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廟(陝西寶雞岐山周公廟)

周公廟(陝西寶雞岐山周公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岐山周公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中國同類建築中存世規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周公廟。位於陝西省岐山縣城西北六公里處的鳳凰山南麓,面積約62萬平方米。《詩經》中描述此地為:“有卷者阿,飄風自南”。

據考古專家考證,早在6000多年前,卷阿一帶就有先民傍山臨泉而居。周興起時許多著名事件都發生在卷阿附近,鳳凰是姬姓周族崇拜的神鳥,古卷阿附近至今有許多與鳳凰有關的地名和遺址,如鳳凰山、鳳鳴崗及“丹穴鳳跡”等。

周公旦晚年歸隱於卷阿,逝世後即建祠祭祀,周公廟由此而始。西周末年古卷阿建築遭毀壞,秦漢以後曾重修。唐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淵為紀念曾助武王滅商立國、輔成王平叛安邦的周公旦,下詔在其制禮作樂的“卷阿”創建周公祠。後經宋、元、明、清歷代修葺、擴建,形成了以周三公(周公召公太公)殿為主體,姜嫄、后稷殿為輔,亭、台、樓閣點綴輝映的古建築群。

2006年05月25日,周公廟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公廟
  • 外文名:Zhou Gong Temple
  • 地理位置: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
  • 占地面積:62萬平方米
  • 建造時代:西周
  • 文保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價值:中國規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周公廟
  • 景區級別: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 開放時間:08:00-19:00
  • 門票價格:80元
  • 著名景點:周公殿,潤德泉,玄武玉像
  • 建議遊玩時長:2-3小時
  • 適宜遊玩季節:春秋兩季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陝西省寶雞市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地理環境,歷史沿革,建築格局,古景古蹟,周邸八景,其他景觀,文物考古,文物價值,文物保護,民俗文化,旅遊信息,

地理環境

周公廟位於陝西省岐山縣城西北7.5千米的鳳凰山南麓,即《詩經》記載的“鳳凰明矣,於彼高崗”處。
卷阿卷阿
周公廟古稱“卷阿”。“卷阿”音“全窩”,卷意曲,阿指大陵,即彎曲的大陵。因此處背靠相傳“鳳鳴岐山”的鳳鳴崗,東、西、北三面環山,唯南邊與平地相接,形似簸箕狀如倒凹字,故稱卷阿。卷阿地幽勢阻,坡體緩緩下落,兩連山脊高突,如飛翔鳳翼,故當地人有“猛見周公”之俗語。
周公廟地處岐山南麓,洪積扇原區後緣,地垮兩個地貌單元(處於秦嶺緯向構造帶,祁呂賀山字形構造前弧東翼和隴西旋卷松造體系的複合部,地下岩層呈“V”型谷基岩),裂隙發育,泉流眾多,為深層裂隙水。補給水源豐富,承壓性強,可高於地面形成自流。千百年來,涌流不止。據陝西省地礦水文大隊對周公廟地貌地下水資源初步評價,地下水資源十分豐富。這些豐富的地下水,從山麓裂隙上滲,涌成山泉。周公廟內的著名景點潤德泉為其中之一泉眼。泉水水質潔淨,溫度適宜,常年在16·7±0·1度。

