅收。李鎮長多次奔赴吉林,在深厚友情的感動下,把項目引了進來。今年隨著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菊花種植面積將突破600公頃,預計增加農民收入800萬元,實現稅收40萬元,獲得服務費50萬元。

環境招商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巴吉壘鎮明確規定客商到工業集中區投資辦廠,手續由鎮裡負責辦理,提供最優惠的傾斜政策。洋溢家具項目就是在這種寬鬆環境的吸引下,客商主動找上門的。去年8月份,長春客商楊溢到一個鄉鎮買地建廠,由於對方要價太高未談成,回長春路過巴吉壘工業集中區,見區內幾戶企業正在緊張建設,停車後了解到這裡的土地價格低,投資環境好,便直接來到鄉政府,在家的鎮領導向他詳細介紹招商政策。宮書記和李鎮長在縣裡沒辦完事就回去陪她實地考察現場,讓老闆很受感動,當場決定在這裡投資辦廠。
巴吉壘鎮波羅湖巴吉壘鎮波羅湖

政策傾向

以商招商:客商牽線,引進兩個汽車配件加工項目
巴吉壘鎮充分發揮客商聯繫廣、影響大的優勢,每年通過召開客商聯誼會,徵求客商的意見,提高服務質量,擴大影響。春節前引進的蘭星汽車配件和齒輪箱汽車配件兩個項目,就是通過客商楊溢牽線搭橋招來的項目。這兩個企業的老闆同楊溢是老朋友。他們一直想在市外找塊地方建廠,都沒有談成。楊溢向他倆介紹巴吉壘鎮的投資環境,鼓勵他們來建廠。經過多方努力終於促成兩個項目落地。這兩個項目計畫總投資1800萬元,占地9公頃,目前正在緊張籌備中,“五一”前就可以開工。資源招商:“2814工程”重新啟用,加快鵝業發展2814漁場是80年代世界銀行投資建設的工程,今年巴吉壘鎮利用這個廢棄工程招商,引進天辰鵝業園區項目。這個項目計畫總投資6100萬元,廠址選在工業集中區和2814漁場舊址。利用原有100個大小池塘和65公頃水面搞立體養殖,池裡養魚,池上養鵝,池間地建孵化室、種鵝舍、育肥舍等設施,年養種鵝20萬隻,孵化鵝雛1200萬隻,採取“公司+農戶”的飼養方式,在這個項目的帶動下,今年全鎮大鵝有望發展到40萬隻。同時興建活鵝拔毛、羽絨製品、屠宰分割、食品加工、飼料加工等項目。企業同鎮裡簽訂30年土地使用契約,目前工程建設已經啟動。

