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里民居

崇德里民居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紅石柱橫街,建築面積539㎡,始建於1925年,大部分建築於本世紀初被拆除,留存部分於2012年落架重修,川西民居建築風格。曾為著名作家、原成都市副市長李劼人於抗戰時期在樂山開辦的嘉樂紙廠設在成都的辦事處所在地。現為茶室及餐廳。該建築既保留和傳承了老成都的歷史記憶,又是李劼人工作生活地及“中華文藝界抗敵協會成都分會”所在地,具有非常豐富的歷史人文內涵和重要的紀念意義。該建築為主城區留存不多的川西民居院落,是成都傳統文化和地方風貌特色的重要載體。建議對該建築進行掛牌保護,根據其原有風格進行保護性修繕,修繕後仍用於經營高端餐飲服務業,並利用現有空間和立面,適當增加陳列和展示李劼人、嘉樂紙廠和“中華文藝界抗敵協會成都分會”內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崇德里民居
  • 地理位置: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紅石柱橫街
  • 占地面積:539㎡
  • 開放時間:早9:00-下午5:00
  • 著名景點:古民居
基本信息,後人講述,保護,

基本信息

崇德里建於1925年,由30多處院落、巷弄組成,每戶院落不盡相同,三合院、四合院均存。
在吳世先主編的《成都城區街名通覽》中記載:“南起鏜鈀街、紅石柱橫街交會口接紅石柱正街,北止東大街,長239米、寬2米,泥石路面,平房院落民居。該地為清代協台衙門故址。1925年,有商人王崇德買大部住地取名崇德里。”本世紀初,崇德里大部分建築被拆除,重建的是當年的十分之一左右。
抗戰期間,崇德里中最著名的院落便是崇德里3號——著名作家李劼人創辦的嘉樂紙廠成都辦事處。“現在初入社會,尚無事業可言。近正在成都方面集資組織造紙公司,擬作中國西南部文化運動之踏實基礎。”在“少年中國學會”調查表中,李劼人如此寫到。
為滿足抗戰期間作為大後方的四川用紙的需要,李劼人在樂山開辦了四川第一家機製紙廠嘉樂紙廠,崇德里作為其成都辦事處。據李劼人故居工作人員吳媛媛透露:“在20世紀30年代,崇德里是嘉樂紙廠設在成都的總公司。此外,當時‘中華文藝界抗敵協會成都分會’會刊《筆陣》地址也設在崇德里,李劼人擔任主編。”
李劼人故居中,仍然保存有崇德里痕跡的李劼人相關史料,最重要的就是《嘉樂紙廠第九屆股東大會提案》中,“此次股東大會的所有討論意見,所郵寄地址都是‘成都下中東大街23號崇德里嘉樂製紙股份有限公司’。”吳媛媛透露,“甚至在李劼人寫給別人的書信中,所留地址是‘成都東大街22號崇德里’。”可見,崇德里是李劼人的重要辦公地。

後人講述

“現在的門並不是崇德里的大門,當年崇德里的大門在東大街。”離崇德里不到百米的耿家巷,李文忠已經在這居住了32年。他既是崇德里幾十年的老鄰居,也是四川省對外文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關於崇德里的故事,他再熟悉不過了。“88年前,一個叫王崇德的商人在成都買下一塊地,修建了這些中西結合風格的建築,並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為崇德里,‘里’是指‘里弄’,帶有江南的意味。”
在李文忠的記憶中,當年完整的崇德里,是由30多個院落環抱而成的老宅群。
但李文忠認為,崇德里最有紀念意義的,並不是那些古老的特色建築,而是曾經居住在那裡面的人。崇德里聚集了許多名流大家,“成都骨科醫院的創始人楊天鵬在崇德里住了多年,並將骨院的住院部設在了自己的住處。著名畫家李行百在崇德里度過了青少年時期,而川劇丑角泰斗劉成基也在這裡生活了許多年。”除此之外,為人熟知的成都著名作家、美食家車輻也在崇德里住過。“當時的崇德里會聚了眾多進步人士,他們來拜訪住在院落里的大家,相互交流、探討,可以說,這些都帶動了以崇德里為圓心的一個圈,既包括文化,也含有醫學。”李文忠說。

保護

成都房管局歷史建築保護辦公室建議:對崇德里進行掛牌保護,根據其原有川西民居建築風格進行保護性修繕,修繕後仍用於經營高端餐飲服務業,並利用現有空間和立面,適當增加陳列和展示李劼人、嘉樂紙廠和“中華文藝界抗敵協會成都分會”的內容。
崇德里項目的設計者和運營者,是川籍藝術家王亥。“最開始我接手崇德里項目時,這個街巷已經是一個60米深的殘巷了,只剩下3個院落和一個教工宿舍。”王亥反對全部拆光再做舊的打造方式,堅持在原址上修繕。“哪怕是殘片,哪怕是廢墟,它也是獨一無二的,歷史就是唯一的。”
崇德里改造而成的三個城市文化體驗館:“談茶”、“吃過”、“駐下”運營良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