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二五”時期工業布局規劃

“,為全面落實市委市政府“做強二產”要求,促進產業集約、集聚、高端發展,促進產業空間布局進一步最佳化,我委在深入調研分析產業布局現狀問題基礎上,編制形成《北京市“十二五”時期工業布局規劃》。

基本介紹

目錄,序言,發展基礎,總體思路,主要任務,布局指引,保障措施,

目錄

一、發展基礎
(一)發展歷程
(二)存在問題
(三)形勢要求
二、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二)發展目標
三、主要任務
(一)規範產業發展的空間載體,力促產業集聚園區化
(二)加強配套服務與政策調控,促進產業發展生態化
(三)實施增量控制與騰籠換鳥,促進用地開發集約化
(四)鼓勵產業布局的統籌聯動,實現功能配置協同化
四、布局指引
(一)北部——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
(二)南部——高端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新區
(三)東部——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示範區
(四)西部——傳統工業轉型升級示範區
(五)生態涵養區——都市綠色產業發展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統籌協調
(二)完善用地管理
(三)健全法規標準
(四)強化資金引導

序言

“十一五”時期,本市工業圍繞“高端、高效、高輻射”發展方向,規模保持較快增長,布局實現穩步最佳化。“十二五”時期,為全面落實市委市政府“做強二產”要求,促進產業集約、集聚、高端發展,促進產業空間布局進一步最佳化,我委在深入調研分析產業布局現狀問題基礎上,編制形成《北京市“十二五”時期工業布局規劃》。規劃明確提出了全市工業布局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重點任務、最佳化安排及保障措施,為本市產業布局相關工作提供依據。
本規劃依據《中共北京市委關於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北京市功能區域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北京市“十二五”時期工業發展規劃》等檔案編制。
規劃實施年限為2011年至2015年。

