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人汲水圖

巴人汲水圖

《巴人汲水圖》,國畫,高300厘米,寬62厘米。創作於1938年抗日戰爭時期,是一幅真實記錄民眾階層生存景象的藝術珍品,被譽為徐悲鴻最具人民性和時代精神的代表作。原作共有兩幅,第一幅《巴人汲水圖》,徐悲鴻後來補題“靜文愛妻保存”,現存於北京徐悲鴻紀念館。第二幅《巴人汲水圖》是由於徐悲鴻在重慶期間創作了第一幅《巴人汲水圖》並舉辦畫展,當時的印度駐華公使看上這幅畫,希望重金購得。即2010年12月10日下午舉行的翰海秋拍慶雲堂近現代書畫專場中的《巴人汲水圖》,最後以1.71億元成交,刷新中國繪畫拍賣成交世界紀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人汲水圖
  • :300cm
  • :62cm
  • 創作於:1938年
作品簡介,作品賞析,外界評價,激烈競拍,

作品簡介

《巴人汲水圖》構圖匠心獨運,高300cm,寬62cm,頗顯細高。畫家以融合西洋畫法的豐富藝術表現,將蜀地人民傳統汲水的宏大場面分解為舀水、讓路、登高前行3個段落,勞作的繁重,汲水的艱辛,呼之欲出。
《巴人汲水圖》《巴人汲水圖》
《巴人汲水圖》創作於1938年抗日戰爭時期,是一幅真實記錄民眾階層生存景象的藝術珍品,被譽為徐悲鴻最具人民性和時代精神的代表作。

