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岔河鄉(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下轄鄉)

三岔河鄉(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下轄鄉)

三岔河鄉,隸屬貴州省習水縣,位於習水縣東北面,距習水縣城38公里。北與重慶江津相鄰,南與良村鎮隔山相望,西與程寨鄉接壤,東與大坡、溫水鎮一嶺相依,習水河穿境而過,自西、自東、自南各有一條通鄉公路。全鄉面積16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2877畝。人口2.25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三岔河鄉
  • 別名:三岔河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中國遵義
  • 下轄地區:天堂壩村
  • 政府駐地:天堂壩
  • 電話區號:0852
  • 地理位置:習水縣東北面
  • 面積:163平方公里
  • 人口:2.25萬
  • 氣候條件:冬暖夏涼
  • 著名景點:三岔河風景區
  • 車牌代碼:貴C
氣候條件,基礎建設,農業,風景名勝,歷史名人,

氣候條件

三岔河鄉境內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氣候宜人,資源豐富。有地球同緯度保存最完好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有全國最大最集中的丹霞地貌區域,有望仙台等省級風景名勝區,且地處川、黔、渝旅遊金三角的核心區域,區位優勢十分明顯,是避暑休閒、觀光旅遊、科學考察的理想勝地。

基礎建設

產業建設:發展黔北麻羊養殖11810隻,分別在天水池、獅子、大壩河、柿角元4個行政村實施,共投入財政扶貧資金398萬元;種植花椒4800畝,分別在順江、杉林、三岔3個行政村實施,共投入財政扶貧資金147萬元。
三岔河鄉
基礎設施:硬化三岔村至程寨鄉公路20km,投入資金1100萬元;新建中學至慈竹林村通村公路13km,投入資金130萬元;農村人飲3000人,投入資金189萬元;實施農村危房改造農戶100戶,投入資金159萬元;改造低壓線路56km,投入資金224萬元。
社會事業: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學寄宿制工程1600m2,投入資金192萬元;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國小寄宿工程1800m2,投入資金198萬元;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前教育工程930m2,投入資金111萬元。

農業

三岔河鄉是一個純農業鄉,2006年全鄉生產總值2900萬元,其中一產完成2300萬元,二產完成350萬元,三產完成2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50元。農業種植以水稻、玉米為主,輔以紅糧、小麥、土豆、紅苕等農作物,發展了連片撐綠竹4000餘畝,全鄉畜牧業較為發達,發展了畜牧養殖大戶26戶,平均年出欄生豬30頭,全鄉年出欄生豬24186頭,山羊2616頭,家禽97900羽。
全鄉緊緊圍繞經濟建設為中心,團結依靠全鄉廣大人民,認真實施“生態立鄉,旅遊活鄉,畜牧強鄉,農業穩鄉”的發展戰略,確保農民穩定增收,財政穩定增長,為順利實施“十一五”規劃打下堅實的基礎。

風景名勝

中國丹霞谷旅遊度假區,位於貴州省習水縣三岔河,距習水縣城45公里,景區面積達30多平方公里。地處貴州習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系國家級森林公園。北面與重慶江津四面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一山之隔,與四川合江佛寶國家級森林公園毗鄰,西連貴州赤水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處於川、黔、渝旅遊"金三角"的腹部地帶。
中國丹霞谷是地球上高原峽谷青年期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為地球同緯度上面積最廣,保存最完好的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它是六千五百萬年前,遠古綠色世界劫後餘生留給習水的寶貴自然遺產;是鑲嵌在黔北高原上一顆璀璨的生態明珠。
中國丹霞谷深藏於綠色林海之中,九溝十八岔澗谷縱橫,山原逶迤,林莽蒼蒼,千峰竟秀,碧水縈繞。嵌入群山之間的條條溝谷疊翠千丈,濃蔭蔽日。一根根紅色石柱在濃綠中拔地而起,傲視林層;一塊塊巨大厚重的紅層丹崖,色彩斑斕、幻影重重,擬人擬物,栩栩如生。瀑布跌水隱匿於青山翠谷之中,宛如鋪在綠樹叢中的一張張網,懸掛在紅岩之上的一道道簾,散發出高山流水的悠悠情思。
深邃幽靜的峽谷曲流,千奇百怪的峰林石柱,神奇靈秀的丹霞洞穴,形成神奇而美麗的"峽谷大觀園"。
清新盎然的綠色,覆蓋著這裡95%以上的峰巒和溝谷。原生茂密的闊葉林帶,賦予了這裡古韻清淳的綠色王國,1600多種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以其自己獨特的生存規律共生在這片紅層綠洲之中,編織出一條燦爛的生命織錦。
中國丹霞谷地靈人傑,人文積澱。人文景觀得天獨厚,博大精深,與自然景觀渾然一體。蜀漢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古崖墓石刻堪稱上品;清代實業家袁錦道在丹霞谷創辦工廠、作坊48間,遺蹟尚存。並於嘉慶十五年"不惜錙銖,請匠鳩工,穿崖鑿壁"建成的望仙台石窟,造型精美,技藝精湛,被譽為貴州第一石窟。"寺祠合壁、人神共塑"世所罕見。
神奇丹霞谷,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勢和大氣環流,孕育了丹霞谷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清幽涼爽、氣候宜人的高原氣候。得天獨厚的優良生態環境,形成天然的大氧吧和大空調,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天然休閒避暑勝地,是天下人間樂土。