發展基礎

(一)發展歷程
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實現了從1986年的336億元到2010年突破13000億元的快速發展,現代製造業經歷了在城區集中、向郊區延伸、向以開發區等園區集聚分布的階段性變化,逐步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經濟開發區為龍頭的工業發展空間體系。
1、工業空間集聚格局初步形成。
工業發展形成了以市級以上開發區及重點產業基地為核心、鎮村產業基地作為外圍補充的空間承載體系,已建成投產工業用地總面積由2003年的約250平方公里增長到2010年的300平方公里以上。
一是重點開發區與產業基地工業呈現集聚發展態勢。3個國家級產業園區、16個市級經濟開發區以及燕化基地、首鋼基地、順義汽車產業基地等重點產業基地工業總產值占全市比重達到60%以上。形成了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順義臨空經濟區、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三大千億級產業集群;以燕房合作產業基地、石景山首鋼工業區、中關村科技園區昌平園為載體,形成了三個產值500億元的產業聚集區;以中關村科技園區豐臺園、雁棲經濟開發區、興谷經濟開發區為載體,形成了一批百億級的產業基地。
二是鎮村產業基地建設取得階段進展。積極推進產業的縱深發展,在各鄉鎮形成了農產品加工、汽車零部件配套、生物醫藥、印刷包裝等一批特色突出的主導產業集聚區。到2010年底,54個市級農民就業基地累計入區企業超1900個,占鄉鎮規模工業企業個數的60%以上,形成了產業集群發展的新模式。
2、產業發展業態進一步最佳化調整。
在首都功能核心區和城市功能拓展區,抓住首鋼、焦化廠等工業企業的搬遷調整契機,依託產業遺留空間資源,文化創意產業快速發展。總部基地、研發服務業態集聚發展。在順義、大興、房山等城市發展新區,通過重大項目引入,大力發展研發設計和高端製造,促進了傳統製造業態與信息技術的融合發展。
3、產業園區環境進一步改善。
“十一五”期間,我市加快推進產業園區建設,通過拆除各種舊式廠房,建設標準化廠房以及配套基礎設施,改善了園區發展環境,增強了對產業項目的吸引力。經過多年的發展建設,市級以上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均已完成“六通一平”,絕大部分已經完成“七通一平”,產業項目落地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4、積極探索並穩步推進產業生態化建設。
加快搬遷調整不符合首都資源環境承載力和發展定位要求的產業,淘汰“三高”企業。發布了《北京市開發區開展生態工業園建設的意見》,完成兩批共5個生態產業園區的認定掛牌。制訂並推進實施了《北京工業能耗水耗指導指標》,工業能效水效有了較大提升。
(二)存在問題
“十一五”期間,全市產業布局得到逐步最佳化,但產業用地管理、統籌布局調控等機制體制層面的障礙仍然存在,產業布局不合理、用地效率不高等現象仍然存在。
一是產業布局與城鄉發展的統籌尚需進一步深化。一方面,城市南部地區產業就業承載能力不足,制約了區域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另一方面,產業園區與新城建設的銜接仍顯不足,“城”、“業”分離現象仍然存在;此外,鎮村產業基地發展面臨的規劃配套不足、園區化管理與服務功能弱等問題也限制著產業的縱深發展。
二是產業空間資源管理分散的局面有待改進。產業發展用地空間分散,園區規模偏小,16個市級開發區產業用地分散在近30個片區內,與周邊鄉鎮產業基地有效協同不足。開發區、基地存在主導產業同質化現象。
三是產業用地管理機制還需進一步完善。一方面產業項目引進缺乏完善的用地準入標準,工業用地出讓的後續監管力度有待加強;另一方面,劣勢產業騰退機制有待完善,存量工業用地效率仍需進一步提升。
四是產業園區配套環境還需進一步最佳化。部分園區配套水、電、氣、熱、交通等市政基礎設施尚不完善;遠郊區多數產業園區周邊教、科、文、衛等城市服務功能配套不足,影響了園區對企業的吸引力。
(三)形勢要求
“十二五”時期,是金融危機之後世界經濟格局大變革大調整的時期,也是國內加快經濟成長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我市工業發展面臨的形勢將比以往更加複雜,工業調整、轉型升級的緊迫性也不斷增強,對產業空間布局支撐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
布局調整最佳化是加快工業轉型升級和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必由之路。《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十二五”發展的重要任務。布局調整最佳化是促進產業集約集聚升級、發展重要支撐,我市應堅持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加快工業轉型升級,推動產業布局調整最佳化。
布局調整最佳化是加快推進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戰略部署的必然要求。金融危機打破了國際發展格局和經濟規則,創新能力成為決定未來競爭的核心要素。加快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是國家在“十二五”時期著力推進自主創新、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決策。需要產業布局更好地服務於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創新成果研究與轉化。
布局調整最佳化是應對不斷加劇的資源環境壓力的必然選擇。土地資源緊張、水資源不足、能源外部依賴嚴重等資源環境約束是本市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瓶頸。我市工業現有的傳統資源和要素驅動型發展模式面臨嚴峻挑戰。需要通過園區化的管理不斷提高工業生態化發展水平,減輕工業發展對資源環境造成的壓力。
布局調整最佳化是突破發展空間限制的重要出路。由於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市建設用地不斷擴張,很快將面臨無地可開發的嚴重局面。我市工業發展必須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整合用地資源,最佳化產業發展空間,促進產業向園區集聚。
布局調整最佳化是首都經濟圈發展的客觀要求。國家“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打造首都經濟圈”,標誌著京津冀區域合作已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是大勢所趨。北京作為京津冀首位城市,只有加快工業結構調整,促進工業轉型升級,促進產業向園區、向新城集聚,才能更好地服務於京津冀都市圈發展。

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按照“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部署,抓住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的重大機遇,立足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空間需求,堅持“空間集聚、資源節約、功能融合、統籌發展、區域合作”原則,深入調整產業空間布局、開發區功能配置,大力推動“產業集聚園區化,園區發展生態化、土地利用集約化、功能配置協同化”,為加快構建以“人文、科技、綠色”為特徵、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以高端製造業為主體、與生產性服務業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提供保障。
(二)發展目標
以重點產業園區為主要載體,進一步最佳化園區服務功能,進一步促進產業向園區集聚、向新城集中,進一步促進產業空間與功能耦合,最終形成“三級載體支撐、四區一帶布局”的產業發展格局。
——戰略布局。打造北部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南部高端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新區、東部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示範區、西部傳統工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四大重點產業功能區,發展生態涵養區綠色產業發展帶,形成“四區、一帶”產業功能區布局格局。
——空間載體。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為核心,構建以國家級重點產業園區(基地)、市級開發區與新興重點產業基地、鎮村產業基地三級支撐的產業發展空間,形成功能協同有序的空間承載體系。
——產業集聚。產業集聚發展態勢凸顯,國家級產業園區、市級經濟開發區、新興重點產業基地工業占全市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80%以上。
——產出效率。到2015年,全市工業用地產出效率達到60億元/平方公里左右。
——產業輻射。通過物流與產業鏈銜接拉動,在環京周邊區域,形成京津冀產業協作圈,提升北京工業輻射能力,拓展北京工業發展空間。

