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布局

工業布局

工業布局是一國或一個地區工業再生產的各個環節、各個部門和各生產要素的空間組合與安排。它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一種經濟活動,是生產力布局的主要環節。它取決於社會經濟制度,並受自然資源和技術條件等因索的影響。從縱向看,工業布局包括工業的總體布局、重大項目的地區分布、地點分布和廠址選擇。從橫向看,工業布局包括不同部門、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工業企業的空間聯繫,以及工業區域、工業樞紐、工業中心之間的各種經濟技術上的空間聯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工業布局
  • 別名:工業配置
  • 類型:地域組合
研究內容,布局分類,工業布局作用,影響因素,環境影響,工業布局特點,研究任務,布局合理標誌,世界工業布局,

研究內容

工業生產地域分布現狀與歷史變化的分析,對其未來布局態勢的預測研究,對工業建設進行具體的地域安排,以及制定不同地區發展工業生產的有關政策等。
主要研究內容有:
①影響工業布局的條件(因素)。包括自然資源與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技術條件等的綜合分析與研究;
工業部門結構。包括部門內部和部門間的結構。要求協調好生產資料消費資料生產、採掘與加工工業、原材料與製造工業、能源與耗能工業、傳統與新興工業,以及工業與交通、城鎮建設、基礎設施和服務業的比例關係;
③各工業部門 的布局特點及企業最優區位的選擇;
④不同層次的工業體系與工業地域組織(如工業地區、工業樞紐工業區工業點)的形成過程、結構特點與發展規律。
不同地域範圍工業布局研究的側重點也不相同。如全國性工業布局主要是確定其總體布局的戰略發展方向,提出工業重點建設地區和主要工業部門基建的地區分布,安排工業基建投資和主要產品生產的地區比例,論證全國工業地區布局發展變化的趨勢及其巨觀經濟效益。地區性工業布局著重確定各類型區域工業發展總目標、總規模及地區產業結構輪廓,明確該地區在全國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和區際聯繫的基本趨勢。具體的工業建設項目分布地區與地點選擇,更多地注重與其配套協作項目的分布、原料與能源來源及產品銷售地帶等。

布局分類

工業布局分巨觀和微觀兩個方面
巨觀:包括多種工業部門、多種類型企業的工業總體布局,某個工業部門的總體戰略配置,大範圍地區的工業綜合布局;
微觀:如個別工業企業的布局(主要是廠址選擇),某些個別工業點的布局等。
工業布局按工業構成
分為由多種工業部門和不同類型企業組成的工業總體布局,個別工業部門布局和個別企業布局。
按地域範圍分為國家或地區間的工業布局,在一定地區內各有關地點間的工業布局,在城市工業區工業點內的工業布局等。

工業布局作用

合理的工業布局,將會有效地推動國民經濟的迅速增長,促使各地生產力的發展趨於均衡,有力地縮小城鄉之間的差別。

影響因素

自然因素
分為自然資源與自然條件兩類,它們是影響工業生產發展與布局的物質基礎和重要的外部條件。前者包括礦產、土地、水與生物資源等;後者主要有工程與水文地質、地形、氣候、陸地水文、自然災害(如地震、滑坡與土石流)、生態環境條件等。
社會經濟因素
包括地區已有的經濟基礎與經濟發展水平、運輸條件、勞動力條件、市場消費因素、經濟管理體制、區域政策、價格及稅收制度等。它們對工業布局,特別是工業企業選擇最優區位有著重要作用。
生產技術因素
包括生產工具(設備)和與它相適應的工藝流程與方法,以及勞動者掌握生產工具的技能,三者相輔相成。生產技術進步會相應地改變自然和社會經濟因素對工業布局影響的程度。例如地質勘探及礦物採選冶煉技術的進步,可擴大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廣度和深度,減少工業布局對自然資源依賴的程度。

