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間文藝

山西民間文藝

山西民間文藝涵蓋範圍廣泛,包括山西鑼鼓、山西地方戲、山西剪紙等等。奔流不息的黃河哺育了中華民族,創造了東方文明,歷代生活在黃河岸邊的山西人民在黃河的薰陶下,創造了燦爛的黃河文化,形成了獨特的風土民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西民間文藝
  • 包括:山西地方戲、山西剪紙等
  • 特點:形成了獨特的風土民情
  • 所屬地區:山西
威風鑼鼓,晉南花鼓,皮影戲,炕圍畫,刺繡,絳州鼓樂,懷仁旺火,山西剪紙,

威風鑼鼓

威風鑼鼓臨汾地區流傳甚廣,是一種民間打擊樂器的合奏形式,由於它擊奏多姿,威武雄壯,所以俗稱為"威風鑼鼓"。每逢過年過節,喜慶豐收,集會遊行,便會出現在民間。 據傳,這種鑼鼓演奏形式開始於堯、舜時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威風鑼鼓威風鑼鼓
山西民間文藝
傳說堯王將兩個女兒娥皇,女英許配給舜作妻子,從此帝堯二女便以萬安村為婆家,羊獬村為娘家。每年農曆四月初八,娥皇、女英回娘家時,萬安村民眾敲鑼打鼓送行,回來時羊獬村民眾敲鑼打鼓送回,以示威風。從那時起,就有了威風鑼鼓。經過幾千年世代相傳,演變成節奏很強的威風鑼鼓。在臨汾的一些縣份,大的村子幾乎都有鑼鼓隊,而大的鑼鼓隊往往達到百人以上,擊奏起來,氣勢雄偉,姿態健美,十分威風。

晉南花鼓

晉南花鼓是流傳在山西南部黃河岸邊萬榮內的一種民間舞蹈藝術。同時萬榮花鼓也在晉南地區的河津浮山稷山翼城聞喜等境內流傳。由於涉及地區廣,所以被人們稱為晉南花鼓。
晉南花鼓晉南花鼓
萬榮花鼓相傳是在明朝初年由逃荒賣藝的安徽鳳陽人傳入萬榮。萬榮花鼓的打鼓動作健美,豪放。"花鼓"的表演分成高鼓(胸鼓)、低鼓(腰鼓)和多鼓(一人身上帶六隻或七隻鼓,一邊舞 蹈,一邊上下擊鼓)。花鼓的伴奏樂器只用大鑼銅鈸等打擊樂器,鼓點變化多端,敲鼓動作靈活多變,令人目不暇接。

皮影戲

皮影戲皮影戲
皮影戲山西民間流傳甚廣。皮影是一種民間傳統的小戲,在表演時,以驢皮,牛皮刻制的人物,布景和道具搬上舞台,造成影像,便成"皮影戲";加上說唱和靈巧的操縱,使影像產生妙趣橫生的戲劇效果。皮影戲的特點是:戲劇中的人物形象都是正面和側面的,表演也是通過正,側面的影像活動展開戲劇情節。
皮影戲
皮影富有裝飾性,尤其是誇張手法極強,形象生動有趣,因而又成為旅遊者選購收藏的藝術品。

炕圍畫

山西許多地方的人都很重視美化睡炕和居室的牆壁,因而產生了豐富多彩的"炕圍畫"。炕圍畫既有保護牆壁和避免人身靠牆沾上白灰的作用,又有美化室內環境的裝飾作用。原平班村挖掘的壁畫,這說明炕圍畫在宋代時就已出現,距今最少也有800多年的歷史了。
炕圍畫炕圍畫
炕圍畫
炕圍畫題材有山水,花卉,鳥獸;有《三國》,《水滸》,《紅樓夢》等歷史故事;也有《西遊記》,八洞神仙嫦娥等神話故事。炕圍畫的形式獨特,內容豐富,畫面艷麗,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刺繡

刺繡山西農村頗為普遍,各地的繡品風格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有的華麗, 雅致,有的美厚端莊,純樸秀麗。 山西民間刺繡的種類大致可分為服飾,生活用品,祭祀物品三大類。
山西民間文藝
刺繡
民間服飾:傳統的民間刺繡主要是作為婦女兒童穿戴的裝飾。上衣的袖口,胸口,領口,鞋子,婦女束髮用的"涼冠",兒童的"兜肚",圍嘴,冬天護耳的耳套,還有孩子穿 戴的小豬鞋,虎頭帽等等。 生活用品:常見的有枕頭花,虎枕頭。虎枕頭又分雙頭虎,人面頭虎,虎頭魚尾等,還有蛤蟆枕頭,此外還有鞋墊,荷包,鎖匙套,香袋,靠枕,坐墊,轎 ,車衣等日用品刺繡,都做工精細,樸素大方。 祭祀物品這一類繡製品,常常用於祭祀禮儀的靈堂,殿宇中的供桌裙 ,神龕帷幔等。製品上飾有龍鳳仙鶴,福祿壽禧,明暗八仙等精工繡物。還有的是繡制送葬禮儀用的“棺罩”和亡人的“壽衣”,用料和繡工都甚為講究。