主要任務

(一)規範產業發展的空間載體,力促產業集聚園區化
圍繞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發展需求,完善國家級重點產業園區(基地)、市級開發區與新興重點產業基地、鎮村產業基地三級產業空間載體服務功能,促進產業鏈的延伸配套發展,實現產業功能和空間布局的協同。
一是著力強化產業發展極建設,提升產業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強化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戰略性新興產業龍頭帶動作用,打造世界級的產業發展輻射極。加快推進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擴區發展,發揮現有園區政策、技術、資本等資源優勢,增強對全市產業的輻射帶動作用。在深入推進現有國家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建設的同時,結合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培育發展一批新的示範基地,打造產業發展新極點。
二是積極推進市級開發區與新興重點產業基地建設,打造產業布局骨幹節點。立足現有16個市級工業開發區,通過園區產業用地整合拓展,加強園區的專業化基礎設施建設,吸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集聚,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推進新首鋼高端產業綜合服務區、懷柔文化科技高端產業、竇店北京高端製造業基地等一批新興重點產業功能區的園區化管理,加快推進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加強產業園區外部道路、交通節點、內部交通微循環、員工住宿、信息網路等服務能力,營造產業發展的優良空間環境。以促進產業集聚提升新城就業服務功能,實現“以業興城”。
三是加強鎮村產業基地體系建設,促進產業布局縱深發展。推進規劃配套,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化廠房,促進鄉鎮中小企業進一步向基地集中,實現園區化、規範化管理加強農民就業基地的建設。開展工業大院的清理整頓,採取產業用地置換、劣勢產業淘汰、規範升級等措施,實現具有發展潛力與基礎的工業大院向農民就業基地轉型,為產業鏈的延伸發展創造空間,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二)加強配套服務與政策調控,促進產業發展生態化
一是深入推進園區生態化建設。進一步發展完善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理念,探索適合不同園區類型、不同產業內容、不同發展規模的園區生態化發展路徑。建立分別針對國家級產業園區、市級開發區與新興重點產業基地、鎮村產業基地的生態化管理機制,研究制定考核與準入標準,完善配套扶持政策,形成完整的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工作體系。推進一批新型生態工業園區掛牌建設。
二是完善園區生態服務基礎設施配套。針對工業用水、用能等關鍵資源環境約束,完善給排水、供熱、燃氣、供電配套設備設施建設。以新興重點產業園區建設、鎮村產業基地升級發展為契機,重點探索構建以園區為單位的再生水生產與供應設施體系,統籌最佳化園區能源供應網路設計,促進園區工業能效、水效水平提升。
三是繼續推進產業結構生態化調整。進一步加強具有較高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嚴重的工業大院的清理搬遷調整,進一步推進生態環境敏感區域小製造業的搬遷,鼓勵零散分布中小企業向優勢產業功能區的轉移。嚴格禁止在園區外建設化工、製藥、印染、電鍍、建材、家具製造等污染較重的工業項目。
(三)實施增量控制與騰籠換鳥,促進用地開發集約化
一是完善供地管理,實現增量產業用地的高效開發。加強供地環節監管,增強管理部門對土地出讓後開發的監管力度,防止土地的低效利用;推進產業園區新增項目的標準制定工作,嚴格對入園項目的準入要求,促進產業用地集約利用。
二是促進產業騰退搬遷,積極盤活存量用地。創新管理與服務機制,鼓勵低效率企業項目騰退搬遷,鼓勵產業用地置換流轉。結合鎮村產業基地的規範建設,促進低效用地工業企業的搬遷退出;鼓勵優勢企業對低效產業項目的兼併重組,實現存量用地的二次開發。
三是加強產業用地儲備開發,最佳化項目落地空間環境。拓寬產業用地儲備開發融資渠道,加大儲備投入力度,為重大產業項目落地,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壯大發展創造優質空間條件。
(四)鼓勵產業布局的統籌聯動,實現功能配置協同化
一是加強各級園區產業的協同布局,減少同質化競爭。根據功能區發展需求,進一步明確區域細分產業發展定位,統籌國家級重點產業園區、市級產業園區、鎮村產業基地產業內容在產業鏈中的上下游銜接配套關係,形成互為支撐的立體化、縱深化發展的產業分布格局。
二是加強與鄰近省市產業布局的統籌。通過大興、房山、通州及生態涵養區產業與天津、河北鄰近城市產業發展的統籌協調,以物流服務業為紐帶,以高速公路、鐵路等交通幹線為軸,實現京津冀產業發展的區域合作。積極探索建設區域合作產業園區,依託北京產業發展政策、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資源,利用周邊區域產業發展用地空間。

