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士良

鄭士良

鄭士良,少有大志,跟隨鄉中父老習武,結識不少會黨人物。及長,到廣州求學,初入德國教會所辦禮賢學校,1886年入博濟醫院學醫,與孫中山同學,對孫中山的革命主張十分折服,向孫中山表示自己是會黨中人,日後可發動會黨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起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士良
  • 別名:鄭振華,安臣,弼臣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歸善(今惠陽)淡水鎮
  • 出生日期:1863年
  • 逝世日期:1901年
  • 職業:革命家
  • 畢業院校:廣州博濟醫院附屬華南醫學校
  • 信仰:基督教
  • 主要成就:發動惠州起義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主要活動,加入會黨,惠州起義,

人物簡介

鄭士良(1864—1901),原名安,字弼臣,廣東惠陽縣淡水鎮人。清光緒七年(1881)入廣州禮賢學校,信基督教。光緒九年(1883)中法戰爭爆發後,加入淡水三合會組織。光緒十二年(1886)入廣州美韜醫院講習班,與孫中山結交。經孫中山介紹,與陳少白尤列等結交。光緒十四年(1888)輟學返鄉,被推為淡水三合會首領。光緒二十一年(1895)1月,與孫中山等人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會,籌劃廣州起義,因事泄,起義失敗。光緒二十四年(1898),在日本橫濱結識馮鏡如,一起建立興中會橫濱分會。光緒二十五年(1900)10月6日,受孫中山委派,全權指揮惠州三洲田起義。親率西路義軍襲新安,斃、俘敵70餘人。接著向東推進,一路勢如破竹。10月15日佛子坳一戰,生擒歸善縣丞兼清軍管帶杜鳳梧。17日,在永湖擊潰清軍提督鄧萬林。21日抵增光圩,突破敵人的封鎖。22日進入三多祝、白沙。至白沙時,義軍發展至兩萬多人。因彈藥用盡,外援無望,根據孫中山指示,遂解散義軍。起義失敗後,逃往香港。光緒二十七年(1901)7月14日,在香港被清廷奸細毒殺。葬於香港薄抉林道。
鄭士良鄭士良

人物生平

鄭士良(1863年-1901年),漢族,廣東歸善(今惠陽)淡水鎮人,原名鄭振華,字安臣,號弼臣,生於1863年。
1881年,入廣州德國教會所辦的禮賢學校學習,加入基督教。
1886年,入廣州博濟醫院附屬華南醫學校學習,與孫中山同學。
1888年,輟學回鄉,在淡水墟開設同生藥房,廣交朋友,擅長擊技,被推為“三合會”首領。並暗中聯絡會黨,為日後起義做準備。此後幾年,經常到廣州、香港,與孫中山、陸皓東、程璧光等人聚談時事政治,共圖反清大業。
1895年2月,與孫中山、楊衢雲、陳少白、陸皓東等在香港籌建“興中會”,負責聯絡各地“三合會”黨人。在興中會選舉會長(伯理璽天德)時,反對楊衢雲任此職,力主推舉孫,後經孫勸告後方不再堅持。
1895年10月,與孫中山等擬在廣州舉行武裝起義,因事泄逃亡日本。不久奉孫中山之命回到香港,策劃再起。
1899年,與陳少白等在香港設立聯絡會黨的機關。
1900年10月, 在惠州發動三洲田起義,鏖戰半月,屢敗清軍,起義隊伍發展到2萬餘人。後因彈盡糧絕,退往香港。
1901年8月27日,在香港赴友人宴會時,被清廷收買的奸細下藥毒死,終年38歲。宋慶齡在《孫中山——堅定不移、百折不撓的革命家》一文中說到“鄭熱烈贊同孫中山的主張。他們兩人開始聯絡更多的青年參加革命,並不斷討論鬥爭的策略”;對鄭協助孫進行革命活動的功績予以肯定的評價。

