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門謁三忠祠

崖門謁三忠祠

《崖門謁三忠祠》是清初詩人陳恭尹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的首聯總寫詩人情緒;頷聯描寫詩人拜古祠,敬忠烈,表明自己平生與古代仁人相同;頸聯敘述復明無望,向山海發出抱怨;尾聯表明對忠烈的敬仰,也吐露詩人的心聲。全詩借憑弔三位忠烈,將古今融為一爐。抒寫亡國哀痛,格調沉鬱深切,為詩人代表作之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崖門謁三忠祠
  • 創作年代:順治十一年(1654年)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陳恭尹
  • 作品出處:《獨漉堂詩文集》詩卷一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崖門1謁三忠祠2
山木蕭蕭3風又吹,兩崖波浪至今悲。
一聲望帝4啼荒殿,十載愁人5來古祠。
海水有門分上下,江山無地限華夷6
停舟我亦艱難日,畏向蒼苔7讀舊碑8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崖門:即崖門山,在廣東新會縣南海中,南宋末年為抗元的最後據點。
  2. 三忠祠:為紀念民族英雄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所建的祠堂,建於陸秀夫投海處。
  3. 蕭蕭:搖動的樣子。
  4. 望帝:又名杜宇,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後國亡身死,化為杜鵑鳥,每逢暮春便作哀啼,其聲令人痛楚酸惻。
  5. 十載愁人:詩人自稱。詩人作此詩時明朝滅亡已十年,故云。
  6. 海水有門分上下,江山無地限華夷:謂海水尚有上、下門分別其流,被占領的國土則無從區別華夷界限。
  7. 蒼苔:青苔。
  8. 舊碑:指表彰三忠的碑文。

白話譯文

又吹起了蕭蕭的山風,崖門山下,海浪至今還在悲鳴。
荒殿里杜鵑聲聲啼血,奔波十年的愁苦人,前來拜竭三位忠臣。
既然海水尚被崖門分隔,何以江山沒有地界限制異族入境?
舟泊崖門,我也感受到敗亡日的艱難,懷著敬畏之心,閱讀布滿蒼苔的碑文。

創作背景

《崖門謁三忠祠》作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時詩人途經崖門,憑弔患烈,感慨萬千,於是便寫下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開頭兩句“山木蕭蕭風又吹,兩崖波浪至今悲。”蒼涼沉鬱,感慨遙深,為全詩奠定了悲壯的基調。詩人登上崖門山,聽到蕭蕭的風聲,似乎又見到了風雨飄搖,岌岌可危的國家局勢;看見兩崖的波浪,似乎又映現陸秀夫從容抱帝赴海的悲壯景象。南宋的這一幕在幾百年後,南明又再次重演,詩人悲慟萬分。“至今悲”三字,點明了詩人不是在單純弔古,而更是在傷今,語極渾厚有力。
“一聲望帝啼荒殿”,詩人借望帝的傳說抒寫亡國之痛。三忠祠的荒涼的大殿上,猛然傳來一聲杜鵑的啼叫,驟然令詩人想起其聲中的亡國哀思,因而悲不自勝。下句“十載愁人拜古祠”,大殿只有杜鵑聲,而無人聲,可見人們已久不來祭拜了。他們或是忘卻了這三位英烈,或是迫於高壓不敢來此。從清兵入關到本年,正好是十年。在這十年中,詩人時時刻刻是個“愁人”,是為故國憂愁的人。這句將詩人謁祠的用心昭示於讀者:正是為了一釋十年的愁苦,使愁懷有一慟之處。
“海水有門分上下,江山無地限華夷”變客觀敘事為主觀抒情。“海水有門分上下”,波濤洶湧、橫無際涯的大海,在海港入口處尚有上、下海門之別。“江山無地限華夷”緊對上句,大好的錦繡河山被異族占領,以至於無法分別華、夷的界限。這兩句即景成對,表現了對清朝統治者的極大義憤,又能屬對工切,是詩中警句。
“停舟我亦艱難日,畏向蒼苔讀舊碑”,詩人以三位忠烈的事跡激勵自己,永葆節志。永曆帝失敗之後,陳恭尹曾避於江漢一帶,現返回廣東,故曰“停舟”。雖然結束了避難逃離的亡命生涯,但生活依然充滿了艱難險厄。即便如此,詩人也決不改變初衷。“畏向蒼苔讀舊碑”言自己懼怕去誦讀表彰三位英烈的碑文。言下之意,對自己未能像三位英烈那樣捨身明志,卻苟活於世深感不安。這是詩人的自責之詞,但苟活尚且不安,屈節當然更不可能,所以,這句也表明了詩人誓不與清統治者合作的決心。
這首詩在韻腳的使用上很有特點,韻部本身便造成低回懇摯的語境,再加上詩人那沉重壓抑的情感,使全詩從內容到形式取得了高度的統一和較強的藝術效果。

名家點評

·趙翼《甌北詩話》:“海水有門分上下,江山無地限華夷。”此等雄駿句,雖李、杜、蘇、陸,窮盡氣力,一生不過數聯,而獨澆切定其地,不可移詠他處,尤難得。

作者簡介

陳恭尹(1631—1700年),字元孝,初號半峰,晚號獨漉子,又號羅浮布衣。廣東順德縣(今佛山順德區)龍山鄉人,清初詩人。工書法,時稱清初廣東第一隸書高手。有《獨漉堂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