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廟(山東曲阜周公廟)

周公廟(山東曲阜周公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山東省曲阜城東北里許處的周公廟,是全國三大周公廟之一,全稱文憲王廟,亦稱元聖廟,是祭祀周公的廟宇。因封建帝王曾封周公為"元聖",故又得名為元聖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周公廟
  • 地理位置:山東曲阜
  • 全稱:文憲王廟
  • 由來:祭祀周公的廟宇
簡介,留存建築,

簡介

位於曲阜城東北里許處的周公廟,全稱文憲王廟,亦稱元聖廟,是祭祀周公的廟宇。因封建帝王曾封周公為"元聖",故又得名為元聖廟。
周公,姓姬名旦,亦稱叔旦,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武王之弟。輔佐武王伐紂,建立周朝,並制定了典章制度。按周朝宗法制度,周公被分封於魯。因公留佐成王,故長子伯禽就封,建魯國。因周公佐周之殊功,特許伯禽於魯設立太廟,以祀遠祖。周公死後,並祀之。公元1008年追封周公為文憲王,在太廟舊址重建新廟。經宋、元、明、清多次修建,達現今規模。周公廟現占地28000平方米,三進院落,有門、坊、亭、殿等明、清建築13座57間。其間檜、柏、楷、槐等古樹庇蔭,十分壯觀。周公廟的大門額題“欞星門”。門內左右各立石坊一座,東坊額刻“經天緯地”,西坊額刻“制禮作樂”,讚頌周公德績。元聖殿是周公廟的中心建築。殿內塑有周公像,正中上懸“明德勤施”匾額。周公廟1997年公布為山東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曲阜城東北數百米的高阜之上,有一座歷史上著名的古廟,這就是祭祀中國西周初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周公的廟宇——周公廟。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他輔佐武王伐紂曾兩次東征,並為西周奴隸制國家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奴隸主政治家。因後世帝王曾封周公為“元聖”,故周公廟又稱元聖廟。 周公廟歷經宋、金、元、明、清歷代6次增修擴建,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廟庭總面積達75畝,四周紅牆環繞,內分四進院落,有殿、堂、廡、亭、門、坊57間,歷代古碑30餘幢,有檜、柏、楷、槐等古樹名木,交織庇蔭,蔚然壯觀。

留存建築

周公廟的大門和孔廟一樣,也叫“欞星門”,為灰瓦覆蓋下的四層斗拱的牌樓式木坊,大門以內,為第一進院落,正中有南北甬道直達二門。院內東、西兩側牆中,各建有向外的石坊一座,東坊額刻“經天緯地”,讚揚周公能以天地為法度,經管天下,撥亂反正。西坊額刻“制禮作樂”,讚揚周公制定了治理國家的禮樂典章制度,為歷代封建王朝以德禮制國奠定了基礎。 “承德門”是周公廟的第二道大門,門內為第二進院落。甬道東側建有碑亭,內立清康熙二十六年玄燁祭周公廟的巨碑一幢,雕鏤技法嚴謹精細,盤龍迴旋飛舞,龜趺昂首怒目,神態生動。 御碑亭之後的“達孝門”是周公廟的第三道大門。入達孝門,為第三進院落,也是周公廟的中心院落,正中大殿,名“元聖殿”,是周公廟的主體建築。殿為單檐歇山頂,高11.4米,廣5間,深3間,六梁二十四柱,斗拱層疊,頂覆綠瓦,里外門窗透雕,紅漆貼金彩繪。
殿內正中枋檀上,高懸“明德勤施”雕龍金字巨匾。左、右兩旁抱柱懸掛巨幅木雕金字對聯,均為清乾隆皇帝御書。殿內明間正中的石雕須彌座上,置雕龍貼金神龕一座,龕內端坐著紅顏白須的周公塑像,雙目炯炯,神態安詳。東旁梢間,有魯公伯禽塑像端坐在須彌座上,面向西,無神龕,面白烏須,冠冕章服,姿態恭謹。 元聖殿前,建有寬闊的露台,是當年祭祀周公舉行樂舞的地方。露台左、右,建東、西廡各3間,祀魯國33位國君。 元聖殿後,原建有“定鼎堂”等建築,現僅有殿基。 元聖殿東、西各有跨院,東院建有“問禮堂”,是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建造的,寓示“子入太廟,每事問”故事。此堂已於清末倒塌,現殿基上僅存乾隆皇帝親書《謁元聖詞》石碑一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