歷史沿革

周公廟是為紀念周公旦而修建的專祠,地處周原(大周原四址為:東至漆水,南為渭水,西達遷河,北靠岐山)中心地帶卷阿
據《竹書紀年》載,周成王率文武群臣到卷阿宴歌遊樂,當時成王的叔父召康公也前來並賦詩一首,即載於《詩經》的名篇《卷阿》。上海復旦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等高校和考古界的專家教授考證後認為,上述史料為中國風景區最早的文字記載。
周初重臣周公旦晚年歸隱於卷阿,制禮作樂,使得天下大治,萬民歸心,周公逝世後即建祠祭祀,周公廟由此而始。史載西周末年古卷阿建築遭毀壞,秦漢以後曾重修。
周公廟周公廟
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淵因周公“匡翊周邦,創設禮經,尤明典憲。啟生人之耳目,窮法度之本源,化起二南,業隆八百,豐功茂德,冠於終古”,下詔在古卷阿創建周公祠,此後歷代皇家和地方官員祭祀不絕。
宋哲宗元祐年間(1086—1094年),命陝西轉運使游師雄擴建周公祠為110間。
明憲宗成化年間(1465—1487年),令當地官員春秋兩季以“太牢”禮致祭。
經歷代修葺、擴建,周公廟形成了以周三公(周公、召公、太公)殿為主體,姜嫄、后稷殿為輔,亭、台、樓、閣點綴輝映的關中地區最大古建築群,總面積62萬平方米。是全國歷史最悠久、文化內涵最豐富、占地面積最大的周公廟。

建築格局

周公廟景區存世單體建築三十餘座,建築面積三千餘平方米,依山就勢,對稱布局,以周公正殿和獻殿為主導,召公、太公殿相襯托,姜嫄后稷祠為延伸,構成了一個完成的古建築群落。在諸殿中,周公殿居前,姜姬祠居中,后稷祠居後,當地民眾把這種布局總結為“姜姬背子抱孫”。
周公廟(陝西寶雞岐山周公廟)
山門照壁山門照壁在周公廟最南端入口處。山門五間,歇山式屋頂,檐下懸一匾曰:“有卷者阿”,首點景區的地貌景觀。外立照壁,硫璃飛檐,中嵌石匾,隱視景觀面目,這組建築文革中被毀,原址尚存。
周公廟(陝西寶雞岐山周公廟)
樂樓樂樓又稱戲樓,創建於元代至元年間,明清曾重修,仍保持著元代建築風格。樂樓正面懸一匾,題曰:“飄風自南”。與照壁“有卷者阿”組成完美的點景詩句。正視面為九脊歇山式頂,背視南看,卻為懸山頂。檐下築樓,樓上以雕花欞隔斷分成前後兩部分,前為台,供奏樂演戲;後為室,有左右兩門,供演員上退場之分。樓下為穿堂過庭。兩邊各立廊柱,形成廊殿。
這座建築是寶雞地區存世最古老的一處戲台,就省內而言,亦不多見。它是研究元代戲曲的典型的實物材料。
周公廟(陝西寶雞岐山周公廟)
八卦亭八卦亭在樂樓之後,創建於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
八卦亭為平面正方形,重檐閣亭,中頂懸掛八根,連為八角形,彩繪藻頂,裝飾精美,為紀念周公作爻辭而建。
周公廟(陝西寶雞岐山周公廟)
周公殿
周公正殿是周公廟主殿,位於周公獻殿之後,始創於唐高祖李淵武德(618—626年)年間,初名周公祠。
歷代均有修葺,清代幾次加以修繕。單檐五間硬山式建築,前檐5間系一通木,長16米,粗細一致,實屬少見。房頂猶以脊飾見長,其上或奔馬,或飛鳳,無不顯現,早期脊飾技藝之精湛為當今少見。
存世建築物為明代所建,1996年重新維修。
周公廟(陝西寶雞岐山周公廟)
召公殿
召公正殿位於周公殿左側,最早創建於宋代,以配周公,以後累代重修。
存世建築為1993年維修,仍保持過去風格,單檐硬山式,面闊3間。國人暴動,周召二公共和行政,華夏始有信史。
周公廟(陝西寶雞岐山周公廟)
太公殿太公殿位於周公殿右側,創建於宋代,以配周公。
歷代均有修葺,存世建築為清光緒年間所修,單檐硬山式,面闊3間。
周公廟(陝西寶雞岐山周公廟)
碑亭碑亭在周公殿東北,清鹹豐年間修。
歇山式長方形亭,丹楹彩繪,十分惹目,下列青石碑十通,為清代、民國建修祠廟之紀事碑。
周公廟(陝西寶雞岐山周公廟)
姜嫄殿姜嫄殿創建於元代,為祭祀周部族始母姜嫄而建立。
硬山式,面闊五間,存世建築為清代重修,殿內有姜嫄塑像。善男信女,紛至沓來,躬身膜拜,燃香吊表,乞求神佑。殿內還存有清代壁畫,工筆細描,色彩鮮艷,形象生動。
周公廟(陝西寶雞岐山周公廟)
后稷殿后稷殿創修於明代,為紀念周部族先祖后稷而建。
后稷,名棄,為其母姜嫄“履帝武敏歆”而生,生後幾次被棄。得鳥獸保護,才得以收養,自小聰明,堯時被拜為農官,教民稼穡,後人尊他為稷神(五穀神)。硬山式,面闊三間,內塑有后稷坐像,右配祀太伯、仲雍、左配祀王季(季歷)。
周公廟(陝西寶雞岐山周公廟)
郊媒殿郊媒殿在后稷殿東側,初創於明末。
硬山式,面闊三間,東西各有兩小耳室。古書載,姜嫄出野向高媒求子(高媒即郊媒),回來路上履大人跡而生后稷。祠前懸一匾,上書“祥開有周”,今匾及東耳室均無。

