峴山(湖州峴山)

峴山(湖州峴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峴山在湖州市城南1公里,本名顯山,以唐朝諱改。峴山常見山名,襄陽峴山俗稱三峴,包括峴首山(下峴)、紫蓋山(中峴)、萬山(上峴),峰岩直插滔滔漢水,雄據一方。是一座正宗的歷史文化名山。她背靠巍巍大荊山,環抱“鐵打的襄陽”,遙控“紙糊的樊城”,峰岩直插滔滔漢水,雄據一方。大宋淳化年間,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奉命率兵與元蒙在此數度爭戰,收復失地後,作襄陽銘道:“壯哉峴,脊南北。翳墉壑,幾陵谷。乾能央,剝斯復。千萬年,屏吾國。”至今摩崖石刻猶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峴山
  • 地點:湖州市城南1公里
  • 本名:顯山
  • 記載:《釋文》
湖州峴山的歷史,湖州峴山的古蹟介紹,地圖信息,

湖州峴山的歷史

在湖州市城南1公里,本名顯山,以唐朝諱改。山名有多種說法,《釋文》“峴者見也,山之首見曰峴,一出定安門(舊湖州城南門)。即見此山,故名。”《西吳里語》說:“山傍郡城若襄陽大觀,故名。”原來湖北襄陽也有一座峴山,因晉代賢臣羊枯常登此山,故名聲甚隆。宋代蘇軾作《登峴山詩》云:“苕水如漢水,粼粼鴨頭青,吳興勝襄陽,萬瓦浮青冥”,意思是吳興的峴山可與襄陽峴山媲美。

湖州峴山的古蹟介紹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湖城南郊的峴山就是這樣一座小小的“名山”。湖州城是一座“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萬家。”被稱為“水晶宮”的城池,出定安門(南門)不遠,地勢突兀拔高,隆起為山,即為峴山。往北,山勢更高,直至雲峰—道場山;向東,峴山漾碧波蕩漾(故峴山漾又名碧浪湖,後碧浪湖名日隆);與山上都寶塔、湖中浮玉塔遙遙相望。現今,主峰立有元代大家—趙孟頫題額的“雄跨亭”,南麓建有辛亥革命先烈—陳其美(陳英士)墓,側峰的革命先烈紀念碑高聳入雲。紀念碑往東,還有一處非常重要的歷史遺蹟,那就是—窪樽亭。今亭已毀滅,窪樽尚在,“窪樽亭”碑殘存。
山上有一塊不規則長方形巨石長約2米,寬約1.5米,中間凹陷,是一件“鬼斧神工”的古代酒器—石樽,志載“可貯酒五斗”,因此得名“窪樽”。唐朝開元年間(713—741),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孫李适之在任湖州別駕時,常攜幕僚和友人登峴山,讓侍者把酒注滿渾然天成的石樽窪陷中,歡飲其間,“恣飲望帝鄉,時有一醉。”天寶初,李适之升任左相,故窪樽又稱“李(左)相石樽”。逐成為文人墨客雅集之地。最為有名的,當推在中國文壇上可以“蘭亭修契”相比美的顏真卿等“登峴山觀李左相石樽聯句”。
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於大曆七年(772)八月官拜湖州刺史,次年正月到任。顏魯公在德州時始著《韻海鏡源》,就是今天我們字典辭書。在撫州時作了增輯,未能刊削。到了湖州,顏魯公以為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是“安史之亂”平定,社會較為穩定;地利是湖州環境優越,物產豐饒,人文薈萃;人和是聖賢名士、文人墨客眾多。逐邀釋法海、皎然和陸羽、李萼等數十名文人筆削舊章,核搜群籍,編纂《韻海鏡源》。唐大曆九年(774)春,洋洋三百六十卷的宏篇巨著,終於在我們湖州編撰完成,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增添了輝煌的一頁。
書成,實現了顏魯公幾十年來的夙願,當喜不自盡。趁著春意盎然,風和日麗,偷得浮生半日閒,邀名士皎然、陸羽、李萼、吳筠、裴循及子侄輩29人,浩浩蕩蕩,逶迤前行,攜酒登臨峴山。如此良辰美景,注酒石樽歡飲,能不引得名人雅客文興大發,聯句賦詩。這就有了由顏魯公作首句,李萼收尾的“登峴山觀李左相石樽聯句”詩。共29聯、58句、290字,刊載於《全唐詩》,摘錄如下。
詩序:因積溜石嵌為樽形,公注酒其中,結宇環飲。
李公登飲處,因石為窪樽(顏真卿)。
人事歲年改,峴山今古存(劉全白)。
榛蕪掩前跡,苔蘚余舊痕(裴 循)。
叔子尚遺德,山公此回軒(張 薦)。
維舟陪高興,感昔情彌敦(吳 筠)。
藹藹賢哲事,依依離別言(強 蒙)。
嶇嶔橫道周,迢遞連山根(范 縉)。
餘烈暖林野,眾芳揖蘭蓀(王 純)。
德輝映岩足,勝實延高原(魏 理)。
遠水明匹練,因晴見吳門(王修甫)。
陪游追盛美,揆德欣討論(顏 峴)。
器有成形用,功資造化元(左輔元)。
流霞方泔淡,別鶴蘧翩翩(劉 茂)。
舊規傾逸賞,新興麗初豚(顏 渾)。
醉後接(四字頭,離字底,念ji)倒,歸時騶騎喧(楊德元)。
遲回向遺蹟,離別益傷魂(韋 介)。
閱事古興屬,送人歸思繁(釋皎然)
懷賢久徂謝,贈遠空攀援(崔 宏)。
入座欽懿躅,高名播乾坤(文仲宣)。
松深引閒步,葛弱供險捫(陸 羽)。
花氣酒中馥,雲華衣上屯(權 器)。
森沈列湖樹,牢落望郊園(陸士修)。
白日半岩岫,清風滿丘樊(裴幼清)。
旌麾間翠幄,簫鼓來朱幡(柳 淡)。
閉路躡雲影,清心澄水源(釋塵外)。
萍連浦中嶼,竹繞山下村(顏 顓)。
景落全溪暗,煙凝半嶺昏(顏 須)。
去日往如復,換年涼代溫(顏 頊)。
登臨繼風騷,義激舊府恩(李 萼)。
郡人李登臨處築四角攢尖頂亭於石樽之上以為紀念。窪樽亭更為峴山這一歷代文人墨客雅集之地增添了一處名勝。元代亭廢;明萬曆二年(1574),湖州推官(司理)張應雷重建;清初,浙西道李之粹手書“窪樽亭”三字石碑,碑高2米,半截已埋入土中。
峴山上原有“高風堂”,祀隱逸諸賢;有“嘉客祠”,祀流寓諸賢;有“逸老堂”,供耆老聚會。清康熙五年(1666),知府吳綺在山上建了“九賢祠”,祀晉太守謝安、王羲之,梁太守柳惲,唐刺史顏真卿、杜牧,宋知州事孫覺、蘇軾、王十朋,明知府陳幼學等九位前賢。小小峴山濃縮了多少湖州歷代風流文雅。

地圖信息

地址:杭長橋南路與104國道交叉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