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強企業技術改造實施工業發展新特優工程的意見

2008年8月19日,山東省人民政府以魯政發〔2008〕82號印發《關於加強企業技術改造實施工業發展新特優工程的意見》。該《意見》分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充分認識加強企業技術改造、實施工業發展“新特優工程”的重要性;指導思想、目標和原則;工作重點;保障措施4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強企業技術改造實施工業發展新特優工程的意見
  • 印發機關山東省人民政府
  • 文號:魯政發〔2008〕82號
  • 印發時間:2008年8月19日
檔案發布,檔案內容,

檔案發布

2008年8月19日,山東省人民政府印發《關於加強企業技術改造實施工業發展新特優工程的意見》。

檔案內容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強企業技術改造實施工業發展新特優工程的意見
魯政發〔2008〕82號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省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為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工業結構調整和最佳化升級,加快經濟文化強省建設,現就加強企業技術改造、實施工業發展“新特優工程”提出如下意見:
一、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充分認識加強企業技術改造、實施工業發展“新特優工程”的重要性
胡錦濤總書記在參加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大力推進信息化工業化融合,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業,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金融、信息、旅遊等服務業,努力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最佳化升級。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同志在山東視察時指出,要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通過技術改造提升支柱產業,增強優勢產業的競爭力,並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重點做好“新、特、優”三篇文章,實現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的新跨越。
多年來,全省各級、各部門和廣大企業把技術改造作為調整工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著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壯大支柱產業,著力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裝備水平,促進產品升級換代,工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2007年,全省製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85.4%;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29.45%;全省主要行業62.1%的技術裝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其中23.9%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全國重點調度的353種工業品中,我省有140種產量位居前列;中國名牌產品和馳名商標分別達到271個和172件。但是,與中央對我省的要求相比,與先進省市相比,我省工業還存在許多差距。要在新起點上建設經濟文化強省,實現富民強省的新跨越,必須把最佳化工業結構作為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進一步加強企業技術改造,實施工業發展“新特優工程”。“新”就是創新發展理念,更新發展思路,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不斷推進技術創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具有時代先進水平的新產品,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再造工業發展的新優勢;“特”就是因勢利導發展特色產業和特色產品;“優”就是最佳化產業結構,提高產品質量檔次,最佳化資源利用,最佳化生態環境。
加強企業技術改造,實施工業發展“新特優工程”,是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工業結構調整的迫切需要,是增強工業競爭能力、建設先進制造業強省的客觀要求,是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建設經濟文化強省、實現富民強省新跨越的必然選擇。各級、各部門和廣大企業一定要充分認識其重大意義,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切實增強工作主動性和自覺性,通過加強企業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實施“新特優工程”,進一步增強市場競爭力,為建設先進制造業強省、促進全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二、指導思想、目標和原則
