岫巖東北大鼓

岫巖東北大鼓是一種流傳於東北的曲藝表演形式,現已瀕臨失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岫巖東北大鼓
  • 類型:活動
  • 記載:《岫巖縣誌》
  • 時代:清代
東北大鼓概況,歷史記載情況,內容介紹,

東北大鼓概況

“山前美鹿山後狼,狼鹿結拜在山岡,狼要有難鹿來救,鹿要有難狼躲藏”幾句簡單的小帽,伴隨著三弦的弦音,哼著岫巖東北大鼓獨有的唱腔,岫巖東北大鼓最鼎盛的時候藝人有300多人,現如今的岫巖東北大鼓已經瀕臨滅絕,在2007年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劉蘭芳在岫巖收東北大鼓藝人於曉霞為徒,並為岫巖成立東北大鼓協會剪彩。很多已經放棄這門民間藝術的藝人們看到了希望,紛紛加入協會重新開始表演,協會現在人數達到100多人,被列為中國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為挽救瀕臨滅絕的岫巖東北大鼓帶來了希望。

歷史記載情況

據《岫巖縣誌》記載,東北大鼓在清末傳入岫巖。清道光年間就有東北大鼓藝人在岫巖活動。當時最出名的大鼓藝人是楊福祥,書目多以傳統小段為主。上個世紀40年代,岫巖東北大鼓在演唱技巧、表演形式上有明顯改變。一些成名藝人開始帶徒弟傳藝,口傳心記,湧現許多新人。到上個世紀80年代,是岫巖東北大鼓最鼎盛的時候,當時喜歡東北大鼓的人特別多,鎮內也有很多茶社提供場地進行演出,“當時我們一年365天沒有閒著的時候,基本上演出單上都排滿了。”楊景州介紹說,當時岫巖東北大鼓的演出人有300多人,行跡遍布整個岫巖。

內容介紹

內容豐富,長短書一應俱全。
據岫巖文化部門的相關人士介紹,岫巖東北大鼓屬於奉調,在演唱上繼承了奉調大鼓的精華,又根據岫巖地區的特徵有所發展創新。孫景州老藝人介紹說,東北大鼓內容特別多,最早的都是傳統的小段,後經過老藝人的整理,逐漸有中、長篇書卷開始出現。據岫巖文化部門統計,1983年有《七俠五義》、《大八義》等110卷傳統書卷。目前大多數書卷都已經丟失,只存有50餘卷。
岫巖東北大鼓目前的狀況不容樂觀,“我們現在就是求人學都沒人愛學,主要是乾我們這行掙得太少了。”孫景州說,岫巖東北大鼓的藝人要求文化水平必需得高,只有這樣才能掌控好大鼓中的韻,而符合這樣要求的人也很少。這也成為東北大鼓後繼無人的原因之一。“我們白唱都沒人聽,主要的聽眾也都是40歲以上的人,年輕人喜歡這個得太少了。”目前岫巖滿族自治縣的文化部門開始全面普查岫巖東北大鼓源流沿革和現狀。蒐集資料,整理音樂、文字、影像資料存檔。建立岫巖東北大鼓藝術資料庫,編輯《岫巖東北大鼓集》,以期發展延續東北大鼓藝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