主要活動

加入會黨

少年時已與會黨人物有交往。青年時至廣州入德國傳教士所辦禮賢學校就讀。1886年入廣州博濟醫院學醫,與孫中山同學,對孫的革命主張十分折服,向孫表示自己是會黨中人,日後可發動會黨參加反清起義。1887年秋以後輟學返鄉在淡水圩開設藥房,暗中聯絡會黨,為日後起事作準備。
博濟醫院博濟醫院
1893年與孫等參加在廣州南園廣雅抗風軒的聚會,議論組建以“驅除韃虜、恢復華夏”為宗旨的團體,未果。
1895年赴香港協助孫建立香港興中會總部,又與孫等到廣州建立興中會分會。在興中會選舉會長(伯理璽天德)時,反對楊衢雲任此職,力主推舉孫,後經孫勸告後方不再堅持。當年起義計畫事泄失敗後,與孫等東渡日本,不久又奉孫命回國聯絡會黨。
1899年參與組建興漢會。次年奉孫命在惠州發動起義,初戰獲勝,各地會黨、民眾紛紛來投,義軍增至二萬餘人。後因餉械不繼,按孫的命令解散義軍。仍繼續往來於日本、香港之間從事革命活動。
1887年秋鄭士良以後輟學返鄉在淡水圩開設同生藥房,暗中聯絡會黨,為日後起事作準備。
1893年參加在廣州南園廣雅抗風軒議組以“驅除韃虜、恢復華夏”為宗旨的團體的會議。
1895年鄭士良從澳門赴香港協助孫中山籌建興中會總部,與孫中山等到廣州建立興中會分會,在討論起義計畫時被指定專門運動廣州一帶會黨,親赴北江聯絡會黨首領梁大炮,得數千眾。
香港香港
興中會選舉伯理璽天德時,反對楊衢雲任此職,力主選舉孫中山,後接受孫中山顧全大局的勸告才不再堅持。起義計畫事泄失敗,與孫中山等東渡日本。不久奉孫中山命返港從事聯絡內地會黨的活動。1899年鄭士良參與成立興漢會,推孫為會長。
1900年奉命指揮惠州起義,連戰皆捷,各地會黨民眾紛紛來投,義軍增至二萬餘人。後因餉械不濟,下令解散義軍,避往香港。
1901年8月27日在香港飲宴後返寓所途中暴卒,醫生檢驗後稱中風所致,一說系清吏收買兇手下毒謀殺。孫聞訊極為悲痛,派人到香港弔唁並給款撫恤遺屬。

惠州起義

1900年10月8日,鄭士良、黃福等在惠州歸善(今廣東惠陽)三洲田集合三合會黨80餘人以及革命民眾600多人,對新安沙灣發動了突襲。負責守備的清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根本來不及組織抵抗。畢竟當兵扛槍只是為了混口飯吃,關鍵時刻還是保命要緊,吃飯的傢伙要是丟了就沒得混了。起義軍根本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拿下了新安沙灣。
惠州起義圖惠州起義圖
經過短暫的整頓之後,起義軍乘勝推進,直逼新安縣城。15日,起義軍在佛子坳遭遇前來鎮壓的清軍,雙方發生激戰。有了哥老會強力打手加入的起義軍戰鬥力果然不同凡響,一番激戰之後大敗清軍,殺敵無數,繳槍700餘枝。
起義軍再接再厲,先後在永湖、崩崗墟與清軍鏖戰多次。戰鬥中,革命者們個個奮勇殺敵,而清軍則發揚了一貫的一不怕丟人、二不怕背黑鍋的精神,配合起義軍獲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
到了10月21日,起義軍的隊伍已經發展到2萬多人。就在革命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問題出現了。起義軍雖然連戰連捷,但是一直都是在打游擊,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根據地。雖然一開始把清軍打得落花流水,但是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全中國都在人家手裡,天天派人跟你們打,時間長了不被打死也被累死。
而且槍不是菜刀、鋤頭,只要不壞就可以子子孫孫無窮匱地用下去,子彈打光了,槍還不如菜刀和鋤頭,當燒火棍還湊合。更重要的是,隊伍的精神領袖孫中山遲遲不能回來主持大局。鄭士良多次向孫中山請示,孫中山也很無奈,只好告訴鄭士良:你自己看著辦吧。
眼看著彈藥一點點打光了,鄭士良也沒了主意,與其坐吃山空,最後被清軍一網打盡,乾脆大家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吧。經過安排後,鄭士良帶著一部分骨幹力量再次踏上了前往香港的輪船,起義軍也放下砍刀立地成了良民,三三兩兩地回家了。於是,轟轟烈烈的惠州革命以這種方式草草收場,令人倍感遺憾。值得一提的是,鄭士良回到香港後並沒有因為起義失敗而氣餒,而是積極籌劃再次起義。不過令人遺憾的是,1901年8月27日,鄭士良在赴宴時被清政府收買的殺手下毒害死。鄭士良波瀾壯闊的革命人生戛然而止,但是他的精神以及為革命做出的貢獻將永遠被歷史所銘記。
2003年電視劇《走向共和》王敬禹飾演鄭士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