古景古蹟

周公廟最著名的景觀為周公廟八景,除此之外,還存有大量宗教性建築,多依山崖,鑿洞而成。有呂祖洞、八仙洞、三清祠、玄帝洞、張仙洞、藥王洞、菩薩洞等,洞內多有塑像、壁畫,各洞以甬道相互貫通,曲折幽深,若明若暗,回音盪耳,展現了關中建築的獨有風格。還有玉皇殿、魁星樓、朝陽洞、彩雲樓、仰聖門、周八士殿等建築遺物遺蹟,歷代碑四十餘通。

周邸八景

從明代起,就有周邸八景(周公廟八景)之說。
枯柏復生枯柏復生
枯柏復生
這兩株柏樹生長於周公廟山門兩側。樹齡均為約1200年,樹高分別14米、15米,胸圍均為2.60米,冠幅均為8米。這兩株側柏植於唐代,也稱“唐柏”。據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扶風知縣楊瞻《揭周公廟碑記》載:“台西一柏,父老謂黃巢之亂,屯兵於廟,斬此以誓軍令,斧痕猶在,半身已枯,而枝葉復榮。”
有詩讚樹曰:“生機不死總由天,一脈根蟠潤德泉。古柏已枯還復茂,獨留瑞物萬斯年。”“
枯柏復生”為“周邸八景”之一。
周公廟(陝西寶雞岐山周公廟)
樂山名畫
在周公廟殿宇內牆壁,“所繪宮室,山水、人物、器數,幽雅奇古,曲盡其制。”史載為樂山所繪。樂山元姚安仁之號也。
周公廟(陝西寶雞岐山周公廟)
雲房仙筆
周公殿西有一石碑,相傳一日,背部突然出現“雲房”二草字,點劃奇異,旁註“鐘離筆”三字,乃仙人鐘離權所書。
周公廟(陝西寶雞岐山周公廟)
白楊集烏
周公廟內古有白楊樹數百棵,“均粗數十圍”,相傳潤德泉將涌時,烏鴉先集樹上,將涸時,烏鴉先散,所以蘇東坡有“牛酒不來烏鳥散,白楊無數暮號風”之句。文革期間,許多參天古楊被砍伐,今仍有數棵白楊,底徑在4尺左右。
周公廟(陝西寶雞岐山周公廟)
新植桫欏
周公殿前舊有桫欏樹一棵“粗數十圍,高入雲漢,擁蔽天光”,稱“桫欏遠蔭”。廟門口亦有兩棵,今無存。
周公廟(陝西寶雞岐山周公廟)
碑鏡清瑩
碑在周公殿前,為宋代年間所立,“明瑩如鏡,殿壁、樹木一照無遺。”國民黨軍官學校據廟時被破壞,今有殘碑存。
周公廟(陝西寶雞岐山周公廟)
汀洲鶴睡
周公廟內原有仰德堂,堂前泉水匯為四個小池,時有鶴眠於其上,故名。今堂址與池俱埋沒,止有廢跡。
周公廟(陝西寶雞岐山周公廟)
玄武玉像
漢白玉石雕玄武像位於周公廟後山崖窯洞內。高一米,通體潔白,面部豐滿,披髮無冠,赤足戎裝,足踏龜蛇,仗劍而坐。“雕鏤古雋”,刀法熟練,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傳為唐代之物。《岐山縣誌》載:“昔年雷雨大作,山崖崩塌,閃顯而出。”當地居民有用手撫摸玉石爺,可治百病的傳說,所以,古往今來,遊客雲集,都以摸玉像為快。