作品賞析

徐悲鴻先生的一生,是為中國藝術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一生,他畢生以復興中國畫為己任,孜孜不倦的努力奮鬥、刻苦鑽研,成為一位融中西、貫古今、取得獨特成就的大藝術家,他在藝術教育上的卓越貢獻,對中國現代畫壇的發展,具有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特別是徐悲鴻先生從1937年8月,隨中央大學遷重慶,繼續在中央大學任教,到1946年7月,由重慶乘“民聯輪”去南京,經上海到達北平,就任北平藝專校長,他在重慶一共度過了10個春秋。可以說,這10年是他藝術生涯中最重要的10年,完成了他人格和藝術的雙重升華,對中國人物、動物、山水畫的革新做出了巨大貢獻。尤其在人物畫方面,徐悲鴻先生以振聾發聵之聲,倡導畫家以人物為主,描繪現實生活、改變泥古不化,千山一面,畫中沒有人物活動的落後狀態。他身體力行,拿起如椽巨筆,繪製了很多銳意革新的傑作。諸如《巴人汲水圖》、《巴之貧婦》、《愚公移山》、《張采芹像》、《洗衣》等等。
《巴人汲水圖》是一幅真實記錄重慶人民辛勤勞作的藝術珍品,被譽為徐悲鴻先生最具人民性和時代精神的四大代表作之一。《巴人汲水圖》的創作成功,在當時社會上引起極大的反響,作品1938年展出時,即被譽為“五百年來罕見之作”。據廖靜文先生回憶“當時的印度駐華公使看過畫展後,亦為作品所感染,提出購買此件作品,由於悲鴻當時生活也非常拮据,於是才同意為他重新繪製了眼前這幅《巴人汲水圖》”。
徐悲鴻先生1937年因國難而流落重慶,而正是在重慶的艱苦歲月里,國難當頭的大氣候和民不聊生的現實生活,使這位本來就充滿人道主義思想的進步畫家,更深刻地體會到了人民的疾苦,甚至把自己融匯到勞動民眾之中。水是人類得以生存的第一要素,但在山城水卻來之不易。徐先生來到重慶,映人眼帘的第一道風景線即是一行行挑水的漢子,他們那吃力的步履和被水桶壓彎的扁擔,使畫家深刻地感受到那份生活的艱辛,和生活在這塊土地的重慶人世代相傳的抗爭精神。為此,被觸發了的畫家的創作靈感,在徐先生的頭腦里構造出一幅真實生動的巴人汲水的藍圖。
這幅《巴人汲水圖》在構圖上匠心獨運,使畫家的造型手段放射出奇光異彩。整個畫面十分奇特,高300厘米,寬卻62厘米,頗顯細高。但其懸掛起來,確與嘉陵江的百丈懸崖相一致的,使其場景更顯陡峭與驚險,上下百丈石階挑水的巴人閃爍著感人至深的華夏精神,在完美和諧的環境烘托之下給人以呼之欲出之感。
畫象以其高度概括的手法,將巴人傳統汲水的宏大場面,分解為舀水、讓路、登高前行3個段落,精心繪製了多幅草稿,描繪了男女老幼不同動作的7個人物。舀水,描繪一健壯的男子,僅穿著一條黑色的短褲,頭髮雖已禿頂,但其身體強壯,匍匐著前身,右手緊握著一隻巨大的木桶提梁,從湍急的嘉陵江水中,迅捷而熟練的舀水。旁邊又一衣著襤縷的赤足婦女,低頭用力,正把舀滿的水桶,吃力地提到岸邊。讓路,描繪一頭纏汗巾,赤臂裸腿的男子,弓矩著身體,肩負著重擔,吃力地攀登著陡立而漫漫的石梯。旁邊應接石上,謙恭地站立著一位身穿長衫,把前擺挽在腰間,肩挑空擔的青年男子讓路,他身體微側,以同情與憐憫目光凝視著吃力攀登的挑夫。圖畫的上方,繪製了3位登高攀至江岸頂端的挑夫,他們爬完了艱險的陡梯,開始邁開大步,比較輕鬆地急行。
畫面段落之間,用江岸的岩石和層層的石階融匯貫通,石階和岩岸先用顏色加水墨,染出大的體面關係,再以墨線勾勒,頓現層層的整齊排列的岩石階梯,之字形排開,錯落有致。為了突出江岸的高與陡,畫家拉大了第二個畫面與第三個畫面的距離。背景的畫法比較突出,畫面中間留白更顯出石級的曲折,上半部畫一叢翠竹和幾枝怒放的梅花,翠竹用青綠一揮而就,梅花則先用盡情揮灑的濃墨在宣紙上繪出枝幹,再以白粉點出花瓣,清麗典雅,一塵不染,既映襯出江岸的陡峭,更使畫面色彩豐富。
人物是《巴人汲水圖》的主體,整個畫面突出物像的神韻,主題思想上寓意深刻,意義深遠。技法上,用西洋的畫法豐富中國畫的表現能力,肌肉部分稍加皴染,就在挑夫身上適當加強了筋肉體積感,突出人體的健勁有力,表現出勞作的繁重,使畫面的技法有較多的變化,構思、創意、技法等方面都充滿了新意。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詩言志,畫傳神之說。此畫畫畢,畫家略加思忖,信手題加七言律詩一首:“忍看巴人慣挑擔,汲登百丈路迢迢;盤中粒粒皆辛苦,辛苦還添血汗熬。”此畫的成功,在社會上引起極大的反響, 1938年在香港展出時。即被譽為“五百年來罕見之作”。徐悲鴻先生自己對於此畫亦十分滿意,歸來即又按原稿重新繪製了一幅。此時畫家的思緒進入了佳境,把自我也融入了面意之中,畫到站立在讓路石上穿長袍青年的頭部時,竟然繪上了自畫像。題詩後,落款寫:“二十七年晚秋,隨中央大學入蜀即寫沙坪壩所見。”畫家把個人、民族、時代、藝術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甚至把自己融於民眾之中,具有特彆強烈的吸引力,這種雋永深長的畫外之意,令人怡情,發人遐思。