歷史名人

袁錦道 (1739—1816),名翔之,清代懷陽丁里(今習水縣三岔河鄉)人。
三岔河位於習水縣北面,習水河上游。北與重慶直轄市江津市、四川省合江縣一嶺相連;東與該縣大坡鄉接壤;南與該縣溫水、良村兩鎮連線;西與該縣程寨鄉毗鄰。
三岔河土地肥沃,物產豐饒,開發較早。大約2000年前就有人在此繁衍生息開發,始建於300多年前的古鎮三岔場,是清代乃至解放前川南黔北物資貿易集散地之一。川鹽等貨物從重慶、江津等地運到三岔後,再分運到習水縣境和仁懷市境銷售。時至今日,每逢趕集,這裡依然熱鬧非凡,本地人稱“小香港”。
袁錦道就生長在三岔河,他自幼苦讀詩書,長大後立志發展實業,振興家鄉經濟。袁錦道家所處川黔交界處,森林茂密,物產豐富。他即決定面向重慶、江津等地市場,利用當地豐富的竹木資源和鄰近江津四面山的礦產興辦實業。在三岔河九溝十八岔,開辦鐵廠、鍋廠、鏵廠、紙廠、竹器廠、藍靛廠,建作坊48間。生產日用品和農用品,如砂鍋、土碗、木瓢、筷子、扁擔、扇子等,辦起了銅、鑄幣、紙、鐵、砂鍋、銀具、藍靛、算盤、扇子等作坊和香菌廠一間。
為方便生產和產品外銷,他除修建廠坊之間的連線路外,還修建通往四周鄉鎮道路多條:
1. 三岔至良村至溫水大路;
2. 望鄉台山下至三合龍洞約100華里道路;
3. 磨槽灘至三岔約20華里石板路,磨槽灘至四面山約40華里人行道;
4. 紙廠通往大坪山森林約14華里道路。為使產品打入外省市場,修建從太溪溝入兩岔河、圓罈子,出紅洞至四川省界道路,長達數十里。
從此,三岔——一個名不經傳的小地方,北連重慶、江津、合江,南接該縣各鄉,成為黔北商品集散地。
那時,三岔至重慶的大路人來人往,車水馬龍,沿途旅館人滿為患。位於川黔邊界的飯館,僅早餐煮稀飯就需用大米50公斤~80公斤,可見貿易之繁榮。
由於袁錦道所作貢獻,清朝政府贈其“征仕郎”(從七品,相當於現“副縣”級)。後人稱他為“貴州工業第一人”。
三岔河現尚存的近現代史跡有:
1. 袁錦道墓(祠)(清),1982年2月列為省級文物保護;
2. 上紙廠修路碑(清·乾隆) 摩崖石刻,2001年4月列入縣級文物保護。
3. 天堂溝修路碑(清)摩崖石刻,2005年5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
4. 工廠遺址。2001年,列入縣級文物保護的有:三岔河紙廠遺址、三岔河鍋廠壩鍋廠遺址、袁錦道鐵廠遺址、袁錦道鑄幣廠遺址、袁錦道藍靛廠遺址和袁錦道故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