其他景觀

周公廟(陝西寶雞岐山周公廟)
潤德泉
《岐山縣誌》載:“唐大中元年,鳳翔節度使崔珙因泉出為瑞,上其事,宣宗賜名潤德。”意為潤德於民。又載:“相傳源於豳洲,十數年轍來去,來此則彼涸,去彼則此涸。”相傳泉水涌流,則國泰民安,風華物茂,泉水枯竭,則世態動亂,兵荒不斷。泉涌時,“為汛為濫,噴珠濺玉,湛然澈底。”“水則澄瑩如鏡,味甘如醴。”明天啟年間欽差立“周公聖水”石碑於泉旁。據傳光緒二十七年,慈禧太后避難於西安曾派專人搬運“周公聖水”供其享用,歷代人們稱此泉為“靈泉”、“治泉”或“神水”。
周公廟(陝西寶雞岐山周公廟)
茥竹園
茥竹園在周公殿東,沿泉流渠岸,廣植竹叢,桿紫、葉翠,微風搖曳,倒映泉流。現有竹叢遺留。
周公廟(陝西寶雞岐山周公廟)
蓮花池
蓮花池在潤德泉東南數十步,為一自然池沼,周圍植柳,池內東北角有泉湧出,池中多植蓮。藕出清池,潔如玉。
周公廟(陝西寶雞岐山周公廟)
老龍泉
老龍泉在潤德泉東數步之山岩下,泉口為一自然石灰岩裂隙,酷似龍口,故名。它與潤德泉涌竭相系。據傳潤德泉先出,此泉水亦出;此泉水涸,潤德泉水亦涸。
周公廟(陝西寶雞岐山周公廟)
鳳山樓
鳳山樓在周公廟後山之巔,《竹書紀年》載:“周文王元年,有鳳集於岐山”曾引頸高歌,“鳳鳴岐山”之典故即出於此。宋真宗天禧年間在此築台建樓,以示吉祥。後廢,今建築為新建。
周公廟(陝西寶雞岐山周公廟)
丹穴鳳跡
丹穴鳳跡,即指鳳凰山,位於周公廟西北,為一圓錐形山崗,又稱鳳凰台、鳳凰堆。
《詩經·大雅·卷阿》“鳳凰鳴矣,於彼高崗”,即指鳳凰山,相傳山頂有鳳跡,山腰有丹穴,出五色土。明代曾在山頂建鳳山石屋。
周公廟(陝西寶雞岐山周公廟)
鳳鳴朝陽
即今周公廟後山坡一帶,為岐山八景之一。《爾雅·釋山》“山東曰朝陽”,《詩經·大雅·卷阿》中有“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古人有詩讚曰“和鳴千古詠西周,喚起春風遍九州,一自岐陽留語後,碧梧煙冷不勝秋。”
周公廟(陝西寶雞岐山周公廟)
唐碑
唐碑位於周公殿前,為唐大中二年(848年)所立。為一青石石碑,碑首半圓形素麵,與常見之多螭道盤龍唐碑相異,碑額刻“潤德泉記”,碑陽刻唐鳳翔節度使崔珙見泉水湧出之奏狀,中書門下省復奏,唐宣宗手賜詔和崔珙謝賜手詔表,完整記錄了唐代的公文批覆程式,是研究唐代公文制度的一個實證。文字蒼勁有力,為標準的唐楷,有較高的書法價值。碑陰刻《周公廟賦》。
周公廟(陝西寶雞岐山周公廟)
召伯甘棠圖碑
召伯甘棠圖碑在周公廟內,為道光年間知縣李文翰所繪,甘棠樹之圖碑枝幹曲盤,虬態剛健,點畫有力,筆法自然。(召伯甘棠,《詩經·召南》有《甘棠》篇。朱喜集傳“召伯循行南國,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其後人思其德,故愛其樹不忍伐也。”原樹已枯,現樹為老樹新發,在今岐山劉家塬國小內召公祠前。
周公廟(陝西寶雞岐山周公廟)
漢槐唐柏
漢槐在姜原殿和山門前,共三棵,據專家測定,樹齡一千七百餘年,為東漢時所植,樹圈一丈二尺,樹幹皆空,但仍葉茂枝盛。
唐柏共有四棵,廟門前兩棵,廟內兩棵,均粗數圈(大者圍粗一丈四尺),老枝曲折,直指天空,至今仍蒼翠蓊鬱。
周公廟(陝西寶雞岐山周公廟)
龍爪槐
龍爪槐在郊媒祠前,為明代所植,距今400餘年。樹粗兩圍,主枝平曲遠伸,勢若飛躍巨龍,樹幹中空,但綠蔭蔽日。
周公廟(陝西寶雞岐山周公廟)
程潛別墅
程潛別墅位於廟區東北角,三面依崖,是國民黨元老程潛任天水行管主任時所修建。為四阿廡式磚結構,現重修一新,暫為接待遊客渡假之處。
周公廟(陝西寶雞岐山周公廟)
文憲書院
文憲書院在周公廟東崖下,原名岐陽書院,“元時陝西部使者孛兀魯仲奏請於周公廟書院。元代元統二年(334年),命下如所言,賜額岐陽書院……卑儒者主周公祠祀。”明代嘉靖七年(1528年)改稱文憲書院。今廢,遺蹟可考。