環境影響

工業布局既要注意經濟效益,同時也要注意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從污染物的類型考慮
大氣污染嚴重的工業部門應布里在居民區盛行風向下風地帶的郊外。
在季風區要布局在與當地主要風向相垂直的郊外,使工廠排放的大量煙塵、有害氣體不至於吹到居民區。在廠區與生活區之間應有綠化帶。以便淨化空氣。需要大量工業用水、又要排放大諳污水的工礦企業,工廠污水排放口要遠離水源地和河流上游、避免工廠排放的污水污染居民區的生活用水和農業灌溉用水。
城市工業布局要符合工業布局的原則
如:用地規模小、無污染的工業可以有組織地擺放在城區;用地規模大,對大氣有輕度污染的工業可以布置在城市邊緣或近郊區;有嚴重污染、一時又難以治理的大型企業、宜布置在遠離城市的郊區(具體地說,應布置在由於城市“熱島效應”造成的“城市風”範圍以外),並考慮到盛行風向的影響。
要有利於環境污染的區域綜合治理。
某些工業部門產生的“三廢”有可利用的部分,可在附近布局配套工廠就近加以利用,將污染物有效地控制在生產過程之中,使一個工廠的廢物成為另一個工廠的資源.達到“化害為利、變廢為寶、綜合利用”的目的。如某地區,銅礦和煤礦資源都比較豐富,擬建銅礦冶煉廠,同時建火電廠為其提供電力。但銅礦冶煉廠排放的“廢氣”中,含有大企的二氧化硫,火電廠排放的“廢氣”中,有大覺的粉煤灰,嚴重污染大氣環境。因二氧化硫是制硫酸的原料,而粉煤灰也可用來製造建築材料,所以在附近建硫酸廠和粉煤灰建築材料廠。
還要考慮到地形的影響
大氣污染嚴重的工廠不要布局在盆地或谷地中,耍布局在通風良好的地區,以免污染物難以擴散而造成污染事故。
設定衛生防護帶。
在工業區和居民區之間設里防護帶,植樹造林.可吸菸除塵、淨化空氣,減弱噪音、美化環境。
作無害處理。
建立污水處理廠處理污水;建立焚燒爐或深埋廢清;增加除塵裝置和化學手段,清除煙塵和有害氣體。
有些工業部門對環境有特殊的要求。如電子、感光器材、精密儀表、航天工業等,需要建立在空氣比較潔淨的地區。自來水廠應布局在河流的上游,周圍可種植防護林加以保護。

工業布局特點

工業布局的特點是具有長遠性和戰略性;涉及面廣,影響全局;具有連續性與繼承性;改造困難,作用深遠等。衡量工業布局的合理程度,應以經濟、社會、生態三方面效益是否統一為標誌。

研究任務

對工業生產地域分布現狀與歷史變化的分析,對其未來布局態勢的預測研究,對工業建設進行具體的地域安排,以及制定不同地區發展工業生產的有關政策等。

布局合理標誌

①全國各地區的國民經濟都達到一定的工業化水平,消除了區際間的懸殊差別;
②各地區資源得到了現階段技術發展所允許的較充分的開發利用;
③全國及各大經濟區都建成了具有一定規模和特色的、內部聯繫緊密而布局相對集中的工業體系
④全國及各地區工業布局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並能滿足保護生態環境的要求。

世界工業布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科學技術革命的推動下,生產工藝高度發展,世界加工工業不僅成倍增長,且興起了新的、現代化的高科技工業部門,引起工業地域結構的變化。基本特點:
(1)工業生產向大型化、系列化和綜合化發展,是戰後工業布局規模的主導方向。根據地域條件,以一二個工業部門為主導,多發展成為綜合性聯合生產基地,是工業地域部門結構的特點。
(2)工業地域不同層次的集中與相對分散。集中與分散是產業空間運動的形式,工業地域在不斷集中與分散中形成,而集中是主導方面。自資本主義工業化以來,工業地域集中是突出特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有所增強,並出現了不連續的帶狀世界性大工業地帶。開發中國家集中程度更高,呈點狀分布,如各國首都多發展成為最大的工業中心。世界工業生產由高密度區向低密度區擴展是工業空間運動的總趨勢。戰後,特別是60年代以來更加明顯,世界工業地域自西向東、向北、向南擴散著,同時在一國內同樣存在著相對分散的趨勢。如美國向西部、南部發展,日本向南北兩端和日本海側開發,俄羅斯工業地域東移等。在許多大工業城市周圍出現了工業衛星城鎮,一些開發中國家新的加工出口區的建立等都是例證。
(3)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工業布局在原有的煤鐵複合體型和戰後發展起來的臨海型的基礎上,又出現了臨空型、臨路型的新布局類型。以機場和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的中心點為中心,依託中心城市,在其周圍或外圍地區,發揮人才、交通信息等軟環境的優勢,發展起各種類型的高科技產業,以美國的“矽谷”和日本的“矽島”為典型代表。
(4)世界各國各地區工業發展不平衡狀態依然存在。工業生產集中在已開發國家和幾個開發中國家。如美國、原蘇聯、日本、西歐經濟共同體合占世界工業生產的3/4以上。
(5)近年亞洲太平洋地區工業發展迅猛,已經成為世界新的工業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