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田良政

山田良政

山田良政(1868—1900),出生於日本弘前市,1899年在日本東京與孫中山會晤,從此一直追隨孫中山參與中國的民主革命。 1900年與孫中山商議惠州起義計畫。1900年10月,孫中山與山田良政等人南下指揮惠州起義。10月6日,鄭士良領導的惠州起義爆發。起義之初,義軍取得幾次勝利。後來由於彈藥缺乏,孫中山指示起義軍到廈門補充軍火,但因情況有變,孫中山儲存在台灣的軍械無法按原計畫取出。孫中山只得給鄭士良傳令:“政情忽變,外援難期,即到廈門,亦無所得,軍中之事,請司令自決進止。”孫中山將傳達此命令的重責委託給山田良政。10月20日,山田良政從台灣經廈門、香港抵達惠州,面見鄭士良,傳達了孫中山的指令。在歸途中,不幸被清政府逮捕,1900年10月22日慘遭殺害。

孫中山對山田良政之死極為痛惜,並高度評價道:此為外國志士為中國共和犧牲者之第一人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田良政
  • 國籍:日本
  • 民族:和族
  • 出生地:日本弘前市
  • 出生日期:1868年
  • 逝世日期:1900年
人物生平,犧牲經過,

人物生平

山田良政(1868~1900),原名良吉,字子漁,日本青森縣弘前人。德川幕府末期津輕藩士家庭出身。早年就讀於青森縣立師範學校,後入東京水產講習所讀書。畢業後供職於北海道昆布會社(海帶公司)。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被北海道昆布會社派到中國上海支店工作。1894年(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先後在遼東、台灣任日本陸軍翻譯官。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春回到東京,與孫中山在日本的好友宮崎寅藏共同探討中國革命問題。戊戌政變時,幫助維新派康有為、王照等人逃出北京,乘日本軍艦“大島”號亡命日本。同年還到山東等地進行秘密革命活動,一度被捕。次年7月在東京神田三畸町旅館結識孫中山,表示志願襄助孫中山的革命事業。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春,山田再次來到中國,任南京東亞同文書院教授兼同文會幹事。6月,孫中山從東京赴台灣,建立起義指揮部,策劃在惠州舉行反清武裝起義,並授權鄭士良指揮這次起義,起義地點定在三洲田。山田獲悉後,毅然辭職赴台灣,協助孫中山聯絡台灣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並參與籌划起義的工作,成為孫中山的得力助手。9月隨孫中山拜訪日本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獲其許諾,同意由台灣向廣東革命黨人接濟軍火。後奉命赴香港、汕頭、廈門等地購運軍火。10月,鄭仕良統率起義軍數百人在三洲田起義,首戰告捷,轉戰麻溪、三棟、永湖、鎮隆、平潭、梁化、多祝一帶。黃沙洋(今多祝黃獅)大捷後,起義軍進駐多祝。孫中山原定舉兵東進福建廈門,接應從台灣運來的武器。不料日本內閣改組,禁止武器出口,並下令將孫中山逐出台灣。而身在多祝的鄭仕良對此驟變一無所知。為了把這一緊急情況告知起義軍,孫中山委派山田良政和曾捷夫前往多祝。行前,山田良政在香港加入興中會,而後偕曾捷夫等人取道海豐,到達多祝,向鄭仕良傳達了孫中山的命令。鄭仕良接信後,解散了義軍,帶領200餘人突圍。22日,山田良政在撤退途中,因迷路為清軍所捕,在多祝圩下西門慘遭殺害。
孫中山對山田良政的犧牲深為痛惜,稱讚他是“外國義士為中國共和犧牲者之第一人”。1913年(民國2年)初,孫中山赴日本東京為山田良政舉行追悼會,立碑紀念,並親筆撰寫碑文。1918年(民國7年),山田胞弟純三郎親赴惠州,尋訪其兄墳墓不獲,只攜朱執信從山田良政遇難地帶回的一坯土,歸葬其祖墳旁。孫中山派代表廖仲愷前往致祭。1919年9月,孫中山又派代表赴日本弘前,攜孫中山親筆所書石碑立於菩提寺內,碑文云:“山田良政君,弘前人也。庚子又八月,革命軍起義惠州。君挺身赴義,遂戰死。嗚呼!其人道之犧牲,興亞之先覺也。身雖隕滅,而志不朽矣!”

犧牲經過

1899年(明治32年)7月,山田良政在日本東京與孫中山首次會晤,即服膺孫中山的革命主張,褒讚其革命。1900年(明治33年),出任南京同文書院教授兼幹事。負責培訓對華間諜。夏,晤孫中山於上海朝日館,9月下旬,孫中山為策應惠州起義赴台灣,山田良政亦渡台。孫中山派其赴惠州前線傳達任務,同行者尚有同文書院學生櫛引武四郎。但情報泄露,滿清政府已有防備,東亞同文會特地派人來通知山田良政避開,但他不聽勸阻,山田良政在三多祝找到起義軍司令鄭士良,告以後援難期,由司令決定進退。山田良政在歸途中不幸被清政府逮捕殺害。孫中山先生曾表示悼惜之意,稱讚山田良政為“外國義士為中國共和犧牲者之第一人”。其事跡宮崎滔天在其1902年發表的回憶錄《三十三年落花夢》(即《三十三年之夢》)中有詳實記述。其弟山田純三郎亦追隨孫子中山先生左右。
1913年2月27日,孫中山訪日之際,與隨行人員參加追悼山田良政紀念會,並親撰碑文志念,內謂山田為“其人道之犧牲,興亞之先覺也,身雖隕滅,而志不朽矣”。山田良政之胞弟山田純三郎擬在家鄉弘前菩提寺為其建碑,孫中山又應約書寫山田良政君建碑紀念詞,以示彰顯。1918年9月,孫中山曾指示朱執信尋找山田良政埋處遺骸,無所獲,帶回黃土數塊,交給山田純三郎攜回日本,權當故物,以慰英靈。1919年在弘前舉行葬儀,孫中山派廖仲愷為代表前往致祭。1920年,孫中山又派陳中孚等前往弘前菩提寺,參加建碑儀式,以示隆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