文物考古

周公廟遺址位於陝西省岐山縣境內,屬周人發祥地周原的一部分。周代於此發生過許多重大事件,奠定了西周數百年的統治基礎,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唐代為祭祀周公旦在此修建了大型建築群。1957年,周公廟被公布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200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2003年以來,周公廟鳳凰山遺址發現西周高等級墓葬群,其中“王一級”四墓道大墓10座,陪葬車馬坑15座,甲骨10000多片,可辨認甲骨文2500餘字,最多一片刻37字,極為罕見,考古界稱為“甲骨之王”。
岐山周公廟遺址入選2008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被稱為“世紀大發現”。
由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聯合組成的周公廟考古隊,在周公廟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與鑽探。已經鑽探出大型墓葬19座,其中帶四條墓道者10座,三墓道者4座,兩墓道者4座,單墓道者2座,另有陪葬坑13座。在墓地外圍多處地點共發現卜甲與卜骨700餘片,經初步辨識有甲骨文字420餘字,其中有“周公”字樣者4片,並有幾片記載周王活動的刻辭。此外還發現了1500餘米的夯土城牆,6處大型夯土建築基址,在其周圍發現的許多空心磚,即使在周人的都城豐鎬遺址與周原遺址都非常罕見。
周公廟遺址周公廟遺址
周公廟之前的考古中,西周時期諸侯國君一級的墓道最多只有2條,3條或4條的從未發現過。周公廟墓葬的主人地位非常高,墓主的可能性包括周王、周公等王公貴臣。西周考古已有70多年,這是唯一一處同時發現西周城牆、甲骨文、高級建築和墓葬群等遺存的周人大型聚落。“周公”甲骨文的多次出現,說明此處當是周公采邑。綜合這些考古成果,陝西歷史博物館原館長、西周史專家尹盛平,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商周室主任張天恩,秦兵馬俑博物館原館長袁仲一研究員等專家學者都認為墓地應是周公家族墓。

