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文化

工匠文化,或匠人文化,是日本傳統文化中囊括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職業操守和負責態度。日本早在江戶時代就醞釀出了傳統的匠人文化,匠人們擁有極強的自尊心。對於他們來說,工作做得好壞,和自己的人格榮辱直接相關。正因如此,他們對自己的工作極度認真。對於如何使手藝達到熟練精巧,他們有著超乎尋常甚至可以說近於神經質的藝術般的追求。他們對自己每一個產品、作品都力求盡善盡美,並以自己的優秀作品而自豪和驕傲。對自己的工作不負責任,任憑質量不好的產品流通到市面上,會被看成是匠人之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工匠文化
  • 外文名:artisanal culture
  • 發源地:日本
  • 解釋: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職業操守和負責態度
簡介,體現,影響,

簡介


工匠文化,或稱匠人文化,是日本的一種傳統文化,這裡所謂的匠人,指的是某一種技巧行業的從業者。在幕府時代,日本人就對擁有特殊技能的人特別推崇,尊稱為“匠人”。他們具備一流的手藝和技術,招徒傳承,這股力量在日本民間是很強的大的,老百姓以此為榮,也對擁有的手藝忠貞不二,隨時可以拿生命來守護。例如,忍者,這一職業,也是師承傳統的。藝伎,這一東方文明的奇葩,也讓西方人開了眼界。
工匠文化工匠文化
日劇和卡通片里經常能聽到這樣的台詞,“我要做全日本最好吃的拉麵”,“我要治好全日本的跌打傷”,“和果子的製作需要傾盡全力、全神貫注喔”,還有成為名醫,鍛造刀劍,不勝枚舉。從廣泛受人尊敬的醫師到普通的拉麵師傅,各行各業都透出一種對技術的痴迷和從業者的驕傲。或許日本社會在舊時代森嚴的等級不無關係,沒有科舉之類的途徑來攀升社會的階梯,只能各安其業。平心而論,即使並非什麼偉大的科學、崇高的藝術,能夠把一項技術發揮到極致,“技也而近乎道矣”。

體現

工匠文化在日本,有著精湛手藝的工匠達人是備受推崇的,這是日本獨特的民族性,做事特別認真精細,這在日本人產品上表現尤為明顯,不說筆記本這類電子工具,就算是打仗時所用的日本刀,也要打磨鍛造的像藝術品一樣,好看是好看,但是對這種易耗品的品質苛求,讓日本經常在戰爭中犯錯誤。
工匠文化工匠文化
既然動手做了,那就一定要做到最好,這是日本人的信條,說是敬業,其實也是日本人偏執的一面,在現代成熟的工業模式下,很多個性的一面都被抹殺掉,但日本人這種凡事都要精耕細作,追求完美的個性卻一直保留下來。
只要有可能,就要使經手的工件帶上自己的印記。日本人十分迷戀手工製品,比如說手工眼鏡,梁文道和周筆暢戴的“泰八郎謹制”,每月純手工打造只有200副,這已經是泰八郎夫婦最大產能了,而雖然所採用的賽璐珞鏡框很容易燃燒,甚至在歐洲被禁用,但倔強的日本人一直堅持使用,說到賽璐珞材料,它本質上就是人類工業史上第一代塑膠,是工業塑膠的老祖宗,這種在材料上的“求本溯源”,讓日本人的產品有了精神層面的深刻寓意。
之前日本的手機產業就有一套自己獨立的標準,其相對封閉的產業環境,國外的廠商很難切入其供應鏈,日本廠商包辦了一切,從化學材料、零組件、面板一直到整機出貨、品牌,全部“自己動手”。

影響

工匠文化2015年,風靡一時的液晶產品巨頭夏普公司因經營惡化,不得不出售總部大樓,並同時轉賣附近1萬1000平方米的土地。按照日本媒體的說法,這就相當於“傾家蕩產”了。
工匠文化工匠文化
在日本,大名鼎鼎的電子巨頭裡,東芝、索尼、松下都陷入了業績不佳、股價下滑、赤字累累的困境。日本電子產業五大巨頭——日本電氣、松下電器、富士通、夏普和索尼在過去12年裡市值蒸發了2/3。其中,日本電氣的市場份額在過去10年中減少了90%。日本《東洋經濟》雜誌對過去10年間赤字企業的排名顯示,松下、夏普、索尼分別高居第2、3和11位。這些年日本電子巨頭走向衰弱的訊息不時見諸報端,已經讓人司空見慣。大家都知道日本電子巨頭們快不行了而究其原因,或許就是曾經塑造日本經濟輝煌的“工匠文化”。日本電子企業發展的瓶頸,也植根於此。
多年來,日本被譽為“工匠”國家,崇尚“匠心”精神的“日本製造”,一度成為優質的代名詞,並在電子製造業中體現得尤為明顯。這種意識模式,在資源沒有充分實現全球流動,產業沒有實現“模組化”的年代,是一種巨大優勢。對於差異較大的個性化產品也是一種優勢。可是,對於電器這種技術標準統一、需求差異不大的產品,早已轉化為劣勢。
日本電子製造專注於硬體的改進程度、產品種類的豐富程度,也囿於其中。然而,21世紀的電子產業恰恰是拼軟體、拼速度的時代,蘋果公司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成功例子。縱觀日本電子產業界,還死死抱住硬體不放,對於更能提升用戶體驗的軟體視而不見。偌大一個日本,網際網路搜尋引擎用的是美國雅虎與谷歌,手機一半以上使用蘋果,將本國市場拱手讓人。固執的“工匠”們在軟體創新方面嚴重落後,是日本電子製造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
此外,“工匠文化”導致日本電子製造滿足於向“……之最”發起衝擊,卻忽視了普通用戶的關注,即價格、設計和便利性。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無謂的“之最”追求,只會削弱電子產品的價格優勢。
其實,精益求精的“工匠文化”本來無可厚非,可是一種文化一旦缺乏融合與變通,就會妄自尊大,就會形成路徑依賴,就難以適應時代的變化。或許正是因為對“工匠文化”過於自負,始終不願做出絲毫改變,才讓日本電子企業逐漸走向了絕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