(一)指導思想。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加大和最佳化技術改造投入,加快採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振興先進裝備製造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特色產業集群,培育馳名商標和名牌產品,提升企業技術裝備水平、產品質量水平和節能減排水平,促進工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努力構建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特色產業優勢突出,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能源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強的現代工業體系。
(二)原則。
1.以市場為導向的原則。圍繞市場需求,加強對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增加花色品種、改進質量、提高效益、促進就業和擴大出口。
2.以企業為主體的原則。強化企業投資主體地位,落實企業投資決策自主權,通過制定規劃、標準和產業政策引導企業投資行為。
3.自主創新原則。完善自主創新體系,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積極採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企業技術裝備水平,提高項目的技術含量,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避免低水平的規模擴張。
4.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的原則。積極採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企業設計、製造、行銷、管理信息化水平。
5.節能減排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嚴格技改項目節能審查評估,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污染、過度消耗資源的“兩高一資”行業過快增長,促進節能環保,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三)任務目標。總的要求是,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提高產品質量和效益為目標,實施“新特優工程”,對現有企業,只要有市場、有效益,能擴大消費需求和促進就業,又不屬於高耗能、高污染和過度消耗資源的“兩高一資”類項目,都要支持企業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進行改造,努力提升企業的信息化水平和技術裝備水平,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嚴格控制低水平規模擴張項目。具體目標是:
1.到2012年,全省技術改造投資年均增長18%以上,占全省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到35%以上;
2.主要工業企業裝備居國內先進水平的比重達到70%,其中居國際先進水平的達到32%;
3.製造業在規模以上工業中的比重達到95%,其中裝備製造業比重達到30%以上;
4.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進一步提高,發展質量進一步改善;
5.全省營業收入過10億元的特色產業集群達到350個,總營業收入2.9萬億元;
6.中國名牌達到350個,山東名牌達到1800個,中國馳名商標達到210件;
7.節能減排在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標的基礎上取得新進展。
三、工作重點
圍繞工業發展“新、特、優”,抓住重點領域、龍頭產品、關鍵環節,追蹤國際先進水平,加強技術創新,加快技術改造,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培育新的增長點,促進特色產業集聚,實現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
(一)圍繞“新”,緊緊抓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進步這個關鍵環節,立足技術前沿,瞄準消費升級方向,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產業等高新技術產業,培育新的增長點。
1.大力培育技術創新體系和機制,促進產學研結合,凝練一批新項目。技術創新為技術改造提供項目源、技術源,技術改造又是創新成果實現產業化的必要途徑,產學研結合是技術創新與技術改造結合的紐帶。要大力促進產學研結合,高校、科研單位要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所需為目標,加大研究開發有市場、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技術和產品,為企業技術改造凝練一批新項目。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切實抓好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引導高校、科研單位的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把高校、科研單位的人才優勢與學科鏈、創新鏈、產業鏈緊密結合起來。積極推進國內外科技合作與交流,繼續加強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的全面合作,搭建合作創新平台。通過產學研結合,圍繞我省工業發展需求開展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著力突破制約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在重點領域和優勢行業掌握一批核心技術、智慧財產權和技術標準。充分發揮企業在創新成果轉化中的主體作用,通過技術改造實現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升我省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核心競爭力。
