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抽紗刺繡品

山東抽紗刺繡品

山東抽紗刺繡品是一種中西結合的刺繡工藝。它是按圖案設計要求,在棉布或麻布上,抽去一部分經緯紗絲,再以針線連綴,形成透空的紋佯,從而達到別具風格的藝術特色。蓬萊抽紗刺繡已有80多年的歷史,既繼承了中國刺繡的傳統風格,又吸取了西方花邊裝飾的優點,圖案以牡丹、梅花等花卉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抽紗刺繡品
  • 特點:中西結合
  • 藝術特色:別具風格
  • 歷史:80多年
  • 圖案:圖案以牡丹、梅花等花卉為主
  • 發祥地:山東
工藝特色,歷史傳承,刺繡手法,著名刺繡品牌,孔雀”牌繡花衣,“長壽”牌生絲、滌絲,“雲龍”牌雲龍繡,發展階段,初步發展,興盛階段,日趨衰落,復興階段,

工藝特色

特點,工藝精湛,構圖、布局巧妙獨特,色彩明快,針法多變,既華麗而又素雅
抽紗,是中國傳統的手工業工藝品。它是在織料上通過手繡、機繡等方式,繡出美麗的花朵和圖案,製成美麗的織料裝飾品。歐美、大洋洲以及亞洲一些國家非常歡迎中國的抽紗工藝品。目前,國內極少出售抽紗工藝品,其原因是這些工藝品基本上走出國門,裝飾世界五大洲了。而大連,又是抽紗工藝品發祥地之一,在世界上享有盛譽。

歷史傳承

刺繡是中國藝林中的奇葩,它源淵流長,始於四千年前的堯舜時代,現已發展成為獨具民族特色的工藝品.目前我國的著名繡種有蘇繡,湘繡,粵繡,蜀繡和魯繡。
據《論衡》記載:“齊郡刺繡,恆女無不能者,目是而手狎也”。從隋唐時代廟宇、 祠堂的幃帳、桌圍、傘蓋等文物考證,早在公元六世紀,膠東等地民間刺繡已達到很高的水平。到了元明時代,魯繡已風靡全國,現藏故宮博物院的,《百鳥朝鳳圖》、 《羅漢圖》,其構圖嚴謹,手法多樣,花紋粗獷雄健,質地堅實,色彩對比強烈,形象生動,是魯繡傑出的代表作。就在這同一時期,還出現了用棉紗或絲編織的網狀花邊,其編織方法與勾針和針結相類似。後來隨著我國經濟重心的南遷,明清時代出現了蘇繡、湘繡、粵繡、蜀繡四大名繡,魯繡逐漸衰落。

刺繡手法

魯繡是山東刺繡的總稱,包括濟南、濰坊、煙臺、青島等地的繡品。 其主要特點是:構圖簡練樸實、色彩明亮對比強烈,針法粗細相間,極富裝 飾性和立體感。其代表產品主要有花鳥、書法、人物。魯繡憑其工藝精湛、構圖和色彩迷人受到了全世界人們的寵愛。早在兩千年前的漢朝,魯繡就通過絲綢之路傳到西亞,轉而傳向歐洲的羅馬帝國。目前,刺繡已出口到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刺繡文化與和平藝術的使者。
山東抽紗刺繡品山東抽紗刺繡品

著名刺繡品牌

孔雀”牌繡花衣

建國以來,境內刺繡行業出口長盛不衰的珍品有:“孔雀”牌繡花衣。
榮成石島刺繡廠1959年首創,1961年進入國際市場。
面料採用精紡高級真絲滌絲交織綢、軟緞、雙皺等,吸收民間刺繡針法和抽紗工藝特點繡制。
用料考究,作工精細,尤其以墊底直針繡別具一格,現已發展到50多個品種數千個花色。
“孔雀”牌繡花衣1978年被山東省二輕廳命名為名牌產品,
1980年獲山東省二輕廳優質產品稱號,
1982年被評為輕工業部優質產品。

“長壽”牌生絲、滌絲

“長壽”牌生絲、滌絲檯布,榮成石島刺繡廠70年代初和80年代初首創。
生絲檯布集全國四大名繡和膠東民間刺繡的各種針法和特長,做工精緻,風格獨特。
1978年被山東省二輕工業廳命名為名牌產品,
1980年成為部優產品,
1982年獲山東省工藝美術優質產品稱號,
1983年獲中國工藝美術優秀創作二等獎。
滌絲檯布採用滌絲面料,其質感和透明度可與生絲媲美,且具不折不皺、下水不花等優點。
1985年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評比,
獲設計創新希望杯一等獎。