布局指引

(一)北部——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
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為核心,以中關村科學城建設為著力點,圍繞北清路、京藏高速、立湯路發展軸線,統籌產業發展空間資源,形成“一核三軸”的產業空間格局;大力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先導技術研發與創新業態集聚,形成世界領先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輻射發展高地。
1、建設中關村科學城自主創新核心高地。
在中關村大街、知春路、學院路區域,充分發揮區域科技資源優勢,立足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促進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建設以中關村科學城為核心的科技成果轉化的輻射源和區域創新的先行示範區,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輻射中心。
2、整合發展北清路產業發展帶。
整合海澱山後產業空間資源,以中關村科技園區環保科技示範園、創新園、國際教育園、永豐產業基地、上莊科技園等園區為節點,以北清路為發展軸,統籌開發產業空間資源,打造新材料和信息產業新技術研發孵化基地、環保綜合裝備研發製造基地為核心的產業集聚發展新區。
3、統籌提升立湯路產業發展帶。
加強未來科技城與小湯山工業園的產業發展協同,形成從高端研發到孵化生產的產業鏈銜接。形成電力通信、新材料產業集群發展格局,打造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型企業集團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的基地。
4、拓展發展京藏高速沿線產業帶。
進一步拓展京藏高速沿線中關村科技園區生命科學園、國家工程技術創新基地、北京工程機械產業基地、北汽福田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等高端產業功能區的發展空間,完善科技企業研發與服務配套服務,打造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生物和醫藥、節能環保產業孵化中心,做強工程機械等產業集群。
(二)南部——高端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新區
全面落實“城南行動計畫”,立足南部地區產業空間資源優勢,以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北京高端製造業基地、北京石化新材料產業基地為產業發展主體平台,輻射帶動八大特色專業產業集群協同發展,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和醫藥、高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三極八基地”的產業發展格局,建設成為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強大引擎和高端製造業的重要基地。積極加強與河北省鄰近城市產業的協同布局,發揮南部地區產業對外的輻射作用。
1、進一步做大做強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
推進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業集群式發展,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促進產業升級,實現二三產融合發展。壯大電子信息、汽車製造和裝備製造等產業的規模,積極培育太陽能光伏、風電等新能源產業,建設移動矽谷產業園、數位電視產業園、積體電路產業園,打造一批千億級產業集群,做強開發區核心區。
2、積極推進北京高端製造業基地拓展建設。
以竇店工業基地擴區建設為基礎,建設“北京高端製造業基地”,統籌推進基地核心區、擴展區、控制區的開發建設。積極引進高技術、高產值、低污染、的高端製造企業項目,重點發展整車製造、汽車零部件研發製造、高端機電裝備製造項目,形成以汽車相關產業為龍頭的高端製造業發展集群。
3、積極促進石化新材料基地拓展升級。
依託北京石化新材料產業基地、房山工業園區及臨近產業空間,打造石化新材料科技產業集群。重點發展石化產品的深加工、專用化學品和化工新材料三大產業領域。到2015年,初步形成產業鏈條相對完整、資源集約利用水平較高的石化新材料產業基地。
4、協同推進八大特色產業集群壯大發展。