2.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培育新的增長點。加快發展信息產業,重點抓好軟體、動漫產業和創意經濟的發展。以產品研發設計信息化、生產過程自動化、管理信息化、流通和市場信息化、產品信息化,重點對輕工、紡織、石化、機械、建材、冶金、煤炭、電力和醫藥9個行業,實施信息化技術改造。突出抓好信息技術與產品設計開發的融合。普及計算機輔助設計(CAD)等技術,提高產品設計的自動化、智慧型化水平。突出抓好信息技術與產品製造過程的融合。繼續實施製造業信息化科技工程,加快普及計算機輔助製造(CAM)、計算機柔性製造和診斷等技術,將產品生產和檢測過程由傳統的手工控制改造為計算機控制,提高生產過程的自動化、精密化水平和產品質量。突出抓好信息技術與企業經營管理的融合。充分發揮寬頻網和信息技術聯盟的作用,大力套用企業資源計畫(ERP)和電子政務、電子商務、遠程技術服務等信息技術,提高企業管理和市場行銷水平。突出抓好信息化與產品功能的融合,在產品中更多地融入信息技術,提高產品信息技術含量。突出抓好信息技術與產品流通的融合,提高市場的信息化水平,建立工業現代化流通體系。突出抓好信息化與人才培訓的融合,提高企業從業人員素質,培養新一代產業大軍。突出抓好信息技術在工業經濟中的延伸,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創建新興信息產業。
(二)圍繞“特”,立足本地產業集群發展現狀和梯次轉移規律,以汽車、船舶、數控工具機、工程機械、電工電器、農業機械、煤炭機械等七大裝備製造業和高科技含量、高現代化水準、高市場歡迎度的特色產業鏈和特色工業品為重點,研究制定產業集群發展規劃,進一步增強龍頭企業輻射帶動作用,引導配套中小企業拉長產業鏈,加快培育關聯企業在空間上相對集中、生產上分工協作、技術上互動創新、資源上互補共享、地域和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特色產業集群。
1.壯大特色龍頭企業。積極培育關聯度大、帶動性強的特色龍頭企業,發揮其產品輻射、技術示範、信息擴散和銷售網路的帶動作用。推動特色龍頭企業加快技術改造,提高技術裝備水平,提升產品質量,擴大產業規模,增強骨幹企業的凝聚力和輻射力。引導特色龍頭企業採用多種方式,剝離專業化強的零部件和生產工藝,發展專業化配套企業,提高企業間專業化協作水平。支持符合產業發展方向、具有相關配套條件的企業實施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產業化,促進產業鏈延伸。
2.建設特色產業園區。產業園區是特色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載體。要從特色產業發展的實際出發,搞好特色產業園區的發展規劃;要充分利用現有各類工業園區的資源,進行整合、最佳化、提升,促進特色產業集聚;要加強產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合理確定特色園區主導產業,引導企業實行專業化分工協作,提高配套能力,延長拉伸產業鏈,增強園區的集聚效應。
3.發展特色產品。突出山東工業的特色優勢,大力振興裝備製造業。堅持自主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相結合,努力提高研發設計、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製造和系統集成的整體水平,建立較為完備的裝備製造業體系。提升重大技術裝備水平,促進重點領域重大裝備的創新和發展,培育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特色產品。發揮重大技術裝備製造業的規模效應和帶動效應,積極發展配套產業,形成創新能力強、技術水平高、產業關聯度大、配套產業鏈完善的特色優勢產業。
(三)圍繞“優”,著眼於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改造提升紡織服裝、造紙、食品、家電、家俱、工藝美術、化工、醫藥、輪胎、水泥、鋼鐵、鋁等十二大傳統產業,培育自主知名品牌,推進節能減排。
1.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傳統產業最佳化升級。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全面分析國內外市場供求趨勢,明確技改投入的方向和重點,避免一般化工業的盲目擴張,積極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對現有企業進行普遍改造,重點發展先進制造業。要抓住國家外匯充裕的有利時機,認真落實省政府關於引進先進技術裝備和加快提升工業裝備水平的意見,圍繞傳統支柱產業,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先進設備,搞好消化吸收和再創新。以提升信息化水平、技術升級、保護環境、保障安全、降低消耗、資源綜合利用為目標,以提高產品研發和精深加工能力為方向,加快產業最佳化升級,提升傳統產業的總體水平和綜合競爭力。
2.大力實施質量興省和品牌帶動戰略。加強企業標準、計量和質量等內部管理,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水平。引導企業增強綜合品牌意識,鼓勵企業開展企業形象和品牌標識的策劃與宣傳,積極培育名牌產品。對產品被評選為中國名牌、山東名牌和國家馳名商標、省著名商標的企業進行重點扶持。加大名牌推介力度,以名牌產品為依託,著力提升產業、企業和產品國內外知名度,增強市場競爭力。
3.深入推進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和環保產業。認真貫徹落實《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節能減排工作的意見》(魯發〔2007〕24號),堅持節約生產、清潔生產、安全生產。支持對工業廢水、廢氣、廢渣的無害化處理,大力開展以共伴生礦和工業“三廢”為重點的資源綜合利用。強化廢舊家用電器、電池、燈具等可再生資源的回收、處理和再利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抓好餘熱、余壓等能源的綜合利用,加快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海洋能等新能源,推動新能源開發利用產業化。
四、保障措施
為保障規劃目標的實現,必須從轉變觀念、技術創新、加大投入、體制機制、協調服務等方面加大措施力度。