文化建設

“滄海桑田歲月長,詩鄉藝苑美名揚。雙雙老繭風流事,土孕詩豐遍地香。”
新中國成立後,是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給農民輸入了新文化血液,使這裡人們的思想、精神發生了變化。在當地文化主管部門的組織引導下,巴吉壘人民從歷史文化中汲取營養,從火熱的生活中尋找靈感,滿懷激情地創作出大量優秀詩篇。巴吉壘詩歌繼承發揚了民族詩歌傳統,又與厚重的歷史文化一脈相承,具有鮮明的鄉土特色,曾作為新中國農民心聲的代表,唱響在黑土地上並享譽全國。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和全體詩鄉人世世代代的共同努力下,詩鄉文化得到了傳承和發展。
詩鄉興起於20世紀50年代。建國初期,巴吉壘廣大人民民眾在翻身做主人的喜悅之情激發下,群情涌動,像決堤的洪水奔騰咆哮。以詩歌、繪畫、說唱大鼓等多種文化活動形式,表達對新中國、新社會、新生活的熱愛。詩歌文化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逐漸成為充滿旺盛生命力的新型特色文化。興起了全民作詩的民眾文化活動。
1953年,巴吉壘農民詩人創作的《走婆家》等20餘首詩歌,先後被登載在《吉林掃盲報》上;1956年,大鼓詞《八字憲法》被編入吉林省掃盲教材。1957年後,隨著生產力的提高,民眾文化也有了較快的發展,整個詩鄉詩風愈盛。人們勞動之餘,紛紛揮毫寫詩作畫。
這一時期,湧現出了張慶良、王振海、張德山、楊守德、高恩、張文秀、韓玉書、王承華、林振泉、劉玉珊等一大批以農民為主的詩人。形成了3000多人的詩歌創作隊伍,全鎮作詩40000餘首,形成了全民作詩、吟詩的文化氛圍。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篇。如“口唱山歌手搖鞭,心田如蜜耙地歡。鞭兒掃落天邊月,耙走切平萬座山。”吉林人民出版社編輯出版了兩冊《巴吉壘詩選》,共薈萃詩歌2000餘首。
1958年,時任吉林省委宣傳部長宋振霆同志親臨詩鄉視察,對詩鄉的民眾文化活動給予了高度評價,並在賽詩會上即興賦詩:“勞動本來有詩章,萬顆明珠土內藏。一經東風春雨後,滿園草綠百花香。”1960年2月,全國文化工作會議在山西太原召開,農民詩人王振海應邀參加了大會,會上正式授予巴吉壘鎮“巴吉壘詩鄉”光榮稱號。1960年3月25日,《人民日報》刊登了著名女記者陳柏生專題報導——《美麗的巴吉壘詩鄉》。1962年,巴吉壘農民詩人代表王振海參加了全國群英會,受到毛澤東主席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20世紀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巴吉壘詩鄉詩歌創作高潮迭起,達到輝煌時期,詩鄉無處不飛歌,隨處涌動著詩的韻律。
“70年代詩最盛,對歌賽詩及普遍,男女老少齊上陣,炕上地頭到田間。”這一時期,省、市、縣多次在這裡舉辦賽詩會和詩配畫等文化活動。詩歌創作極其活躍,賽詩會多為即興賦詩形式,場面極為熱烈。創作隊伍多達6000餘人,共創詩歌60000餘首,作品多反映集體勞動、生活場面,抒發淳真樸素的感情,語言清新流暢,節奏感強,氣勢高昂,鄉土氣息濃厚。出版了《巴吉壘新歌》、《巴吉壘戰歌》、《胸中一輪紅日出——王振海詩集》、《巴吉壘詩歌選》、《田野放歌——巴吉壘詩選》等詩集共10冊。新詩人代表有:王福剛、王忠忱、周海燕、李桂馥、李海發、丁渝山、劉昌文、劉元柏、李紹傑、劉秀才等。
20世紀80至9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然而,由於商品經濟大潮的衝擊,生活節奏加快和生活方式的轉變,財政緊縮銀根,詩鄉文化活動受到了一定的影響。為擺脫困境,增強民眾創作的凝聚力。1990年,在鎮黨委的支持下,組織成立了由鎮黨委專職書記任社長,文化站長為副社長,骨幹作者參與的 “詩鄉文學社”,調動了全鎮業餘作者的創作積極性,使詩歌文化活動得以持續發展。隨全民文化素質的提高,詩歌創作也異彩紛呈。
這期間,詩歌作者2400餘人,創作詩歌20000餘首,出版印刷了《魂夢系黑土地》、《巴吉壘詩集》和《野鴨文學報》。1993年,在全省文化工作會議上,巴吉壘鎮被省政府命名為“文化特色鄉鎮”;農民詩人高恩被命名為“農民藝術家”稱號。並將這些詩選和小報作為先進的典型材料分享給了與會人員。這一時期,湧現出了張眾傑、毛志靖、胥玉林、王國君、姚文山、於桂林、毛竹、宗喜華、李清泉、管成臣等一批新詩人。
進入21世紀,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中央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巴吉壘民眾性詩歌文化活動再掀高潮。富裕起來的農民茶餘飯後吟詩作畫,歌頌黨的富民政策,歌頌時代新生活。創作熱情空前高漲,創作隊伍不斷壯大,創作了大量作品。正如這首詩:“‘鄉巴佬’,不再是衣衫襤褸,滿臉塵污的代詞。是誠信的標誌,名牌時尚。驚喜滿院跳動,壟溝翻出了醇香。自豪在挺直的腰板上彰顯,幸福在眉間張揚。西裝革履,登上大雅之堂,律動的音符把和諧與友愛光大發揚。文化正搭舞台唱國稅 文展詩篇;稅收反哺百業 興萬家 稅壯國力。詩鄉的賽詩會啊!‘鄉巴佬’把感恩的詩高聲誦朗··· ···”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踐行科學發展觀。加快文化與經濟等各項事業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和全面健康發展,巴吉壘文化站提出:“播詩鄉美韻;展翰墨風騷。文化搭台;百業唱戲。振興詩鄉、發展詩鄉。加強文化促發展的前行理念建議。”得到了鎮黨委的認可,並決定以詩歌為主體,推動先進文化建設熱潮,重振詩鄉雄風,打造詩鄉大地的特殊名片,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建設新農村服務。
