嶧縣獨桿轎

嶧縣獨桿轎

嶧縣獨桿轎是一種山東省的傳統戲劇,屬於秧歌、竹馬、獅子龍舞、高蹺、花船等民俗遊藝活動中的一個藝術品種,流行於魯南地區,發源於棗莊嶧城區。以嶧城區為中心,流傳周邊的山東省台兒莊區、薛城區、棗莊市區、滕州市、徐州市賈汪區、微山湖東韓莊鎮、利國驛、臨沂市蒼山縣及蘭陵、向城等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嶧縣獨桿轎
  • 所屬地區:山東 · 棗莊 · 嶧城區
  • 遺產編號:Ⅳ-46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 申報日期:2006
  • 遺產級別:市
基本信息,藝術簡介,

基本信息

申報人/申報單位:嶧城區

藝術簡介

嶧縣獨桿轎據《嶧縣誌》記載:“秧歌、竹馬……唐代尤盛,歷代沿而為之……”。到了清代“乾隆盛世”把這項活動稱為“社火”。“社火”活動隊伍,從臘月底“踩街亮相”和“打春牛”、“祭三壇”、“元宵燈會”等春節聯歡形成一體的系列化傳統文藝活動。特別是張玉樹任嶧縣知縣期間,把民俗文藝活動推向高潮。
張玉樹十年清知縣(公元1775年—1785年),一片讚揚聲,他為政清廉,政績卓著,為老百姓做了許多好事。《嶧縣誌》稱他“待士民如師友,視嶧如家……期間,民大和。”“張青天”的美譽在民間有口皆碑。當時,嶧縣城內的文人、商人和民間藝人出於對張玉樹的崇敬,即景生情,集體創作,排演了頌揚清官的獨桿轎這種藝術表演節目,納入秧歌、竹馬、獅子龍燈的隊伍活動中,大年初一,獨桿轎隨同隊伍到縣衙門給縣官拜年。張玉樹率領全家給百姓拜年,並端著糖果、花生、瓜子、菸酒茶水熱情接待。獨桿轎從此流傳下來。朝廷命官“與民同樂”,集體大拜年的風俗,從張玉樹開始在嶧縣地區延續下來。清末軍閥混戰、抗日戰爭時期,民間藝術活動斷斷續續。共和國建立後的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隨著秧歌竹馬、獅子龍燈的抬頭,獨桿轎再度露面,十年文革,民間藝術又跌入低谷。1984年,在嶧城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鎮文化站和北關工農街、西關徐樓村幹部民眾,恢復了民間傳統藝術,在老藝人的幫助下,嶧縣清官獨桿轎又和觀眾見面。之後,一直保留下來,成為嶧城區的“看家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