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肝右肺

左肝右肺

中醫有一個全憑功能氣象定位的藏腑定位,那就是“左肝右肺”,這跟解剖結論完全不符,這裡的肝可不是指肝臟的實體,而是肝氣的意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左肝右肺
  • 理論:中醫藏腑定位
  • 學說:五行學說
  • :肝氣
簡介,概述,

簡介

中醫有一個全憑功能氣象定位的藏腑定位,那就是“左肝右肺”,這跟解剖結論完全不符,這裡的肝可不是指肝臟的實體,而是肝氣的意思。肝氣主生髮,應的是東方之象,東方在古代就是左邊,中國古人是“左東右西”來看世界的。肺氣主陳降,應的是西方之象,所以說“右肺”,肝和肺,一升一降,能夠協調全身的氣機,氣機順暢了人就沒病了,所以治病可以說是治肝肺,病難治,就說“肝肺難調”。

概述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已衍化成為臟腑學說,而臟腑學說乃中醫理論體系的核心之一。《黃帝內經·靈樞·經水》篇曰:“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髒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皆有大數。”然而,中醫髒象之“左肝右肺”說(《湯液經法圖》亦按此制而繪成,“左肝右肺”之說,應該來自遙遠的中醫藥創始之代),徹底動搖了《內經》所言,吾人之臟腑真的是肝在左,肺在右嗎?“左肝右肺”說真的是“可解剖而視之”嗎?非也,現代解剖學告訴我們,吾人體內其實乃肝生於右,肺生於左。難道是古人錯哉?古人能如此遺誤於後世耶?
故明清以來,對“左肝右肺”之說,企圖訂正者有之,以中醫臟腑非解剖實體,“《內經》之五臟非血肉的五臟”論者有之,故對“左肝右肺”之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其中中醫“臟腑,不單純是一個解剖學概念,更重要的則是概括了人體某一系統的生理和病理學概念”之解說,“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中醫關於臟腑功能的論述,與解剖學的同名臟器名實不符這一大問題”,但“中醫臟腑不是指人體胸腹腔內的實體器官,到底是指什麼”?當代中醫學界亦在思考。再者,亦有部分現代醫學者以此問難中醫,連肝臟、肺臟位置都搞錯的醫學,其療效能和現代醫藥相抗衡嗎?
吾中華先祖有著何等的智慧,對待學問又是何等的嚴謹,更有甚者乃“醫者不慎,便致人命”,難道先聖前賢能讓此等妄言記載於冊,遺留於世,代代相傳嗎?回答是肯定的:這絕對不可能!但對“左肝右肺”之說又該作何解釋?

探究臟器、檢視髒體,乃古今中外醫家必行之舉,否則,何來《難經·四十二難》之:“肝重四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之記載;更何況中醫髒象“左肝右肺”之說,指導中華醫藥學數千年,已讓中華民族受惠數千年,事實證明,先祖聖賢未誤後輩也。
中醫“左肝右肺”之說,來源於中華先祖對天地宇宙的觀察與思考,來源於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求取,來源於對人體的檢視與驗證。吾人大可不必把此問題複雜化,若按中華民族數千年遺留下來的傳統思維方式來考慮問題,其實,是很簡單的,而且簡單的又會使很多人提出這樣那樣的問題,但筆者相信,這應該是中醫“左肝右肺”說所產生的真正本源。
當吾人面南而立,正視前方,則呈左東右西,前(上)南後(下)北的方位感知。同理,當吾人以同樣的方位觀察對面的人體(乃至解剖)時,就會明白中醫古籍中的“左肝右肺”是如何得來的。因為,我們的先祖是以“我”為中心,然後“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把自己置身於所觀察的物象之外。假如吾人面對的是一幅(繪有人物與山水)畫的話,“我”之左乃面對者之右,“我”之右乃面對者之左;故而產生了不同於“右肝左肺”人體實際解剖位置的“左肝右肺”之說。
上面引號中的文字,乃筆者引自《易·繫辭下》之段落,用以解說古人對傳統“左東右西,上南下北”方位的產生與認知,筆者以為,“左肝右肺”乃“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之產物,故《繫辭》中的“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其所言的“諸”字到底是何意義,能以解釋此字為契機,進一步解說上述之論點嗎?
《說文》曰:“諸,辯也,從言,者聲”。
《漢語大字典》曰:“①、助詞,相當於‘者’。《說文·言部》:‘諸,辯也。’段玉裁註:‘辯,當作辨,判也。’②、代詞。1、作賓語,相當於‘之’。2、作定語,相當於‘其’。③、介詞。相當於‘於’。④、‘之於’的合音。‘之’為代詞,‘於’為介詞。⑤、語氣詞。相當於‘乎’。表示感嘆。⑧、眾;各個。⑩、別的;其他。”
“諸”字,在此應作“辨”、或“其”、或“於”、或“乎”、或“眾”字解,比如‘近取辨(其)身,遠取辨(其)物’。 無論是辨“其身”或辨“其物”、辨“於身”或辨“於物”、辨“乎身”或辨“乎物”、辨“眾身”或辨“眾物”,所言皆為身外之景象。故“諸身”不可以自身論之,故“左肝右肺”之說乃針對他人之髒,而不是自身之體。故筆者以為,除此解說外,其他任何的解釋都不能圓其“左肝右肺”之說也。
然而,此解釋也未免過於簡單,而且簡單的難以叫人信服。故白沙遊子無聞居士對上述之觀點,再三斟酌後以為:此大概即是《易》之所謂“簡易”者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