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泡五趾跳鼠

巨泡五趾跳鼠

體形和五趾跳鼠極相似,長約115-145毫米,但較五趾跳鼠稍小。後肢較前肢長二倍以上。後足具五趾,兩側趾不達中間三趾的基部。省內分布於敦煌、安西、玉門、肅北馬鬃山、嘉峪關、酒泉等地;國內分布於內蒙古、新疆;國外分布於蒙古。

該物種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巨泡五趾跳鼠
  • 拉丁學名:Allactaga bullata G.Allen
  • 別稱:跳鼠
  • :動物界
  • :齧齒目
  • :跳鼠科
  • :五趾跳鼠屬
  • :巨泡五趾跳鼠
  • 分布區域:內蒙古, 寧夏, 甘肅, 新疆
  • 定名人:G. Allen
  • 定名年代:1925
原始文獻,模式產地,生境,國內分布,形態特徵,保護級別,

原始文獻

Amer. Mus. Nov., (161):2

模式產地

蒙古查乾諾爾 (Tsagam-Nor, Mongolia)

生境

荒漠草原或礫漠

國內分布

內蒙古, 寧夏, 甘肅, 新疆

形態特徵

觸鬚非常發達,最長的兩根可達股的前中部。耳長,其長超過顱全長。背毛沙黃灰褐色,並帶有黑色波狀紋,毛基灰色,中段沙黃色,毛尖深褐色;耳殼覆蓋著污白色短毛;耳基前緣為土黃色,後緣有一小塊白色區;體側為灰白色,間或雜有褐色毛尖;腹部、前肢、頦部及股內側為純白色;吻鼻部毛較短,為灰褐色;尾被短毛、上面為沙黃色,下面色較淺,尾端為褐黑色和白色長毛形成的毛束,但不如五趾跳鼠的毛束髮達,尾端毛束腹面被一白色線條隔開;尾端毛束褐黑色的前端和後端為白色毛區。腦顱較小,微隆起,最寬處在顱骨中部,腦顱後部比較圓滑,無任何棱嵴,乳突部比較明顯;顴弓纖細,其上有一垂直分支與淚骨相接;鱗骨的顴骨突扁平,接顴骨末端。聽泡大,前端彼此相距很近。門齒孔較長,其後緣超過前臼齒而達第1上臼齒前緣。齶孔較短
巨泡五趾跳鼠
。下頜骨形狀和五趾跳鼠相似。
生態特徵 為典型的荒漠種類,在礫石戈壁中較為常見。夜出性。活動範圍廣,不集群居住。洞道結構簡單,有分支但不多。有冬眠習性。以植物性食物為主,亦食昆蟲。據野外解剖觀察,五月發現不少孕鼠,五月中下旬有的胚胎長達30毫米。孕鼠在7、8月份仍有發現。故其繁殖期為5-8月。一年繁殖一次,每胎1-6仔。天敵有狐、鼬等到食肉獸類及猛禽。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