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國

有巢氏部落是中華民族最早形成而堪稱第一的氏族部落,這個部落早期一直生息於巢湖流域及周邊地區,今巢湖市域是有巢氏氏族部落活動的中心地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巢國
  • 生息地點:巢湖流域及周邊地區
  • 中心地帶:今巢湖市域
  • 創建時間:夏代之前
堯時期,域為巢國,記載,夏時期,域為南巢,記載,西周時期,域屬巢國,記載,

堯時期

域為巢國

有巢氏氏族先民們茹毛飲血,最早開發巢湖流域的漁、牧、農、商諸業,獲得了迅速繁衍與興旺壯大的先機,夏代之前便形成了自己的氏族方國——有巢國,簡稱巢國
隨著氏族興旺壯大而向四周擴展,主流趨勢是沿長江北岸土肥水豐的平陸地帶東西雙向蔓延,並往大別山麓發展。其疆域廣袤,大約包括今巢湖市(1區4縣)、合肥市(城區和3縣)、六安市(市城區和六安、壽縣、舒城、霍山等縣)和安慶市(桐城、樅陽等縣)、滁州市(市城區、全椒、來安等縣)南京市江北地區在內的方圓幾千里的原野、水澤、山林。

記載

◎《百家姓詳解》云:“巢,為帝時,有大臣巢父常居于山中,以樹為巢……。禹帝時曾封有巢氏之後建立巢國(今安徽境內)。在夏、商、周三代,巢國世代為諸侯國,春秋時期,前518年,吳國滅掉巢國,巢國後代公族便以原國名作為姓氏。”

夏時期

域為南巢

夏王朝時期,地宜物豐的南巢,吸引著其它氏族部落(如皋陶氏後裔偃姓部落)從東方、北方不斷徙入,作為土著氏族有巢氏熱情友誼地歡迎外族並讓出巢湖西方、西南方地域(今六安市六安縣、舒城縣一帶)許以定居,便漸漸形成了以巢國為中心的部落聯盟,在巢湖流域、江淮之間廣袤大地上生活、居息和墾植,中原人以地理方位稱其為“南巢氏”,簡稱“南巢”。
成湯戰敗夏桀,夏桀逃往南巢,南巢以接納夏桀為條件,與成湯成協定,南巢與商王朝分疆而治,和睦相處,幾百年間無戰事。

記載

◎《尚書·仲虺之誥》記:“成湯放桀於南巢。”
◎《呂氏春秋》記:“湯伐桀,戰於成,登自鳴條,乃入巢門。”
◎《國語》韋昭注稱:“南巢,揚州地,巢伯之國,今廬江居巢是也。”
◎《淮南子》記:湯“整兵鳴條,困夏南巢,譙以其過,放之歷山。”
◎《淮南子》高誘注稱,“南巢”為“今廬江居巢”,釋“歷山”曰“蓋歷陽之山”。南巢、巢門,皆稱古巢國地域,歷山在今巢湖市和縣,系屬古巢國之境。
◎《荊州箴》云:“南巢茫茫,多楚與荊,風飄以悍,氣銳以剛……。”
◎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地圖集》之夏代地圖將“南巢”標點於今巢城城址。
◎《巢湖市志》記:“夏代,以地處宗主國夏王朝的南疆,故又稱‘南巢’。”

西周時期

域屬巢國

周代偃姓諸侯國
周代商而立,則多次遣師征討並戰勝了巢國,視巢國地大勢強不便控制,遂將其地析分為巢、廬(廬,房屋,與巢同義)二國,因賜爵位不同,而分別被稱為“巢伯國”、“廬子國”,廬國新都於今合肥城城區,巢國仍都於今巢城城區。
史入春秋,巢國疆域先後遭遇“群舒”(舒、舒庸、舒蓼、舒鳩、舒龍,在今舒城、廬江一帶)、橐皋(今巢湖市居巢區柘皋鎮及肥東縣東部一帶)等眾小國的侵略和蠶食。楚、吳相繼強盛,使得位處“吳頭楚尾”的巢國,長期成為楚、吳二強國掠奪對象和交兵戰場,時為楚屬,時為吳屬。歷來注重經濟建設,睦鄰友朋而忽略軍事的巢國,便在這種軍國主義橫行、列強稱霸的惡劣環境中漸次衰微,直到被吳(前518年)滅亡。

記載

◎《中華大字典》稱:“巢:國名。《書序》:巢伯來朝。”
◎《巢湖市志》記:“西周加封這個夏、商的遺留方國為伯爵。巢伯在周武王時進京朝覲,芮伯還為此作了一篇《旅巢命》。西周銅器《班簋》銘文中有‘秉、繁、蜀、巢’4個國名,其中的‘巢’字就是巢伯國。”
◎公元前615年,楚國伐巢國,《春秋·文公十二年》云:“夏,楚人圍巢。”杜預註:“巢,吳楚間小國。廬江六縣東有居巢城。”
◎前584年,《左傳》云:“始伐楚伐巢”。
◎前518年,吳國滅巢國,《左傳·昭公二十四年》云:“吳人踵楚,而邊人不備,遂滅巢及鐘離而還。”
按:今巢湖市域為古巢國之地,本為有巢氏生息地和有巢氏氏族部落所轄地。因此,這裡有關地域名稱、山水名稱和政區名稱都往往取用“巢”字。誠如《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所說:“除僑置外,凡帶‘巢’字的政區命名都與古巢國有關。因此,可以說,巢湖及帶‘巢’字的政區名稱均源於古巢國。古巢國源於有巢氏所建方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