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河鄉(貴州省威寧縣岔河鎮)

岔河鄉(貴州省威寧縣岔河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岔河鎮為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下轄的一個鎮,地處威寧縣城西南部,距縣城94公里,全鎮面積約184.4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1.9萬畝,人均占有耕地0.87畝,物產豐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岔河鎮
  • 人口:2.4萬人
  • 面積:184.4平方公里
鄉鎮簡介,鄉情概況,地理位置,自然地理,資源概況,發展歷史,

鄉鎮簡介

岔河鎮地處威寧縣城西南部,距縣城94公里,東與黑石頭鎮接壤,南與海拉鄉毗鄰,西與雲南省會澤縣隔江相望,北與哲覺鎮相連,鄉內海拔1510-2879米,年均氣溫在16攝氏度,年降雨量800-1100毫米,雨季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80%。
人口總數:25673人 農業人口:25373人 非農業人口:300人
行政區面積:12.362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積:19978.0畝
主要民族成分:“漢族”,“彝族”,“回族”,“苗族” 發展口號:大跨越,大發展,大繁榮。
所轄村:“岔河村”,“大洪村”,“三益村”,“龍頭山村”,“沙營村”,“新發村”,“新光村”,“新村村”,“利畢村”,“雲沙村”,“三益村”,“恰西村”,“迎江村”,“銀廠村”,“金鐘村”,“新爐村”,“海坪村”,“汗壩村” 生產總值:8700.0 萬元
主要經濟產業:烤菸,精品核桃,反季節蔬菜,再生黃果,花椒,花生 ,名特產品:“核桃”“黃果” 辦公所在地:岔河鄉金鐘村

鄉情概況

全鎮轄四個管理區(分別是岔河,大寨,恰西,銀廣),17個村,九十個村民組。居住著漢、彝、苗等多種民族,有5100餘戶,2.4萬人,人口密度130人,低於全縣平均數,人均占有耕地也低於全縣平均數。岔河鎮地處偏僻,貧困邊遠,但一些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造就了一些獨具特色的土特產,深得人們的喜愛。恰西村生薑,花生,大南瓜(甜瓜)等都是該鎮的一枝獨秀。只因沒有規模種植技術,交通限制,沒有得到較大的推廣及發展。
岔河鄉岔河鄉

地理位置

岔河鎮位於貴州省威寧縣西南部,其位置在東經130°55′01″和北緯26°35′46″—26°45′26″間。北部和海拉鎮接壤,東部、南部和黑石、哲覺兩鎮相連,西部以牛欄江為界和雲南省的會澤縣為鄰,離縣城約90公里左右。

自然地理

該鎮屬高中山丘陵、峰叢地貌。海拔高差大,境內最高海拔2879.6米,最低海拔1480米,相對高差1400米左右。屬亞帶溫涼氣候,適宜多種植物生長。

資源概況

岔河鎮整體地理概況為切割較深,溝壑縱橫,山大城長,氣候適宜,土地肥沃。
恰西村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鉛、鋅、鐵礦、無煙煤等),具有較高的開採價值,現已有四家公司在境內進行鉛鋅礦的探采,並效益初顯。
境內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造就了,恰西村、迎江村等村盛產生薑、大南瓜再生黃果,春洋芋花生等獨具一格特色產品,在全縣甚為得名,深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特別是岔河村“三仙洞”,洞裡千姿百態的石觀引來無數遊人,令人神往;牛欄江風輕水靜,漁歌悠悠的閒靜幽雅,風情萬種;結紅梁子浩目千里,一覽四城的豁達豪邁、萬丈情懷,令人流連忘返,眷念依依。

發展歷史

基層黨建作示範,生態農業促發展,經果產業奮勇爭先,人口計生繼續領路,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發展思路,一個核心,兩個抓手,三個產業,四個岔河。
即,一個核心:以發展型黨組織建設為核心。把岔河鎮黨委班子建成“想發展、會發展、有激情、敢擔當、,講認真、重落實、顧大局、講團結”的領導班子。
兩個抓手:一是抓支部建設,夯實領導基礎。充分發揮村黨支部在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全鄉各黨組織在強化發展意識、建設發展隊伍、拓寬發展思路、推動科學發展,創新社會管理、促進和諧穩定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二是抓“威寧試點、兩年提速”發展的機遇。全鄉以“扭轉項目建設不放鬆”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確保逐步實現項目建設從少到多、投資總量從小到大的根本性轉變。
三個產業:一個是種植產業。各村不同程度發展烤菸、大棚蔬菜、中藥材種植並逐步壯大規模。二是乾果產業。在全鄉打造萬畝精品核桃基地和萬畝花椒基地。三是畜牧產業。依託岔河鎮得天獨厚的養殖條件,強化“黑山羊養殖保護基地”建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