“雲龍”牌雲龍繡

為文登繡品廠80年代初首創。
產品初創即獲山東省和輕工部優秀新產品獎,
1985年又獲省優、部優和國優3個優質品稱號,
全國第五屆工藝美術百花獎評比、又榮獲金杯獎。
煙臺絨繡廠為毛主席紀念堂正廳繡制的壁畫“祖國大地”,為當今世界絨繡之最。

發展階段

初步發展

抽紗手工藝1892年由歐洲傳入中國,第二年傳入境內(在1886年煙臺海關貿易報告中已經有關於抽紗工藝品在當地生產的記述*)。開始由英國莉莉·馬茂蘭女士在煙臺教會手工學校一邊傳教,一邊傳授抽紗技藝,短短五年間,膠東各地熟諳此藝者已達4萬多人。其時抽紗製品有網形花邊(網扣)、梭子花邊、手拿艷邊、棉麻布抽紗等,煙臺成為中國第一個抽紗花邊出口生產基地。
20世紀初,馬茂蘭開設的仁德洋行在經營刺繡品的同時,也在各地指導生產抽紗花邊,收購成品,運銷歐美。
至1903年,該洋行資金積累達5萬海關兩(銀),居山東省進出口貿易之首。此後經營抽紗花邊的中外莊號競相成立。
《中國實業志》(紡織工業·花邊業)中記:“魯省之花邊業,分布於煙臺、棲霞、招遠、榮成、海陽等處,全省經營此業者,凡一百三十九家,資本總額達二十五萬九乾余元,以煙臺最為發達,該地經營此業者計一百一十家,占全省莊號百分之七十九點一四,資本總數為二十四萬四千零四十五元,占全省資本數百分之九十四點二一,……各莊號全年花邊及其它出口總值為一百八十萬九千餘元,其中煙臺產值為一百六十四萬餘元,約占百分之九十點六六”。這些莊號(亦有稱工廠者)多無廠房設備,僅內部僱傭數人接洽買賣,工人皆為當地貧家婦女,莊號供給原料,在自家加工編織。

興盛階段

20世紀30年代境內花邊抽紗業已極興盛,共有大小莊號170餘家,其中煙臺110家,威海36家,棲霞19家,招遠6家,海陽4家,榮成1家。其中資本額5000元以上的莊號有煙臺的意中、信豐、德泰、福華、中外貿易行、德和涌、字達,威海的天主堂繡花工廠、義豐、同勝、德裕恆、同豐、廣德、同泰、德盛、亞東、慶新、盛新等。

日趨衰落

1938年至1948年,前期蕭條,後期停滯。

復興階段

建國後,人民政府通過合作社將婦女組織起來生產抽紗花邊,產品銷往各地並部分出口。
1954年煙臺市經營抽紗花邊的商號51家,其中7家辦理出口業務,當年生產總值為273萬元。
年出口值218.4萬元,占煙臺土特產品出口總值的80%。
到1958年年總產值為626.2萬元。60~70年代,抽紗生產著重改革工藝,增加品種。
榮成繡花廠創出手拿花邊新針法和新圖案,使成本下降30%以上。
1978年手拿花邊被山東省二輕廳命名為名牌產品。
棲霞花邊廠在使用範圍和圖案、規格方面擴大創新,使素有“花邊之王”美稱的棒槌花邊不僅產鑲邊檯布、大套和床蓋,還產出滿工花邊大套等,工廠多次派人赴日本、美國、泰國、希臘等國作技術表演。
煙臺絨繡廠為毛主席紀念堂正廳繡制的壁畫“祖國大地”,為當今世界絨繡之最。
進入80年代後,抽紗花邊業進一步發展,主要標誌是創名牌,出口多。
蓬萊縣繡花廠生產的梭子花邊,1980年獲國家金質獎,產品銷往歐、亞、非洲50多個國家和地區。
全區的抽紗刺繡品種和質量一直列全國之首,花色達1.2萬多種。
僅出口產品就有"八大邊"(棒槌花邊、梭子花邊、手拿花邊、網扣、棒針、勾針、百代麗、編羅絲)和“八大繡”(滿工扣鎖、扣眼、雕平繡、絨繡、生絲繡、雲龍繡、繡花衣、機繡)之美稱。
至1985年,全市抽紗花邊共有縣屬以上工業企業13個,職工2893人,固定資產1879.4萬元,實現利稅654.4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