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泉(馬塞爾·帕尼奧爾創作長篇小說)

山泉(馬塞爾·帕尼奧爾創作長篇小說)

《山泉》系法國當代作家馬塞爾·帕尼奧爾創作的長篇小說,由1952年的電影《泉水姑娘瑪儂》改編而成。

女主人公瑪儂一家從城裡搬到普羅旺斯山村繼承的農場裡,準備從事飼養和種植業,享受山林的清淨,卻遭到利慾薰心的巴伯和他的侄兒於戈蘭的暗算,他們想把農場占為己有。瑪儂家傾家蕩產,家破人亡,住進山洞。於戈蘭一直在追求瑪儂,最後在絕望中自縊身死。巴伯了解到他害死的瑪儂之父正是他昔日戀人的遺腹子,而瑪儂竟是他的親孫女。他在陰謀敗露、悔恨交加中離開人世。瑪儂與有情人國小教師終成眷屬。

該作1985年又改編成電影《戀戀山城》和《甘泉瑪儂》。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山泉
  • 外文名稱:L‘EAU DES COLLINES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作者:【法】馬塞爾·帕尼奧爾
  • 字數:410000
  • 首版時間:1963年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作品影響,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故事發生在地方色彩最濃的法國南方,普羅旺斯地區歐巴涅城附近的巴斯蒂德山村。女主人公瑪儂一家從城裡搬到普羅旺斯這個山村,繼承了那裡的農場,準備從事飼養和種植業,享受山林的清淨。但是他們卻遭到利慾薰心的蘇貝朗家的巴伯和他的侄兒於戈蘭的暗算,他們想把這個農場占為己有。瑪儂一家在經營中碰到水源這個致命的問題。這年乾旱非常嚴重,蓄水池的水抽乾了,瑪儂的父親弗洛蕾特帶著妻子女兒,冒著酷暑,頂著毒大陽,去山裡運水出來;他還在岩石上打井。與大旱拼搏耗盡了他的精力和財力,最後在打井爆破中意外死於非命。這種悲慘的命運本來可以避免,因為他們家門口就有一眼山泉,但是巴伯和於戈蘭就是保密,不告訴瑪儂一家,也不讓其他村民告訴他們。山泉的秘密一捅就破,但是沒人肯說出真相。本來弗洛蕾特以為他們面對的是盲目的自然力量,是殘酷的命運,其實他們對付的是愚蠢的農民的狡猾與虛偽;他不是與天搏鬥而戰敗的英雄,而是一場殘忍惡作劇的受害者。
巴伯和於戈蘭的陰謀得逞了,他們以抵債的方式買下羅馬蘭,刨開泉眼,大面積栽植康乃馨,幾年間就發了大財;而瑪儂家傾家蕩產,家破人亡,瑪儂母女和一名樵夫的遺孀退居到山上的山洞裡。瑪儂當了牧羊女,後來出落成一個非常美麗和野性十足的少女,人稱“泉水姑娘”。她憑直覺感到,蘇貝朗家對她父親的失敗和死亡負有責任。她恨陰險的蘇貝朗家的人,也恨守口如瓶的全村人。她決心要報復。
蒼天有眼,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瑪儂發現一個不為人知的小山洞,洞裡正是這個山村水系的總源泉。她開始向全村人報復了:將泉眼堵死。全村斷水,這是有史以來這個山村遭受的最大災難,連人畜用水都要從外村運來。悲劇接連發生,於戈蘭種植的康乃馨因乾旱全部死去,他墜入情網一直在追求瑪依又被拒絕,最後他在雙重的絕望中自縊身死。正好在這時,巴伯又知道了另一個殘忍的事實:他雖終身未娶,但在去北非當兵之前,曾與本村姑娘克洛蕾特有過一夜之情,而瑪儂的父親正是他的親生兒子,而瑪儂是他的親孫女。原來被他逼死的正是他的兒子。最後,他在陰謀敗露、悔恨交加中離開人世;瑪儂與有情人國小教師貝爾納終成眷屬。