外界評價

中國近代出現了一批大師,我父親是其中的一個,現在很難看見大師,或者說難產生大師了。中國有一句話叫“多難興邦”,一個國家、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那個時代的精英們的精神和精力就會發揮到極致。這批畫都是在條件極其艱苦的環境下創作的,而且件件都是精品。我父親曾經這樣形容自己“愛畫愛到骨髓”,我再也沒有遇到像他如此熱愛藝術的人。他用他一生的實踐留下了數以千計的藝術作品,培養了很多學生,而這些學生後來都為中國美術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現在,在全世界其它國家不會畫油畫的時候,我們國家的油畫畫得這么好,我們的中國畫能夠獨樹一幟,始終不落伍,不求任何創造,走入窮途末路的情況下,煥發出了生機。這都是和以他為代表的幾代畫家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當時,他對中國畫改革的態度是:“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采入者融之”。這個觀點就算放在現在也是很光輝的。他處於中國文化衰落時期,卻能夠獨闢蹊徑,建立現代美術教育體系,培養了這么多學生,應該說為中國繪畫的重新復興起到了先驅的作用。另外,在中國畫、油畫、素描三個方面,都能夠有突出的、卓越的成就,一般畫家是很難做到的。他的許多作品對中國藝術有里程碑式的影響,《巴人汲水圖》就是其中之一。之所以有這樣的成就,除了自身的天賦與勤奮,我覺得和那個時代有很大的關係。
1937年,父親隨中央大學入蜀,目睹蜀中百姓的生活困境,他疾筆創作了中國畫《巴人汲水圖》和《巴之貧婦》,對勞動人民的艱辛生活抱以深切的同情。畫作上他題寫了一篇自作詩:“忍看巴人慣擔挑,汲登百丈路迢迢。盤中粒粒皆辛苦,辛苦還忝血汗熬。”詩文充溢著徐悲鴻對於當時百姓生活悽苦的同情和悲憤之情,也體現了這位一代大師利用手中的畫筆為黎民寫照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心。
《巴人汲水圖》這幅畫描繪的是當時蜀地人民汲水的場景。當時百姓的生活用水,都要從江中汲取,故而每日男女老幼,為了生計,很早就要到江邊挑水。背著沉重的木桶,再裝上滿滿的水,沿著崎嶇陡峭的山路走回家去,有時甚至要往返多次。就這樣一個極其平常的生活細節,深深地觸動了藝術家敏感心靈。當時中國人民正遭受著戰火荼毒,使得百姓的生活更加悽苦不堪,父親憂從中來,奮筆創作了這件國畫巨製。
《巴人汲水圖》整個畫面突出物像的神韻,主題思想上寓意深刻,意義深遠。技法上,用西洋的畫法豐富中國畫的表現力,肌肉部分稍加皴染,就在挑夫身上適當加強了筋肉體積感,突出人體的健勁有力,表現出勞作的繁重,使畫面的技法有較多的變化,構思,充滿了新意。刻畫人物個性和深遂的內心世界,傳神阿堵,呼之欲出,更有排山倒海之勢。畫中的竹林鬱鬱蔥蔥,梅花怒放,這情景不但對畫面起到了很好的點綴作用,更是作者對於中華民族在嚴酷的歷史環境下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錚錚傲骨的謳歌。它的寫實主義手法、強烈的象徵意義、人物造型令人嘆服。
《巴山汲水圖》是徐悲鴻國畫創作中現實主義作品的最高峰,在中國畫的發展歷史中,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是可以流傳後世、影響中西的世界級名畫。
《巴人汲水圖》所承載的已經不僅僅是一個藝術家的成就,而是一種“巴人汲水”精神,以及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將這種吃苦耐勞精神的傳遞。

激烈競拍

2010年秋季拍賣會“慶雲堂近現代書畫專場”,《巴人汲水圖》以3500萬元起拍,引起競投熱潮,有買家直接出價6000萬,即刻就有 7000萬報價緊跟,不足1分鐘,此作品的競拍價位就突破億元大關。經過30餘輪競爭,徐悲鴻《巴人汲水圖》最終以1.53億元落槌,加之佣金,成交額超過1.713億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