絳州鼓樂

新絳縣,有著演奏鼓樂的傳統,鼓樂是民間文藝活動的主要內容,更是當地“社火”活動中的最流行的節目之一。絳州鼓樂以花敲乾打著稱,這種鼓樂的演奏者充分利用鼓的各個部位以及鼓槌鼓架的最佳聲音進行演奏,演奏起來宏厚博大,氣勢磅礴恢宏,聲韻鏗鏘,粗獷豪放而有力度。
絳州鼓樂中,曲牌很多,尤以《秦王破陣樂》最為出名。相傳,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率領唐軍大破劉武周,收復并州、汾州兩地,為了慶祝勝利,當地百姓用民間鑼鼓奏出了《破陣樂》,後來,這首民間鼓樂得到整理和發展。到了貞觀元年正月,唐太宗李世民大宴群臣,在大殿上演奏了經過加工整理並重排練的《秦王破陣樂》。樂隊的布局為“左圓右方,先編後伍,魚麗鵝顴,箕張翼舒,交錯曲伸,首尾相互,以象戰陣之形”。由唐代初年的音樂家呂戈教練樂工一百二十人,舞者身披銀甲,手中持戟,全舞共分三折,每折為四陣,以往來擊刺動作為主,歌者相和。後來,《秦王破陣樂》在民間頗為流傳,尤其是明、清兩代,絳州鼓樂進入鼎盛時期。新中國成立以來,絳 州鼓樂更在發展、壯大,隨著農村經濟條件的不斷改善,絳州鼓樂得到了很大發展。在《秦王破陣樂》的基礎上,整理出了《秦王點兵》、《夏坡滾核桃》等精彩曲目,並且參加了山西省的首屆藝術節。一九八八年,在北京舉行的“全國龍年音樂周”中,絳縣農民業餘鼓樂隊上京演出,得到了國內外輿論的一致稱讚。他們演奏的《秦王點兵》、《夏坡滾核桃》,以其震動山河的磅礴氣勢和令人振奮的旋律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絳州鼓樂來民間,紮根於民間,在民間這一大舞台上,絳州鼓樂正以特有的旋律振奮人心,催人奮進。

懷仁旺火

懷仁旺火懷仁旺火
山西煤炭資源比較豐富,它與當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發生各種聯繫。因此,煤的作用遠在古代就已滲透到風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山西北部地區的一種風俗習慣。
每逢春節除夕和元宵節,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名曰旺火,以圖吉利,祝賀全年興旺之意。裡面放柴,外面貼上大紅字條,上寫“旺氣沖天”等字。單等午夜十二點,鞭炮齊鳴之時,將旺火點燃。點燃後,火苗從無數小孔中噴出,狀若浮圖,既禦寒,又壯觀。大人孩子圍起一圈,有的做遊戲,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來烤火,以圖“旺氣沖天”。孩子們也可以走街串巷觀看評論火堆大小,誰家的火堆大,著的旺,誰家的旺氣也大。正如清朝《大同縣誌》所述:“元旦,家家鑿炭伐薪壘壘高起,狀若小浮圖。及時發之,名曰旺火。”
如今,生旺火之風俗習慣,又有發展。不但在過年時生,就連平日辦婚喪大事或者重大節日時都生,有的是在冬季為了取暖;有的是在夏季以圖吉利。若論旺火規模之宏大,造型之講究,當以懷仁旺火為最。它有四大特點:一、選煤精良。在元宵節前預選優質原煤,精心切割成整齊方塊;二、造型美觀。必須聘請高明師傅將旺火壘成底小、肚大、頂尖、內空的寶 瓶形狀,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燃燒淨盡而旺火不塌;三、逐年增高。為了達到一年勝似一年之喻意,要求壘砌旺火時,每年都比前一年增高一些,具體增高的尺寸大小,則由主人心中的期望而定;四、規模龐大。每年懷仁縣內街道都要壘砌五六十座巨大旺火,其中最大者用80噸煤壘成,高達十餘米,可謂規模龐大。每逢元宵佳節華燈初上,這些旺火全部吐出長長火舌,直舔大地蒼穹,紅光耀眼,燦爛輝煌,恰似一條條吞雲吐火的飛龍,激游在錦繡人寰之中,給人們帶來“吉祥如意”、“發家致富”的預兆。因此,方圓百里的人潮都要趕來觀看旺火,有的人還圍著最大的旺火正轉三圈,反轉三圈,以圖全家平安吉利,心想事成。

山西剪紙

產生在勞動者之中,勞動者的審美情趣又直接受他們所處的地理環境、社會生活和社會心理的影響。憑黃河水、黃土山養育的山西人民具有粗獷豪放、樸實敦厚的氣質和性格。他們飛剪走紙,將自己的情思、才華和美好的心愿都傾注在朝夕相伴的剪紙中,構成了特有的地域習俗與人文心態,並顯示著極高的審美價值。
山西民間文藝--剪紙
山西呂梁地區的剪紙含有漢代石刻藝術所具有的質樸、粗獷、雄渾、博大之氣;晉南剪紙刀筆遒勁,酣暢淋漓,且具有粗中見細、拙中藏巧的特點;雁北的廣靈、靈邱剪紙凝重而艷麗,既有塞外之野趣,又存關內之雋秀;而地處山西腹地的晉中剪紙,則呈圓潤秀麗、纖巧精細的風格。
剪紙在民間的流行,往往伴隨著生辰、婚嫁、喪葬、喜慶節日和日常生活。生活習俗是促進剪紙發展的社會因素,同時又形成了豐富的剪紙內容和不同的剪紙樣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