創作背景

帕尼奧爾13歲時,在家鄉聽一個山民講了普羅旺斯的瑪儂的故事。這個故事讓他十分感動。40多年後的1952年,帕尼奧爾把這故事拍成了一部電影:《泉水瑪儂》。這既是一首普羅旺斯的禮讚,又是一首愛情之歌,既獻給他的家鄉,又獻給他的年輕妻子雅克琳娜。因為正是雅克琳娜在影片中扮演瑪儂,把這個野姑娘、山林仙女、和善天使演得非常感人。
又過了10年,作家在小說《童年的回憶》獲得巨大的成功之後,又渴望將瑪儂和她父親讓·德·弗洛蕾特的故事《泉水瑪儂》寫成長篇小說,於是就有了帕尼奧爾的晚期作品《山泉》。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帕尼奧爾通過小說暗示:自然和人類社會有一種“互鏡”的關係。自然的嚴酷對應著人情的冷漠。然而,和諧並不是不可追求的夢想。瑪儂的懸崖勒馬至少表達了一個象徵:恩仇之道、善惡之行是完全可訴諸良心達致平衡的,而平衡正是尋求l'authentique的人們應從自然中獲得的啟迪。正如泉水作為山區最大的秘密,等待重見天日、向農民滋以恩惠的一天一般,人間仇恨的消弭同樣必須藉助人的自我反省、自我發現。泉水的重現消弭了弗洛蕾特母女和巴斯蒂德村民的仇恨,瑪儂與貝爾納的結合消弭了巴斯蒂德村和克雷斯潘村間的仇恨;而通過祭祀儀式,甚至異教村民之間也相擁而笑。爸伯和於戈蘭則受到了適度的懲罰。
“泉水姑娘”這一介於神話和現實之間的形象不僅蘊含了“融入野地”的寄託,同時也受到人的道德尺度的丈量。從這個意義上看,所謂“人與自然的結合”不能僅作狹義的理解,帕尼奧爾呼喚的不僅是異質生命間的親近,更是同質存在間的寬容、和睦的相處。 崇尚“自然寫作”的作家都把自然看作第一位的家園,它是超越於人類社會本身的物質源泉和精神歸宿,從某種意義上說,自然就是一個類似於宗教參照系的“彼岸”,不過這個“彼岸”地理上仍然位於“此岸”,或者說是“此岸”中最有超驗意味的存在。帕尼奧爾從早年的憤激到後來的自然寫作似乎有所撤退,但對作家本人而言,或許他更需要持久的、形而上的“凝視”,凝視自然這一“彼岸”,這裡才有l'authentique,才有真正的超越,真正的終極關懷。

藝術特色

作者在讓·德·弗洛蕾特身上傾注了極重的筆墨。這是一個駝背中年人,放棄了收稅官的城市職業,帶著妻子和女兒到巴斯蒂德村務農。讓先生是作者傾心的理想主義者,他帶來了大量的農具、農書,根據書本上的介紹和氣象資料種菜、種瓜、養兔。他有學問,有非凡的毅力,熱愛農家生活和自然風光,嚮往著融入當地山野成為自給自足的一員。他說:“通過大量勞動,我是指腦力勞動,通過久久思索和玄想,我得出這樣一個無可辯駁的結論,即惟一可能實現的幸福,就是做個大自然的人。我需要空氣,需要空間,好讓我的思想凝聚。現在我所感興趣的,只有真實、坦率、純潔、寬容,一句話,l'authentique(法語,“真正的”),我來到這裡,就是要保持l'authentique。”
農民於戈蘭聽不懂這個詞,把它當成一種名叫“落塘蒂克”的植物。 但帕尼奧爾為讓先生安排了一個死於非命的結局。由於農民的詭計,他終於沒能抵擋住乾旱的威脅,在利用爆破鑽井取水時不幸身亡。農場被爸伯和於戈蘭順利買走,後者立即把隱藏的泉眼疏通,發起種花財。女兒瑪儂和她的母親隱居到另一處有泉水的山洞,一隱就是許多年。當16歲的瑪儂成長為亭亭玉立的“泉水姑娘”時,她偶然得知了當年害死父親的陰謀,便開始尋覓復仇的機會。 “泉水姑娘”是當地村民送給這位神秘女孩的美稱,酷似中國民間故事中的長髮妹,牧一群羊,帶一條狗,手持彈弓,行走在山澗草木、花鳥蟲魚之間。
這樣的景物描寫在小說中比比皆是,清朗、素樸,它注定了作者不會放任故事以悲劇結尾;道德儘管不是小說的底色,但道德善惡的理念卻會影響自然在人眼裡的形象。瑪儂認為整個村莊對她父親的死都是有責任的,於是她以牙還牙,以阻斷水源實行復仇。但是,當全村陷入絕境、人們決定在神甫的帶領下列隊祭祀的情況下,瑪儂聽從年輕的鄉村教師貝爾納的勸說及時罷了手。貝爾納引用了《聖經》上的一句話:“這座城市哪怕還有一個義人,就不應該被毀滅。”

作品影響

由電影《泉水姑娘瑪依》產生的長篇小說《山泉》,在作者逝世十年後的1985年,又再一次返回電影,由法國電影藝術家克洛德·貝里將這部小說搬上銀幕。

作者簡介

馬塞爾·帕尼奧爾(Marcel Pagnol,1895~1974)法國劇作家,小說家。生於馬賽附近一教師家庭,曾任中學英語教師。1925年與人合寫《沽名釣譽的人》。諷刺喜劇《托帕茲》(一譯《竇巴茲》)寫一老實的國小教師的遭遇和墮落,幽默詼諧,曾一再被搬上銀幕。自1929年起,他在幾年內完成戲劇《馬賽三部曲》:《馬里烏斯》、《芬妮》和《凱撒》。此後,他將季奧諾、都德的作品改編為電影劇本,有《再生草》、《麵包師之妻》、《掘井人之女》等。1946年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晚年寫有回憶錄和小說《家父的光榮》、《家母的城堡》、《秘密的年代》、《山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