文物價值

周公廟是紀念西周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中國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周公姬旦的祠廟,亦稱元聖廟。全國很多地方均建有周公廟,其中陝西岐山縣周公廟是存世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周公廟。
周公周公
廟區存世古建築30餘座,占地約7公頃,整體建築對稱布局,殿宇雄偉,亭閣玲瓏。廟記憶體世碑與石刻眾多,並有漢、唐、宋、元、明古木多株。廟區殿宇眾多,其建築藝術具有濃郁的民族傳統風格。
周公廟遺址是目前發現的西周時期最高等級的墓葬群,被北京大學商周考古專家鄒衡教授譽為“新中國最重大的考古發現”,入選2008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被稱為“世紀大發現”。
有“中國商周考古第一人”之稱的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鄒衡教授在陝西省岐山縣周公廟遺址進行了認真考察後說:“周公廟遺址西周大型墓地的發現,從學術價值上說,是新中國成立後國內堪稱第一的最重大的考古發現,對研究中華文明史、繼承與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等具有無可估量的價值。”

文物保護

2004年07月2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鐵映專程前往陝西岐山縣,考察周公廟遺址保護和考古發掘工作。
2004年10月17日,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在對周公廟遺址和周大墓群現場考察後,就周大墓群表態,要按“國保”對待。單霽翔希望周公廟遺址和周大墓群,不但成為新世紀的重大的考古發現,還應成為新世紀從事科學考古工作的典範。
2006年05月25日,周公廟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8年03月,陝西岐山周公廟遺址成功入選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09年10月,經國家文物局評審委員會審核,陝西省岐山縣鳳凰山(周公廟)遺址考古工作獲得殊榮,被評為“2007-2008年度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獎”一等獎。
2015年04月27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周公廟古建群(周家八士殿、八代殿、西庵十三間踩孕樓)搶險維修工程立項的請示》(陝文物字〔2015〕39號),同意周公廟西庵十三間彩雲樓(踩孕樓)搶險加固工程立項。

民俗文化

岐山歷史悠久,受周禮薰陶了三千多年的古西岐,民風純樸,民俗文化源遠流長,尤其是飲食文化、禮俗文化、手工藝製品等更為突出。藉助周公廟景區發展壯大的集飲食、風情、民俗等為一體的民俗接待已初具規模。
周公廟會周公廟會
周公廟自建廟以來,地方州官,每年仲春、仲秋時節都以少牢禮儀祭祀,追懷周公聖德。
民間則有祈子會等活動。民間祈子會是祭祀姜原而來的廟會,從古至今,相繼不斷,形成了獨具民俗的周公廟“祈子會”。碑文記載了廟會的壯觀場面:暮春之時,“遠近祈子嗣者肩摩碰接,求無不得,香火之資,數以千計。”名聞西府,遠涉陝、甘、寧、川、晉、豫。廟會中除祈嗣外,還有各種娛樂活動,如唱戲、鑼鼓等,會期通宵達旦,萬民同樂。西府民間工藝也匯集一處,鳳翔泥塑、草編、剪紙、刺繡等,展示出古樸的民間藝術。獨特的西府小吃應有盡有。傳統廟會保留著西府地區純厚的民風民俗。

旅遊信息

地址:
陝西省岐山縣城西北六千米處的鳳凰山南麓,景區東距省會西安120千米,西到本市區70千米。
開放時間:
08:00—19:00
門票:
80元
交通:
西寶高速、隴海鐵路、西寶北線、中線、南線橫貫縣境內。市內至景區以二級旅遊專線連線。
西寶高速蔡家坡出口至岐山轉縣城公車,西(安)寶(雞)北線岐山轉或寶雞一日旅遊游車。公車15分鐘一輛。
火車:乘西安—寶雞在蔡家坡站停的火車,坐公交到蔡家坡客運站坐到岐山縣城的班車,到縣城後轉到周公廟的公交直達周公廟門口。
汽車:在西安城西客運站乘西安—岐山的高速大巴車,直達縣城,然後再轉到周公廟的公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