(一)統一思想、轉變觀念,實現工作指導的根本轉變。加強企業技術改造,實施工業發展“新特優工程”,關鍵是要創新發展理念,科學把握和準確處理好與快的關係,在保持較快發展的同時,更多地在“好”的方面下功夫、見成效。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統一思想,轉變觀念,全面準確地理解和把握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觀審視過去、總結經驗得失,以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轉變思想觀念,以科學發展觀分析現實、查找突出問題,以科學發展觀規劃未來、完善體制機制,切實把科學發展觀轉化為謀劃發展的正確思路、促進發展的政策措施、領導發展的實際能力,把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真正成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過程。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破除影響科學發展的機制和體制障礙,為“新特優工程”的順利實施提供保障。
(二)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培植新項目技術來源。按照市場需求和國家產業政策,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切實解決技術改造的技術來源問題。按照《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工業結構調整的意見》(魯發〔2007〕25號)的要求,引導企業加大企業創新投入,加強創新平台建設,加快創建企業技術中心、行業技術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抓好人才培養引進,提升企業自身研發水平。加強與國內外大企業的戰略合作,共同開展技術研發,積極接受技術外溢,迅速提升企業的技術水平。充分利用人民幣升值時機,加快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裝備,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形成自己的技術專利。大力開展產學研聯合攻關,集中解決一批技術難題。辦好產學研展洽會,發揮好創業服務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大學科技園、留學人員創業園等創新服務平台和各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的作用,加快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為技術改造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三)拓寬融資渠道,加大技術改造投入。研究探索新的技改投資體制機制,更多地採取市場化的融資方式破解資金難題。鼓勵和支持不同所有制企業之間通過合資、重組、互相持股、技術入股等方式,對技改項目實施投資。支持企業上市融資。加快發展典當、租賃、風險投資、發行債券等融資方式。對符合政策、市場前景好的“三個一批”重大技改項目和導向計畫項目,要積極向金融機構推薦,促進銀企合作,爭取貸款支持。
(四)落實優惠政策,創造發展新機制。認真貫徹《國務院關於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國發〔2006〕6號)精神,落實加大投入、稅收激勵、金融支持、政府採購、智慧財產權保護、人才隊伍培養等多方面優惠政策,鼓勵企業技術創新。充分發揮省工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的作用,引導企業和社會的投入。省財政每年安排工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各市和縣(市、區)政府也要安排一定數量的專項資金,支持企業技術改造。繼續落實好國家關於鼓勵發展國內投資項目和外商投資項目政策,對引進除《國內投資項目不予免稅的進口商品目錄》或《外商投資項目不予免稅的進口商品目錄》外的設備,免徵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落實好機電產品進口補貼、節能減排國債補助等優惠政策,形成完善的政策激勵機制,共同推進企業技術改造工作和“新特優工程”實施。
(五)健全考核體系,把握正確導向。圍繞“新特優工程”實施,把技術改造與自主創新、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節能減排等指標一起納入各級黨政領導幹部和國有企業考核體系,作為考評各級政府和國有企業工作指導轉變、科學發展的重要依據。要加大獎懲力度,對在技術改造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重獎,努力營造重視技術改造、推進技術改造的良好氛圍。
(六)加強組織領導,狠抓工作落實。各級、各部門要明確職責,協同配合,形成支持技術改造和“新特優工程”實施的工作合力。發展改革部門要把技術改造納入規劃,作出相應安排和部署。經貿部門要加強組織協調,主動加強與各部門的溝通聯繫。科技部門要突出抓好重點產品和關鍵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強化對技改項目的技術支撐。財政部門要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國土資源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落實好《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國土資源廳等部門關於工業建設項目節約集約用地的意見的通知》(魯政辦發〔2007〕48號),做好重大技改項目的用地保障工作。信息產業部門要落實好支持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扶持政策,加快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統計部門要搞好技改投資的統計,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環保、稅務、質量監督、金融、海關等部門也要按照各自職能,支持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各行業辦公室和行業協會要發揮自身優勢,研究提出行業結構調整意見,幫助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工作,促進“新特優工程”實施。
山東省人民政府
2008年8月19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