在城南地區,打造永定河西航天軍工和軌道交通產業集群、大興生物和醫藥產業集群、采育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亦莊軍民結合產業集群、馬駒橋物流產業集群、新空港生產性服務業集群、長陽核電與電力設備產業集群、永樂經濟開發區等八大特色產業集群,形成城南地區產業發展的新節點。
(三)東部——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示範區
以順義臨空經濟區和通州新城為核心輻射區,依託東六環、京承、京平高速等交通幹線的輻射拉動,結合重點鄉鎮特色產業基地建設,以物流服務業為紐帶,實現製造業與配套生產性服務業的協同發展,建設順義-通州高端製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與區域產業協作發展新區。加強與河北、天津鄰近區域產業互動。
1、強化打造綜合性臨空產業聚集區。
進一步升級空港工業區、天竺出口加工區、空港物流基地、林河工業區、北京汽車生產基地、國門商務區等六大功能組團產業服務與承載功能,鞏固高技術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提升汽車製造、中高端數控工具機等高技術製造產業,做強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培育航空信息服務、金融信息服務等新興產業,打造世界級臨空產業集聚區。
2、加快推進通州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深入推進通州高端商務服務區建設。依託新城開發,重點發展總部經濟、高端商務等產業,建設成為彰顯國際新城形象的特色高端商務服務區。帶動通州經濟開發區、環渤海高端總部基地、光機電一體化產業基地、金橋產業基地高端產業集聚發展。
3、持續完善特色鄉鎮產業基地布局。
進一步發揮區域高端產業集群輻射帶動能力,完善鄉鎮產業基地配套服務建設,著力建設仁和、李橋、趙全營、楊鎮、馬坡等重點鄉鎮的航空、汽車零部件製造、節能環保裝備製造基地,實現區域產業縱深發展。
(四)西部——傳統工業轉型升級示範區
以新首鋼高端產業綜合服務區、中關村科技園區石景山園及石龍經濟開發區為依託,充分利用現有的基礎和資源優勢,發展以生產性服務業為驅動的京西產業轉型發展新區。重點發展高技術產業、生產性服務業等產業,吸引製造業企業總部和研發中心落戶,努力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示範區,建設“宜業、宜居、宜游、宜文”的生態科技創意城。
(五)生態涵養區——都市綠色產業發展帶
立足區域生態環境與產業要素特點,強化六大市級產業園區的先導作用,積極發展一批新興專業化產業基地。大力發展低污染低消耗型都市工業、節能環保製造與套用示範、機械裝備製造等產業。積極與京津冀臨近區域協作發展,提升經濟一體化程度。
1、強化六大產業園區的龍頭帶動作用。
依託市級開發區政策與用地資源優勢,利用產業共建契機,積極落實生態工業發展理念,建設雁棲經濟開發區、興谷經濟開發區、馬坊工業園區、密雲經濟開發區、延慶經濟開發區、八達嶺經濟開發區等園區。鼓勵高端汽車零部件、生物和醫藥、電子信息、環保裝備、紡織服裝、食品飲料等產業集約化、生態化發展,形成生態涵養區產業發展的支撐節點。
2、加快發展一批專業化產業基地。
依託農民就業基地和鄉鎮產業基地,加快建設延慶東部山區國家農產品加工示範基地、廟城商用車產業基地、懷柔新能源新材料基地,馬昌營、峪口等特色產業基地,重點發展低污染低消耗型都市工業、節能環保製造與套用示範、機械裝備製造等產業,促進區域產業的縱深發展。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統籌協調
建設區域統籌發展的協調機制。建立基礎設施共建共享、聯合投資開發等一體化開發建設協調機制,促進產業用地的聯合開發。在土地流轉、財政稅收、投資收益等方面,探索各區縣之間的合作機制。
建立重大項目落地協同推進機制。建立跨部門協同推動重大產業項目落地的長效工作機制,完善產業項目快速落地服務流程,變“綠色通道”為常態審批機制。探索建立產業項目落地一站式服務機制。
(二)完善用地管理
完善產業用地供地管理流程。研究制定產業項目用地管理辦法,建立工業項目用地聯審機制,進一步完善產業用地供應招拍掛流程,發揮產業管理部門的布局指導作用。
建立產業用地出讓後續監管機制。推進監管機制創新,增強土地出讓、轉讓後開發利用監管力度,探索產業用地開發保證金制度及“二次發證”制度,防止土地的低效利用。針對現有存量低效利用的產業用地,建立退出獎勵機制,促進用地效率提升。
(三)健全法規標準
制定重點產業園區項目準入標準、退出標準。從產業類型、能效、水效、用地效率等方面,嚴格對入園項目的準入與退出要求,促進產業集約發展,實現產業園區業態升級。
研究出台產業置換與重組相關政策。明確產業騰退置換鼓勵政策,調動企業積極性,指導城區工業用地產業內容的置換升級,探索制定鼓勵騰退工業用地發展高端生產性服務業的政策機制。
(四)強化資金引導
拓寬資金渠道,統籌現有各類產業發展資金資源,完善市區兩級工業用地儲備機制,推進產業用地儲備。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