為引領先進文化方向,大力發展詩鄉文化,加快文化促發展的步伐。在文化站的倡議下,在鎮黨委的支持下,在全鎮人民共同的參與下,組織成立了“農安縣巴吉壘鎮詩鄉文化發展促進會”。並且,成立日期選定在寓意深遠的播種節氣,2011年4月20日 穀雨。其主要領導核心是鎮長、鎮黨委專職書記和文化站長。其他領導成員由中國小校長、村支部書記以及社會知名人士組成。所有業餘創作等文化骨幹都為會員。會員不設門檻,自願加入。
“詩鄉文化發展促進會”,非同民眾社團組織,其行為屬於政府行為,宗旨是壯大詩鄉文化骨幹隊伍,加強和培養後繼人才,為傳承詩鄉文化,推動以詩歌為主的詩鄉文化發展。
“詩鄉文化發展促進會”,自成立之日起,舉措動作頻繁。加強了詩鄉文化發展的軟環境的建設。在巴吉壘鎮的基層建立詩鄉民眾文學社團協會組織。中心國小校、中學和各行政村都先後組織成立了“詩鄉文學協會”。為加強詩鄉後備人才培養,充分發揮文化、教育部門和詩鄉文化發展促進會的職能作用。經和巴吉壘中學和中心國小校協商,利用中國小的優勢,建立了兩個“詩鄉文化教育基地”,並懸掛了牌匾。利用學校畫廊展窗向學生介紹詩鄉,宣傳詩鄉;在不影響教學的前提下,定期開展以詩歌為主的各種文化活動。巴吉壘鎮的詩歌活動又興大潮。
目前為止,詩歌作者3000多人,共創作詩歌30000餘首。題材更加多樣,體裁明顯豐富,主題日益多元,顯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生動局面。編輯出版了《滿園草綠百花香——巴吉壘詩鄉詩選》。這期間,湧現出劉桂輝、李洪坤、張殿才、王德彬、孫成業、於凌香、宋洪艷、戰富貴、姜興昌、李先富等一批新詩人。
國家、省、市等各級新聞媒體,多次對巴吉壘鎮以詩歌為主的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做專題報導。
巴吉壘詩鄉文化及其民眾性詩歌文化活動的興起和發展,是政府主導,廣大人民民眾自願參與的社會文化現象。這是一支歷來以詩鄉文化站主抓的以質樸的農民為主,工農商學兵為基礎的廣大人民民眾業餘創作隊伍,是黑土地上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為這裡增添了無上的榮光。得到了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呵護。
詩歌是人們極致情緒噴發的感情流露。詩歌源於勞動,反映生活。“今年糧食堆成山,我站山頭入雲端。撕塊雲彩擦擦汗,湊近太陽點袋煙。”、“我的鄉親不會寫詩,卻看養著無數的風流才子,每一鍬黑土總能翻出八百里外的浪漫··· ···”這兩首詩,展現了巴吉壘詩鄉大地的社會變革、文明進步和人們豪放、樂觀精神的時代風貌。巴吉壘詩歌是社會主義時代的產物,是廣大人民民眾提高了社會主義覺悟的一個必然反映,他們創作的目的就是歌頌新時代,推動生產有力量。
20世紀的巴吉壘詩歌以民歌為主,進入21世紀,創作風格更是紛繁多樣,古體、新詩、歌謠兼融的創作格局基本形成。巴吉壘詩體現出詩從壟溝溢,情從民間出,意跟時代走,迴蕩人心中的特點,它對巴吉壘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變革、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中國共產黨的方針政策指引下,以詩歌為主的文化活動正以燎原之勢在詩鄉大地迅猛旺盛地發展。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分享社會發展成果。巴吉壘鎮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認真貫徹中央精神,全面落實“公共文化體系民生工程”項目建設,2011年,重建了占地面積近1500平米,建築面積300平米的詩鄉文化站舍;成為全縣第一個實現“詩鄉文化大院”和“詩鄉農家書屋”村村全覆蓋,並實現規範化管理的鄉鎮。目前,全鎮屯屯都建起了“詩鄉文化大院”,文化大院的村屯普及率達了100%。19個行政村也都先後建起了1000平米以上的村級文化小廣場。為改善農村生活質量,提高農村文化生活水平提供了有效的基礎保障。
巴吉壘詩鄉,是新中國進入社會主義時期,農村民眾文化的先進代表;是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先進典範。在全國具有廣泛的影響,成為巴吉壘鎮的一張靚麗的名片。是具有獨特魅力潛在的品牌經濟、人文產業的寶貴資源。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詩鄉人將繼續以詩鄉文化為載體,大力弘揚和繁榮詩鄉文化,緊跟時代步伐,創作新詩篇,開創巴吉壘鎮文化、經濟及社會各項事業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新局面,不斷創造新的更大的輝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